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朝做到正一品有多难?289年才出现49人,没有李靖和狄仁杰

 茂林之家 2023-03-15 发布于湖南

“元芳,你怎么看?”狄胖胖微笑地问着身旁的李元芳。

“大人,您在说什么?”李元芳一副不理解的样子。

“你说,我这辈子还能做到正一品吗?”

如果这样的对话真实发生在唐朝,你会认为不切实际吗?一个当朝宰相,竟然还会担忧不能做到正一品?

其实不要说宰相狄仁杰了,多少大唐宰相死后都未能被追封正一品,更不用说生前了?唐朝最被后人称赞的“四大贤相”,即房玄龄、杜如晦、姚崇和宋璟,只有房玄龄生前被册封为正一品,杜如晦和宋璟只能死后才被追赠正一品,至于姚崇压根就与正一品无缘。

对于唐朝官员而言,生前最难获得的并不是国公这类高等级爵位,如果功劳足够大,就算获封郡王爵位也不在话下,安史之乱后郡王都变得泛滥起来,但正一品却依旧十分珍惜,多数官员即便获封正一品,往往也会在官职前面加上“检校”二字,也就是“代理”的意思,并非真正的正一品,而这还是安史之乱后的“乱世”,至于安史之乱前能做到生前获封正一品的人,抛开皇子(包括武则天的皇侄)的话,一只手都能够数得过来。

1

正一品包括哪些?

唐朝的正一品主要包括两大部分,即官和爵;先说正一品爵位,只有两类,便是亲王和公主,这属于宗室爵位,主要授予皇子和皇女;至于官职有七种,即“三师”、“三公”和天策上将。其中“三师”包括太师、太傅和太保;“三公”包括太尉、司徒和司空;而天策上将是因人而设,这是李渊专门为李世民设置的官职,而唐朝只有李世民一人担任此职。

简单地说,在唐朝想要获封亲王爵位,如果没有好出身,也就只有在唐初和唐末才有机会,比如唐初的凉王李轨、楚王杜伏威;唐末的梁王朱温、晋王李克用、越王钱缪等,而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特点,那便是都是地方割据势力。

至于天策上将,整个唐朝只有李世民担任,而天策府也是李世民抗衡太子李建成的关键,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废除天策上将;因此通常情况下,想要做到正一品,也就只能获封“三师”和“三公”这些官职了。

“三师”和“三公”,堪称唐朝最难获得的官职,即便是在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的乱世下,依旧只有很少一部分人能够获得,这里就以篡唐的朱温为例,这时已是唐末乱世了,朱温这样能够废立皇帝的权臣,早期只能担任检校太尉、太师这类官职,最终才担任守太尉而已。

可见即便是晚唐乱世,想要获封正一品的“三师”和“三公”,依旧存在相当大的难度,更不用说盛唐之前了,除皇子以及武则天的部分侄子外,只有寥寥数人才能做到生前获封正一品。

根据《新唐书》的记载,整个唐朝近300年的历史,共有宰相369人,但担任三公三师之人只有71人,其中李唐宗室亲王就占了20个名额,此外武三思和武攸暨身为武则天侄子,在武周时期获封“三公”,他俩也能算作宗室了,外姓“功臣”只有49人生前获封三师三公,这简直要比唐朝的异姓诸侯王还要稀少。

2

盛唐前获封正一品的功臣

既然正一品如此难以获得,唐朝都有哪些能人才能做到这样的壮举呢?抛开宗室,“安史之乱”前也仅有五人而已,下面就来简单介绍一下这五位能人吧!

首先获封正一品的人便是太原起兵首功之臣裴寂,他参与策划晋阳起兵(也称太原起兵),起义后更是将晋阳宫的大量粮草及甲胄献出,辅佐李渊攻破长安,在唐朝建立后被拜为尚书右仆射(尚书令是李世民),备受李渊宠信,李渊外出巡游时,裴寂通常都会留守长安;最终在武德九年时被李渊拜为司空,作为李渊最信任的臣子,获得这份殊荣更能彰显他的地位,只是晚年侍奉李世民,并不被信任,甚至被诬陷获罪,流放静州。

李世民手下功臣也有两人获封正一品,堪称李世民的绝对心腹,既不是屡次救李世民性命的尉迟恭,也不是大唐第一名将李靖以及鼎鼎大名的“门神”秦叔宝,而是大唐“四大贤相”之一的房玄龄以及“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排名第一的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是李世民皇后长孙氏的亲哥哥,太原起兵后一直追随李世民,参与谋划玄武门之变;李世民登基后,他先被拜为尚书右仆射,但因长孙皇后劝说,再加上群臣反对,这才被改任开府仪同三司(从一品文散官)。

贞观七年时被册封为司空,虽然长孙无忌反复推辞不敢接受,但李世民这次却坚决不许,进而在贞观十六年时更进一步,直接晋升为司徒,最终成为李世民的托孤重臣,唐高宗李治继位后,长孙无忌再进一步,被拜为太尉,纵观整个唐朝,能够“三公”都做过的人也没有几个。

房玄龄和杜如晦被人成为“房谋杜断”,太原起兵后一直追随李世民,玄武门之变的核心参与者,李世民登基后一直担任宰相,贞观九年被加封开府仪同三司(从一品文散官),贞观十一年获封梁国公(从一品),贞观十三年加太子少师(从二品),贞观十六年时被加封司空,先后执掌政务20年,“贞观之治”的开创,房玄龄也是立下汗马功劳的。

唐高宗李治时期,除长孙无忌外,还有一人获封正一品,这个人便是演义中大名鼎鼎的徐老道徐茂公,真实历史上与李靖并称“二李”的李勣。虽然出将入相,但李勣位列宰辅的时间比较晚,这也导致战功赫赫的李勣,在“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只能倒数第二而已。

李治成为太子后,李勣这才踏上人生的快车道,先被授予太子詹事兼左卫率(正三品),加封特进(正二品文散官)及同中书门下三品,成为大唐宰相群体的一份子;高宗李治继位之后,进一步提升为尚书左仆射(从二品),永徽四年时被册拜为司空(正一品,三公之一),等到李勣灭掉高句丽之后,被加授太子太师(从一品),死后被李治追赠为太尉,陪葬在李世民的昭陵之内。

第五位便是臭名昭著的杨国忠了,因为外戚的身份得到唐玄宗李隆基的重用,不但获得国公爵位,更是被拜为司空,是盛唐最后一位“三公”获得者。

可见盛唐之前,“三师”和“三公”的含金量有多高吧!除皇子(包括武则天的皇侄)和上面五人之外,竟没有任何功臣能做到生前位列三师三公,即便是大名鼎鼎的宰相狄仁杰,开创“开元盛世”的两大名相姚崇和宋璟,李靖、苏定方、薛仁贵等名将也纷纷落榜;就连发动“神龙政变”的张柬之等人,让江山重新回归李唐名下的“功臣”,也仅仅是被赐封郡王爵位而已,依旧无法染指“三师”和“三公”这类正一品官职。

3

盛唐后获封正一品的功臣

“安史之乱”的爆发,对于唐朝而言是一场巨大的灾难,不过对于大唐武将们而言,这便是建功立业的“荣誉”战场,多少名将在战争中脱颖而出,为历史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这份“功劳簿”上,一定不会缺少两员大将的身影,这便是平定“安史之乱”的两大主将郭子仪和李光弼了。

郭子仪前半生虽然立下不少战功,官职也逐步升迁,如果仅凭这些表现,并不足以青史留名;但“安史之乱”的爆发,让他迎来了生涯的高光时刻;先是被朝廷“夺情”启用,统帅朔方军征讨安禄山,先后收复河北、河东大片领土,并且因为收复两京有功,被授予司徒的“三公”职务,等到唐德宗继位后,更是进位成太尉。凭借“再造唐室”的军功,郭子仪的“三公”之位当之无愧,毕竟如果国家没了,再珍惜的官职又有什么意义呢?

李光弼是与郭子仪齐名的名将,单论平定“安史之乱”的战功,李光弼还要在郭子仪之上,之所以郭子仪的名声要在他之上,主要跟两者的结局有很大关系;李光弼是经过郭子仪的举荐参与平定“安史之乱”,太原之战的胜利让他获得司空的官职,领先郭子仪一步;公元770年再获晋升成为太尉,依旧领先郭子仪;史书评价他的战功为中兴第一,并且治军能力也是第一等的,可以说凭借战功,李光弼和郭子仪绝对实至名归。

此外平定“安史之乱”的第三号功臣仆固怀恩,家族为国殉难者就达到了46人,也曾经出使回纥借兵,通过嫁女与回纥和亲,可谓是满门忠烈;在收复两京的战斗中出生入死,曾配合李光弼在常山大败史思明,正是凭借着战功和家族的牺牲,在唐代宗广德元年,仆固怀恩被拜为太保,成为“三师”之一;可惜因为安史之乱的爆发,导致李唐皇室忌惮武将,最终落得一个被逼谋反的结局,就是唐代宗也认为仆固怀恩的谋反,是被身边的人误导的结果。

中唐之后,“三师”和“三公”变得泛滥起来,但依旧是文臣武将们很难达到的成就,部分宰相以及有军功的武将才有可能成为正一品官职,这里便简单介绍几个代表人物。

李晟是中唐名将,早期负责镇守西南边陲,曾跟随王忠嗣征讨吐蕃,累计战功被册封为合川郡王;后面带兵平定河朔三镇叛乱,在泾原兵变后率军勤王,并且收复长安,平定了朱泚之乱,这才因功被拜为司徒,成为三公之一,并且改封西平郡王,后又被册封为太尉,最终六十七岁病逝,被追赠太师。

马燧是唐朝中期与李晟齐名的名将,曾经奉诏征讨魏博叛将田悦并大败对方,也曾连败李怀光,彻底平定河中府,参与抵抗吐蕃,却因为他的错误判断,导致吐蕃军队劫盟,60多名将领官员被劫持,由此他被罢免兵权,被授予司徒,并且登上了凌烟阁。

杜佑的名字可能很多人不太熟悉,但他的孙子却是大名鼎鼎的唐朝诗人杜牧,也就是跟李商隐并称为“小李杜”之人;杜佑出身世家大族,通过门荫进入官场,最终一步步登上宰相之位,在唐宪宗继位后,终于抛去代理二字,正式成为司徒,最终以太保之职退休;当然杜佑对历史的贡献,主要是他花费36年编撰了一部《通典》,创立了史学编撰的新体裁,这可是开创中国史学史先河的壮举。

此外不得不介绍一下李德裕,依旧是“牛李党争”的核心者之一,但他却开创了晚唐的“会昌中兴”,在军政两方面为唐朝注入一丝生机,唐武宗继位后,李德裕便被拜为宰相,册封为司空,在他执政的五年,军事上反击回鹘,平定泽潞之乱;对内加强相权,抑制宦官的权利,同时淘汰冗官、禁毁佛教,也因为这些功绩,被进封为司徒太尉,只是晚年被唐宣宗厌恶,因而被罢相,最终被政敌陷害病逝于海南崖州。

4

结语

在唐朝289年的历史中,先后诞生了369名宰相,却仅有71人获得“三师”和“三公”之职,这里面还包括了李世民、李元吉、武三思这类李唐宗室(包括武周宗室),因此异姓功臣获封“三师”和“三公”者,只有49人而已,尤其在盛唐之前,它的含金量十足,就是帮助李唐打天下及开疆拓土的功臣,也仅有裴寂、长孙无忌、房玄龄和李勣四人获得这样的官职,这份难度不可谓不大。

即便是李靖这样的大唐军神,尉迟敬德这样屡次救主的功臣,狄仁杰这样名声在外的名相,姚崇、宋璟这样开创“开元盛世”的功臣,都不能享受到这份待遇,可见李唐皇室对于授予“三师”和“三公”的态度是极其谨慎的,即便是死后追赠,也不是谁都能获得的。

盛唐之后,三公和三师虽然贬值,但含金量依旧十足,只有44人获得;更多的功臣也仅是代理而已,也就是在“三师”和“三公”官职之前加入“检校”二字。

所以在唐朝宰相众多,但能以宰相官职进而获封“三师”“三公”者,也就只有27人,其中盛唐之前的五人(裴寂、长孙无忌、房玄龄、李勣和杨国忠)都是如此,想要单纯凭借军功升任正一品绝无可能,否则李靖、苏定方这类名将,凭借战功也足以位列正一品了。

能够凭借战功获封“三师”“三公”者,多是安史之乱爆发后的名将,而这也是藩镇割据下的必然结果了。

因而即便是宰相,能够最终晋封“三师”和“三公”的比例,也仅在7.3%左右,所以如果狄仁杰真有这样的想法,也只能是空想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