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关于儒教礼仪的核心观点

 渐华 2023-03-15 发布于安徽

文/视界科技

编辑/视界科技

序言

学界关于儒教礼仪的探讨,既有大量的文献,又有大量的关于家族的探讨。但是,对于两者的联系却很难引起足够的重视

文章图片2

例如,陈瑞从朱熹《家礼》的角度,对徽州宗族实行“以礼”治理等问题进行了论述;

陈支平从朱熹与后人对宗族构建的影响进行了论述;

林鹄则从宗法、丧服、庙等外部体系角度,对先秦儒生与宋代儒生的宗族观进行了论述,指出宗族体系是建立在儒教伦理学基础上的,但均未将宗族构建置于宋明儒以“礼”治理的层次上进行探究。

文章图片3

一、宋代儒家提倡的“宗法式”的“礼仪”建设

本文从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开山鼻祖,他对自己的治国理念是:“道之以德,法之以礼,有辱而不辱。”孔子所构想的“天下”,就是以“礼”作为其“天下”的统一。

孔子以父权制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以礼治国”的思想。宋儒正是借助了这一制度,对自唐末五代以后被战乱摧残的历史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变革。

文章图片4

所谓“家族制度”,就是基于亲属之间的联系,尊重同一先祖,族内区分尊卑长,并以“嫡子继承权”为主要内容的法律制度。

以“宗法”为代表的是宋儒,而以此为中心的则是以“宗”为中心的儒家思想。

文章图片5

先秦的“宗法制”是有“实”而没有“实”的,它以“礼”的形式存在,并以“礼”的形式存在。宋儒为古代的政治体制冠上了“宗法”二字,显示了宋儒对于“宗”的实际需求。

家族制度必须依靠仪式来运转,仪式是家族制度的中心,也是家族制度的基础。宗族法律的中心是“敬祖先”因此,“敬祖先”的祠堂就成了活动的中心。

文章图片6

庙宇制度非常严谨,皇帝七座,王公五座,博士三座,士族一座,平民祭祀。祠堂制度的等级性质,使得宗族制度和封建制度相结合。

而这种“有地必有地,不地必推”的“士宗庙之祭”,与“井”的制度有很大的关系。

文章图片7

祭祀仪式的贵族性质,使祭祀仪式的礼仪不能低于庶民。这一系列的礼仪还与“修建祠堂,祭祀祭祀,教育人们追孝”这一伦理观念相关联。

从汉代到唐代,一千多年来,王公仍依靠世袭的官僚制度来维护其家族的宗法化。

但自唐末五代以后,由于战乱的影响,封建的士大夫制度早已烟消云散,宋朝推行宗法制度的社会根基也随之瓦解。

文章图片8

宋儒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礼”来“化”,这就是说,若要将“宗法制”推广到平民阶级,必然要将“西周宗法制”加以“化”。

所以,宋儒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怎样才能打破古代“礼不轻于民”的伦理道德观念,建立一套适宜于民的道德准则。

文章图片9

在北宋,范仲淹、欧阳修、苏洵是第一批建立家族的,其中苏洵的家族意识和家族意识最强。

在《苏氏族谱》中,他说:“读我之谱文,则我之兄弟之情也。”他认为,这是“孝悌之心”的基础,也是家族伦理伦理的基础。

他在《族谱后录上篇》里谈到了“小宗”,认为“《苏氏族谱》里有小宗之例”。为世人所取,所用,所不及。”他还写了《大宗谱法》,意在为重振宗族制度寻找一条道路。

文章图片10

苏洵所说的大小宗法,只是说出了大小宗之别的原理,而并未提及重立礼仪之事。

他主张重振宗法,以改变整个世界,但是却没有意识到祭祀仪式和家族制度之间的深刻关系,更没有提及仪式制度的变革

张载和程颐等儒家学者对“宗族”观念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文章图片11

张载对世族的建立,有一条基本的准则,那就是:“统领百姓,团结家族,厚道习俗,以求人们不忘自己的根,必须明谱,以确定家族和分家之道。”

张载认为,瑏瑠的礼仪和家族的建立,是一个整体:“祭祀鬼灵,聚家族,施德惠,兴教化,备豫,所以,到时候就有福气了。

文章图片12

程颐承袭张载的“宗法观”,并以张载为依据,对祭祀礼仪的体例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指出:“从皇帝到平民,五器无一不从,而从高祖传之。既然是这样,那就应该是这样。”

而在此过程中,他也清楚地指出,要将祭祀仪式推广到平民阶级,并要求平民享受和皇帝一样的祭祀权利。

文章图片13

他利用儒家来打破封建贵族的伦理道德,使他在学术上把“宗法”推广到平民阶级。

他还说:“除了年节,还有三件事:一件是冬至,一件是老祖宗的祭典;一件是立春,一件就是你的祭典,他不会这么做。”

而在此之前,陈寅恪又提议祭祀先祖,这是一个大型的祭祀仪式,它为平民建立大型的仪式奠定了基础。

文章图片14

朱熹《家礼》在具体的制礼活动中,对封建贵族的礼法规范进行了突破,并以宗庙为重点。

朱熹的宗庙体系,是以小宗为基础的,也许是因为他不能建立一个大的宗庙,所以他说:“既然不能建立一个大的宗庙,那就建立一个小的宗庙。”

文章图片15

不过他的目标是一个大门派,所以他给自己留了一个门派的余地。

他还详细解释了建立宗庙系统的重要性:“这一章,原本是《祭礼》中的一章,为的是要从根本上,尊重祖敬宗,维护家族的尊严,为传承家族的根本。

但古代的寺庙,并不在典籍之中,而且,现代的平民,也会因为一些卑微的事情,而被称为'祖宗’。”

文章图片16

朱熹相信,建立祖宗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家族能够更好的传承下去。他清楚地表明,宗祠是继承了上古的庙制,而它被称为宗祠,并不仅仅是由于“古之庙制不在经文中”,更是由于“今士、平民之贱,也有不可为者”。

朱熹避开“庙”之名,意谓着“宗祠”为一般文人所共有,从而超越了“宗祠”之限制,成为“宗祠”之根本。

透过在祖庙中举办的“冠婚”、“丧”等仪式,彰显了宗子在家族中的领导作用,并落实了家族的法律制度

文章图片17

因此,《家礼》中的宗族制度是以宗族的礼仪制度为基础的。所以,朱熹对祖庙的规划,是对传统的宗法礼制改造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二、宋,元,明理学家的“礼”与“德”

朱熹以后,以促进儒教的文化变革和实现其伦理价值观的社会性作用为重点,以推行宗法和建立宗族为其主要的文化建构活动。

文章图片18

其实,在朱熹时期,就已展开了对“宗法制”的推动。今天流传下来的《唐桂州刺史封开国公谥忠义皇公祠堂记》,根据常建华的研究,应是出自朱熹的手笔。

朱熹以为:「创之者尔祖,后人岂能不想其祖宗?」但唯有祖庙,祭祀,云秖亿万,和睦相处,永垂青史。”

文章图片19

“念尔祖”两个字,就是对先辈的尊敬,先辈的尊重是家族的根本,他们的家族就会被先辈们所接纳。朱熹则以祭祀仪式来达到尊祖归宗的目的。

到了元朝,士大夫们的仕途渐趋平缓,而对家族的基层构建则愈来愈关注。儒家学者吴澄精于“礼制”,关于“宗祠”和“古代家族”之间的联系,他做了大量的研究:

文章图片20

贵族是侯伯子,大臣是卿,大臣是士人,都有祠堂,以祭祀祖先,古制然也。

自秦至今,只有宋儒一人知晓。河南的程子开始编纂《礼略》时说,一个家庭必须要有一个寺庙,而且必须要有一个主人。

新安朱子在司马氏的《书仪》中,写了一本《家祭礼》,认为家族的庙宇必须经过特殊的仪式才能建立,所以被称为“祠堂”。

文章图片21

古人举国而不献,士大夫没有田地也是如此,只是他们的力量还不够而已。

按照朱子的《家礼》行事,只是举手之劳,把古代的祭祀之法,看得简单之极。但古代卿并无祭祀之分,只有一座庙,两座庙,三座庙,三座庙。

今日亦传于天下,四世同庆,而有神之君,斯二与古代诸侯并无二致,其礼数亦不为过

文章图片22

吴澄清楚地说明了“古庙”和“朱熹”制定的“宗祠”的不同之处,“宗祠”的礼仪文字比“古代祭祀”要简单得多,仅等同于“古代举典”。

不过,宗庙的制度却是向平民颁布的,而且可以祭祀四世,并设置了神的主人,其规模之大,“与古代王公相差无几”。

吴澄对这种简单而隆重的礼仪表示了赞同:“吾曰,孝为孝,孝为仁,奚以人之语也?

文章图片23

虽说,礼数早已荒芜,但君主的好礼数,岂不是更胜于天吗?不是知识超越了人类吗?”

显然,他赞同朱熹对古代祭祀的改革。吴澄关于朱熹《家礼》“化”的观点,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大部分儒家学者的观点。

三、明代心术学者关于“礼”与“德”的做法

文章图片24

明朝理学的学者们所倡导的礼仪逐渐变得僵化了,就像葛兆光所说的那样:

“在漫长的一个意识形态的体制之后,自然科学已经丧失了它原本那种拯救心灵、批判权力和建立社会的作用,它变成了一种空虚的道德法则和一种苍白的教条,我们需要一种鲜活的观念来使它重新焕发生机。”

文章图片25

在此所谓「有生命的思考」,即为「心」。而在此基础上,以“心”为理论基础来进行家族的建构,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

在明朝,大部分的心理学者都比较热衷建立家族,而他们所使用的礼仪典籍,还是以朱熹的《家礼》为基础。

例如陈献章曾对新会县的知县丁积“奏奉文公的嫁娶丧事,编成《仪节》一部,以令百姓有据。”

文章图片26

王阳明也说得很清楚:“此《谕俗礼要》,与先帝《家礼》有异曲同工之妙,言简意赅!所以,当世之君,若要引导百姓懂礼仪,不是要详细详细,而是要简单清楚,方便行事。”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明朝的心理学者对于《家礼》已经有了普遍的认识,只不过为了方便推广,需要根据时期的不同进行了一些修正。

文章图片27

但是,随着儒家思想对“礼”的理解,“礼”的意义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礼”的学术取向也有了很大的改变,这对“礼”的“父”观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陈献章解释了宗祠祭祀的重要性:“古代圣人,以人之德行,谓之“追寻”,即是从庙宇迁移,先人祭祀,这是古代的习俗,无从考证。大丈夫可以在适当的时候改变自己的位置,这样才能得到自己的心。

文章图片28

天下之事,若是不能为我所用,我何嫌欤?”他指出,古代祭祀仪式是“不可考”的,而祭祀仪式则是“随时变易”的,而“得其心”才是根本。

所以,祭祀祖先最大的作用就是团结,“穷而不伤亲,富而不伤父,亲而不伤。

文章图片29

这就是所谓的'聚人之气,归隐于庙’的原因。”陈献章把家族建构的思想“以民心为中心”,为明朝家族建构指明了一个新的发展思路。

陈献章的徒弟湛若水说得很清楚:“君王之气一泄封疆大吏一泄,家族一泄,家主一泄,族长一泄,谱系一泄。所以,这本书的目的,就是为了在这个世界上,教导人们如何去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文章图片30

如今,你若不知道自己的身体在哪里,你便不知道自己的父亲和祖先,你的孝心便会大打折扣。

人若不知道自己的身体是从哪里来的,就不知道对自己的同胞的爱戴,对自己的祖先的爱戴,那么,仁道就会断绝。

文章图片31

所以,这本书,就是为了明仁和孝顺。”他将家谱的作用归结于“存宗法,以教仁孝于天下”,他主张尽管外部的宗法体制已经不存,但是其中蕴含的“仁义”却可以通过家谱来贯彻到整个世界。

陈献章提出的“收合人心”,似乎更宽泛一些,而湛若水提出的“明仁孝道”,则是对“仁义”的具体体现。

文章图片32

《大学》被列为“四本”,其“至尊”的位置由宋儒所确立。在《大学》八篇文章中,“齐”字占了很重要的一部分。

《大学》中的这八个项目,是建立在“西周”“家”和“国”的基础上的,侯外庐认为,古代的“家””是一体的,而“家”则是一个“国”。

文章图片33

宋明儒在新的时代背景中,为“齐家”注入了全新的思想意蕴,从而达到了“以德服人”的“以德服人”的目的。宋明儒之“齐家”之新意蕴为何?

结语

张载曾说:「以本之本,以天下之本;以大道为本,以往圣之法;以天下之安乐。」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重塑社会的道德,树立人民的人生,传承先贤的学术,开创千秋万代的和平”。

文章图片34

“四个字”是儒家和心理学者对自己的社会责任感的一种普遍追求。

儒家与儒家的功利思想不同,他们强调的是“以国家为中心”,强调“以国家力量为中心”的“以国家利益为中心”。其方法均为在草根阶层上实施礼仪,构建社会礼仪制度。

宋明儒对古代宗法进行了修改与运用,建立了家族,并将家族视为巩固国家之基础,同时又是实施礼仪之人,以此治理天下,此乃“齐家”之新义,“齐家”之实践亦体现了以礼仪治理天下之道

文章图片35

参考文献

罗洪先诗选

王阳明文集

中国古典社会史研究

中国古代经典理论的历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