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华民族的“尚武精神”是怎么丢的?

 雨吻花开 2023-03-16 发布于河北

纵观世界历史,一个民族要想不被奴役和压迫,那么,拥有敢于亮剑,敢于拼命的“尚武精神”是必须的,更是必要的。

中国人的祖先从不缺乏“尚武精神”。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开创了中华民族的版图;商汤巡视四野,边境部落纷纷来朝;周成王征服淮夷和奄国,国脉持续将近八百年;秦朝的武力值更是爆表,甚至成为了那个时代衡量国家和个人能否存活的“唯一标准”,温文尔雅的东方诸国无不成为了西方“虎狼秦国”的俎上肉;“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成为了大汉一朝的金句。不但这么说,而且也是这么做,一个个英雄犹如天上繁星数不胜数,卫青、霍去病、窦宪、班超……甚至那个时代的女人也是“不爱红装爱武装”,文成公主远嫁吐蕃,王昭君敢于出塞,这是中国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唐朝的战将更是将突厥一族永远从中国历史上抹除,解决了边关百年之患。

可是,自宋代以来,中华民族屡屡被欺,甚至到了亡国灭种的边缘,“靖康之变”“崖山海战”“弘光政权”“鸦片战争”“辛丑条约”“南京大屠杀”……每一个事件都显示着中华民族的懦弱与无力。

著名作家张纯如在《南京大屠杀》当中写道:“任何一个中国男人不管老少都被当成可疑士兵处死,伤兵、老妇、儿童,一个都不放过。城墙外、长江边、池塘湖边、山丘上到处都是尸体,尸体堆成了黑乎乎的小山,还滴着血,江水被鲜血染红。”“3000 多名中国人被赶进一间大 货房,只有 3 个日本人看管,大门开着,又都没有捆绑,可是谁也不 敢动,叫跪就跪,叫坐就坐,最后全部被杀害。”每当读到这里的时候,我的心里有着说不出的愤懑与窒息。中国人的血性丢在哪里了?中国人的尚武精神丢在哪里了?是什么让这个古老的民族数去了斗争勇气和一往无前的锐气?“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顺着历史的藤蔓,我们可以寻找到丢失的蛛丝马迹。自从董仲舒提出“独尊儒术,罢黜百家”之后,中华民族的文明逐渐走向了“文治”的极端。由汉入唐,科举制的设立进一步把青年人积聚到考试中来。唐太宗看到考生鱼贯而入,曾经自豪的说道:“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这种自豪的背后埋下了中国后世千年懦弱的种子。有宋一代,文人政治更是“道高一丈”。前有陈桥兵变,后又宋太祖“杯酒释兵权”,更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悬于高堂,最终造成“兵不识将,将不识兵”,这就注定宋朝一代将是“悲惨的一代”,虽然有辛弃疾、岳飞、文天祥点缀其中,但终究改变不了被灭亡的命运。国家的精英都在忙于考试,广大老百姓都在向往着科举,甚至皇帝都在忙着鉴赏花鸟虫鱼。没有武将的时代注定是屈辱的时代,现有辽兵北犯,接着金兵入侵,又有西夏扰边,最终蒙古铁蹄踏遍中国。明朝更是把文官政治发挥到极致,无数英才皓首穷经,只为八股取士,更有规定:兵部有出兵之令而无统兵之权,都督有统军之权而无出兵之令。军事行动结束,将帅即归回原都督府,兵丁归回原工所建制。“土木堡之变”“萨尔浒战役”,明军损失殆尽,几个倭寇竟然扰得民不聊生,最终清军入关,皇帝吊死煤山。清初年,满族入主中原,带来一股尚武之风。但随着中原文化的浸淫,“八旗子弟”也钻进故纸堆和温柔乡,研究起了“茴香豆的豆有几种写法”,泱泱中华惨遭西方列强的蹂躏。由此,我们不难看出,科举制和儒家文化的长期浸淫,使中国文化放弃了“尚武”的血液,中国人最终成为彬彬有礼的“东亚病夫”。当强盗拿着刀来到你的家门口的时候,礼貌只会激起他们抢劫的欲望。只有拿起猎枪,强盗才会远远躲开。不然,和平共处只能是一厢情愿。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国人民有实际行动证明了“枪杆子里才能出政权”。1950年,中国人民志愿军与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美军开始正面硬钢。杨根思、邱少云、黄继光……这些普通战士用血肉之躯向全世界展示着中国人民的“血性”。1953年9月12日,彭德怀在《关于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工作的报告》中振奋人心地总结抗美援朝战争:“它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这是一个可以让所有中国人都铭记终生的时刻。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五千年的中华历史用无数血的事实告诫我们:“尚武精神”永远都不能丢。我们爱好和平,但我们不惧怕战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