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半生漂泊,半生孤独,感怀沈复跨越两百年的思念与哀伤

 静逸阅读 2023-03-16 发布于北京

1847年,一个叫杨引传的人在苏州的旧书摊上偶然发现了几卷手稿,随意翻看之下,为手稿中的内容深深吸引,他被读者笔触中那种淡淡的雅致情趣与凝聚在字里行间的哀伤所打动,买下了这几卷残稿。

后来杨引传发现,这几卷手稿的作者叫沈复,他的这些优雅而伤感的文章被其合称为《浮生六记》,然而杨引传得到的手稿只有四卷,另外两卷不知所踪。杨引传极为喜爱这些文章,一直把它带在身边,辗转流徙三十年多年。

直到1878年,杨引传把书稿交给上海尊闻阁主人蔡尔康,《浮生六记》才得以在《独悟庵丛钞》出版,从此为世人所知,此时距沈复写下这本书,已过去了70年。

或许沈复在写下这些文字时,并没有想过要将其流传于后世,因为从其笔尖流露的,我们能感受到的,都是沈复对他与妻子美好爱情生活的刻骨思念,对亡妻离开人世的深痛哀悼,对日常情趣的独自品味回顾,对往日游历天下各处美景的不尽缅怀。

沈复在完成《浮生六记》时45岁,人到中年,一事无成。妻子早早离他而去,父亲的过世带来家庭内部的矛盾,儿子十八岁时夭折,自己孤身一人游幕他乡,回顾自己的前半生,内心一定充满凄苦,沈复的文章多半是对自己的抚慰,然而我们除了在其中看到挥抹不去的哀伤之外,作者天然对生活的热爱为他颠沛流离的生活带来了不少亮色,我们在文章中时常能看到这些闪光的瞬间。

如今我们对于沈复的生平,除了在《浮生六记》中可以找到些许线索之外,再没有其他任何记载。

据《浮生六记》来看,沈复出身于幕僚家庭。

清乾隆二十八年,沈复出生于姑苏城南沧浪亭畔一士族文人之家,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曾以卖画维持生计。

乾隆四十二年,随父亲到浙江绍兴求学。乾隆四十九年,乾隆皇帝巡江南,沈复随父亲恭迎圣驾。后来到苏州从事酒业。他与妻子陈芸感情甚好,因遭家庭变故,夫妻曾旅居外地,历经坎坷。妻子死后,沈复去四川充当幕僚。此后情况不明。

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浮生六记》前四卷为《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从题目中可以看出,除第三卷的主题为“愁”以外,其他三卷还是以快乐和情趣为主的。

《浮生六记》每一卷的内容都是以作者夫妇的生活为主线,叙述了居家生活、园林情趣、潦倒迁徙、游历各地的所见所闻。从文章的内容中可以知道,作者与妻子陈芸情投意合,甘于布衣蔬食,以读书绘画、园林种植为乐。由于封建家庭旧观念的压迫,作者夫妻二人不得不迁居他地,生计艰难,终至理想破灭,妻离子散。

林语堂先生曾经将《浮生六记》译为英文,在美国非常畅销,他将书中芸娘视为“古代中国最可爱的女子”。

《浮生六记》在最初出版时只有前四卷,后两卷始终佚失,成为众多喜爱这本书读者的心头隐痛。

1935年,上海世界书局推出了《浮生六记》足本,但很快被考证后两记是伪作,其笔意情怀与前四记相比,天差地别。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2年出版的《浮生六记》,也将后两卷收录了进去,不管是否狗尾续貂,终究保持了整本书的完整感。至于后两记是否可读,全凭读者个人的爱好了。

读完前四记以后,其实不妨也读一下后两记,感受一下后人续写沈复文章时是怀着怎样的感悟。

值得称道的是,著名诗人、评论家何三坡对全书进行了白话翻译。何三坡曾获第一届中国独立诗歌奖、丁玲文学奖、徐志摩诗歌金奖、中国作家榜年度诗人奖。他的语言非常富有表现力,生动而内涵丰富,他用现代文字对沈复的文章做了全新的诠释,再现了跨越两百多年的情怀与追思。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