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书法史》:卫氏书学,没错,就是王羲之老师卫夫人那个卫氏

 三个小布丁 2023-03-15 发表于河南
这一篇,我们来读“卫氏书学”这一节。
了解卫氏的书法源流很重要,因为王羲之的老师之一“卫夫人”,就是卫氏书学的成员之一。这牵涉未来对王羲之书法的学习,因此值得关注。

(卫夫人作字图)
曹魏、西晋时期,卫氏是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的儒学望族,《河东安邑卫氏谱》列卫暠(读hào,同皓)为一世祖,但卫氏的转盛,要从卫觊被曹操任用开始。
卫觊(155-229),字伯觎,他的名与字的对应关系应当取自“觊觎(jì yú”一词。所以,一定要记清他的名字叫卫觊,不是卫凯(很多人记错,并写在作品里,多尴尬),《三国志》里,他的字被写作“伯儒”应当是近音误传。让我们看一下卫氏的家族谱系图:

(河东卫氏的家族谱系)
是的,到卫觊这一代,已经是卫暠的四世孙了。《三国志·魏书·卫觊传》记载:
受诏典著作,又为魏官仪,凡所撰述数十篇。好古文、鸟篆、隶草,无所不善。
从卫觊这一代开始,卫氏就擅长书法,各种书体“无所不善”。据《古文苑》所录闻人牟准《卫敬侯碑阴》一文记载“《受禅表》(这件作品,到底是谁的手笔,终无定论),觊并金针、八分书也。”卫觊书名,盛于曹魏,是以古文为胜场,又善各体书,时望绝不亚于正书、行书见长的锺繇。
到了卫瓘(guàn),因为卫瓘在西晋武帝时官至司空,总揽朝政(卫瓘的大致故事,我们可以看《三国演义》和《三国志》,是他在灭蜀时曾任监军,平蜀后,设计收杀邓艾、锺会,平息祸乱),他的书法影响更大。卫瓘善隶书章草不仅兼工各体,还能学古人之长,是颇有创意的书法家,张怀瓘书断》中评其章草为“神品”;隶书、行书、飞白为“妙品”;古文为“能品”。

(《书断》中对卫瓘的定品)
卫瓘的书法,妙在草书,他写的草书,“采张芝草法,取父书参之,更为草稿”对草书有所变革。以后会专门讨论。
卫瓘有六男,以书法见称者,次子卫恒、四子卫宣、五子卫庭,而卫恒最知名(上面谱系图中布丁作了标红)。
卫恒也以古文见长。他写古文,除了承继家学,他从汲冢古文中吸取古法。他写草书,能章草、草稿二体,有乃父之风。卫恒于书法还有溢出家法之外的建树。唐代《墨薮》称“散隶书,卫恒所作,迹同飞白。”

(卫恒《一日有恨帖》)
宋代梦英《十八体》提到卫恒作“云书”,称其“笔动若飞,字张如云。”唐代李嗣真《书后品》称他的书法“纵任轻巧,流转风媚,刚健有余,便媚详雅”。
此外,卫恒还著有《四体书势》一篇,是西晋时期重要的书学著作。

(卫恒画像:苏文作)
卫恒的儿子卫璪、卫玠兄弟“俱有书名”。但究竟他们擅写什么样的书体,风格如何,都没有明确具体的记载,因为这两兄弟都英年早夭,书名自然难以匹敌乃祖乃父。
梁朝庾肩吾《书品》列卫氏书家五人,卫觊、卫瓘、卫恒、卫宣、卫夫人,只及三世,张怀瓘《书断》才延伸到卫璪、卫玠一辈,故有“四世家风不坠”之称。
注意,张怀瓘说卫氏“四世家风不坠”,并不包括卫夫人在内,因为卫夫人是卫觊宗族中人而非家门中人(风宗谱图)。但是,如果论列卫氏书家,卫夫人则是一位十分重要的人物。

(卫夫人像:苏文作)
卫夫人的重要,显然是因为他的学生王羲之。毕竟,依照王羲之的学书经历,卫夫人是个重要的书法启蒙领路人。

(王羲之的书法源流)
卫夫人书名的隆盛,不在西晋,而在王书大行于世的东晋以后。
声名隆重的卫氏书家,各种书体都有名家,其书法的风格倾向,总体说来,是偏于“瘦”的一路,这在卫觊的草书中早已表现出来,后来卫瓘、卫恒又加以继承,所谓“瓘得伯英筋,恒得伯英骨”(伯英,是张芝的字)。以此而论,卫氏书家的风格,是以“筋”“骨”见称。
其实,王羲之的书法,也有沿续卫氏书体“瘦”“筋”“骨”的风格特征。

(王羲之《远宦帖》)
还有,因为出身儒族,卫觊、卫瓘虽以才能出仕魏晋,但不舍弃名教,而且卫氏通晓经学礼法,犹有著述,卫觊作《魏官仪》,卫瓘作《丧服仪》且集注《论语》,在通经知礼者“略无几人”的当时,颇能显出卫氏对儒学名教的重视。
总体来说,卫氏书学的面貌,有以下三个显著特征:
1、全面继承了东汉以来业已流行的各体书法;2、以传承古体、古法著称;3、注重文字学和书学的研究。
作为魏晋时期极其显赫的书法世家的卫氏,即使在家族世传书法的历史结束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卫氏书法在南方、北方依然保持着广泛的影响力。在北方,俨然存在着一个以宗尚卫门书家为特征的书法流派。在南方,卫氏书法则为琅邪王氏所吸收,与锺繇书法一样,成为王书流派发育形成的重要因子。
卫氏不仅是魏晋时期与锺、王并获重名、各立法门的书法强宗,而且,卫氏书家延续家声的时限,要比锺氏绵长五十余年;卫氏书法家声的隆盛,又比琅邪王氏早百余年。东晋末年,“二王称英”江南之际,卫门书法已经在北方发展成为一支重要的书法流派,而卫氏精通文字学,以及在书学上的贡献,又足以睥睨锺、王等书法世家(因此,布丁建议书法学习者应当注重文字学的研究,也应注重书法理论的学习)。
下一篇,我们读“西晋书法与书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热点新闻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