分享

帽言冒语 | 非遗活化?年轻人怎么看?

 石道手工艺 2023-03-15 发布于福建

网络文化视角下

关于非遗“活化”的思考

谈到非遗,非遗的传承与创新发展一直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非遗活化的概念屡屡被提及。非遗活化,便是使非遗实现多元方式进行传承。而在这个过程中,年轻人作为传播主体,作用举足轻重。且站在一个紧跟网络文化潮流的年轻人的角度,来谈谈我个人的一些看法。

福州软木画工艺展示

非遗的传承与创新发展,我正式开始思考这个问题是我在大学的时候。我学习的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自然而然会接触到各种与文化产业相关的内容。非遗与文化产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次课程作业中,老师让我们写一篇关于越剧如何更好的传承与发展的文章,准备写作时我却无从下笔。

其实,和当时的我一样对戏曲兴致索然的年轻人不在少数。究其原因,一是戏曲的节奏太慢,不符合年轻人追求快节奏生活的习惯与心态;二是戏曲大多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年轻人会觉得不够酷;三是戏曲所表达的故事与文化含义,年轻人大多不能理解其中的涵义,甚至会觉得老套迂腐。戏曲的剧本大多讲述老生常谈的故事,这些故事确实是流传至今的千古绝唱,但是年轻人更热衷于追求新鲜的事物。因此,年轻人很难静下心来去赏析戏曲艺术。

闽剧《孟丽君》

因为我喜欢打游戏,看漫画、小说等,所以我想到可以以与游戏IP联动的方式来活化非遗,我提议“戏曲+游戏”,让非遗成为某种可消费的文化产品。当时我笃定会有不错的反响,因为这与年轻人追求个性化、喜欢给自己贴个性化标签、追求群体认同的心理不谋而合。后来,一款游戏与戏曲的联动验证了我的想法,它甚至起到了很好的文化输出的作用。

游戏名为《原神》,是一款二次元手游。当时游戏里的角色演绎的《神女劈观》爆火,其中便是运用了京剧的许多表现手法。《神女劈观》的影响力不仅限于中国各个圈层的人群,更是在海外风靡,甚至后来还登陆了央视网络春晚、cctv等频道。

《原神》亮相cctv

游戏的玩家群体也各种各样。其中一类,是对这个游戏IP有非常深的归属感与认同感,这类玩家主要集中于二次元手游。二次元手游是日本文化的舶来品,进行了适应中国市场的本土化。玩这类游戏的玩家 ,很大一部分玩家群体对游戏中的角色充满热爱,甚至会认为角色是自己很重要的朋友、恋人。而爱产生的维系是非常牢固且可怕的。因为爱他/她,所以会爱屋及乌,对相关的内容也产生喜爱。比如说这个IP,紧接着与这个IP联动的非遗。用很通俗的话来说,为什么年轻人会因此喜欢上非遗呢?就是:我很喜欢这个角色,她/他是我一生的恋人(去探究这点背后的原因也可以洋洋洒洒写一篇文章,其实是挺有意思的)。玩家玩游戏,关注这个游戏相关的内容,就好像活在她/他在的世界。非遗的联动甚至可以说是一种破次元壁的做法,让玩家和她/他的距离更近了。

而互联网发声、传播的主力军便是这批年轻人。只要游戏的玩家群体够庞大,传播的深度、广度最后会达到一个难以估量的量级。甚至相关联名的文化产品(实体与虚拟都存在),这类玩家也会趋之若鹜,有极高的购买力。

《天涯明月刀》与非遗联动

“游戏IP+非遗”这种跨界联动甚至可以说是某种流量密码。一方面,游戏厂商履行了社会责任,获得了极大的关注度;另一方面,宣扬传统非遗文化,实现了非遗活化。我个人认为这是件双赢的举措,不失为一种成效显著的非遗活化方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