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末民初,天津戏园“五大天仙” 争奇斗艳

 积沙成塔0u3svg 2023-03-16 发布于天津

文 │何玉新

清末民初,天津旧式茶园的经营模式被新式戏院取代。新式戏院在建筑结构、舞台制景、装潢设施等方面都有了改进,也废除了所谓“三行”,也就是在戏园里打手巾把儿、做小买卖、沏茶卖水的习惯,制定了预先售票、对号入座的措施,保证了演出质量。

当时天津的戏园最火的有“五大天仙”,分别是庆芳茶园改建的上天仙戏园、金声茶园改建的中天仙戏园、天仙茶园扩建的下天仙戏院、袭胜轩茶园改建的西天仙戏园,以及在河北区建国道新建的东天仙戏园。时至今日,只有“东天仙”也就是今天的民主剧场硕果仅存,其余早已先后拆除,湮没在历史尘埃中。

光绪十六年,也就是1890年,东天仙戏园建成,地点在河北7区大马路121号。戏园坐南朝北,初建时为砖木结构,上下两层,楼上是55个包厢,楼下散座均为条凳,实行男女分座,整个戏园可容纳一千余名观众,是当时天津最大的戏院。首任后台总管张春荣原来是京剧老生,熟悉梨园行,他立了一个规矩,要求无论主角配角,都必须按照戏报贴出的内容演,哪怕台下只有一位观众,也要原戏、原角,演全、演好,绝不回戏,慢慢地这家戏园在观众中树立了极好的口碑。

1902年,意、奥租界设立,东天仙戏园门前修了金汤大马路,也就是今天的建国道。这里属于奥租界,与意租界的大安乐宫、回力球场等娱乐场所相隔不远,交通便利,更有红极一时的名角,像程砚秋的老师荣蝶仙,通天教主王瑶卿的二弟王凤卿,高派宗主高庆奎,活武松盖叫天,都纷纷来此献艺,东天仙戏园火爆一时。

除了排得满满的名家大腕的演出,东天仙戏园也多次举行义演。1909年甘肃遭遇严重旱灾,河北梆子坤伶金月梅为灾区义演募捐,演出新编剧目《刘元普双生贵子》,剧中裴小姐募捐葬父,金月梅演得情真意切,观众触景生情,纷纷向台上抛掷铜钱银元。演出结束后,金月梅捐款40元,加上观众的捐款,一并捐给灾区。1925年上海爆发五卅运动,金月梅同女儿金少梅再次在东天仙戏园义演,在她们的感召下,众多艺人慷慨解囊,为此,上海工人专门在《申报》刊登感谢信,感谢天津艺人的大力支持。

梅兰芳先生名扬全国后,在天津第一次登台就是在东天仙戏园。民国初年,梅兰芳在上海天蟾舞台一炮走红,随后便来到天津,在东天仙戏园上演了《樊江关》《御碑亭》两出戏,天津戏迷被年轻的梅先生深深折服。第二年,梅兰芳又来到东天仙戏园,演出新编时装戏《一缕麻》《宦海潮》《邓霞姑》,轰动津门。所谓时装新戏,就是采用当时人的衣着打扮,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生活的新编剧。这些新戏多批判旧制度,宣扬民主革命思想,艺术形式也有较大出新。天津报刊载文,称赞梅先生唱腔声腔婉转悠扬,一字三折,“有如柔丝一缕,摇漾晴空,高可上九天,低则可达重泉,上如亢,下如坠,实在难能可贵”。

1931年8月,在《平报》社长刘济岗资助下,东天仙戏园改建为二层楼建筑,第二年开业后更名为东方大戏院。又过了几年,刘济岗接手了戏院的股份,又改名为天宝戏院。上世纪40年代末,侯宝林先生组织“北艺剧社”,在天宝戏院演出舞台喜剧《梁上君子》《情天血泪》,让天津观众耳目一新。

新中国成立后,戏院定名为民主剧场。庆幸的是,1931年重建的这座大戏院至今尚在,门前的立柱,墙壁、天花板上的浮雕,剧场内的廊柱,也都散发着厚重的历史气韵。

在另外几家“天仙戏园”中,最有名的是位于南市的下天仙戏园。下天仙戏园始建于清光绪年间,最早叫天仙茶园,位于日租界旭街,也就是今天的和平路与南市荣吉大街的交口。邀请的第一位名角,是当时被尊为“泰山北斗、四海一人”的“小叫天”谭鑫培。另外像老乡亲孙菊仙、大头汪桂芬以及杨小楼、梅兰芳、余叔岩等名角都曾在此登台献艺,可谓好角云集,生意兴隆,是唱京剧的福地。当时的海河两岸谁都知道“要看好戏到下天仙”。

1909年,荀慧生取艺名“白牡丹”,在下天仙戏园登台首演。水牌上醒目的“白牡丹”三个字旁,打的旗号是“老十三旦再传弟子”,演的剧目是《忠孝牌》。老十三旦侯俊山是河北梆子创始人之一,十三岁成名,后入京城搭全胜和班演出,当时人们有“状元三年一个,十三旦盖世无双”的评价。而“白牡丹”荀慧生登台时才9岁,被观众称为神童,也可谓青出于蓝。直到1925年,荀慧生在北京和须生泰斗余叔岩合作《打渔杀家》,“白牡丹”才用回本名。

民国初年,下天仙戏园改名为新明大戏院后,发生了一件震惊全国的事。事情的起因,是新明大戏院老板赵广顺亲自到上海邀请年少有为的刘汉臣来天津唱戏。刘汉臣自幼学戏,20岁出头就名震上海滩。来天津后,他在新明大戏院连演三个月,红透天津卫,督军褚玉璞的五姨太也成了他的铁杆粉丝。五姨太爱慕刘汉臣,刘汉臣却浑然不觉,五姨太从戏班二路演员高三奎手里要到了一张刘汉臣的照片,不想照片被褚玉璞发现,五姨太当场被打死,刘汉臣和高三奎稀里糊涂地被逮捕。直隶督军府督察处发布告示:察新明戏院伶人刘汉臣、高三奎假唱戏为名,宣传赤化,扰乱地方……验明正身,就地正法!

刘汉臣案震动全国演艺界,梅兰芳、杨小楼、余叔岩等名角儿亲自出马,四处奔走,并联名给褚玉璞等军阀和政府官员上书。赵广顺更是上下打点,竟找到大名鼎鼎的军阀张宗昌和渤海舰队司令毕庶澄,奉上厚礼4000大洋。但褚玉璞接到张宗昌和毕庶澄发来的疏通电报后,更加愤怒,急令督察处长厉大森立即执行枪决。

《益世报》1927年1月20日发表题为《刘高二伶于前晚枪决》文章:“新明大戏院男伶刘汉臣、高三奎,在津演戏,常有不规则行为,前经褚玉璞电令军警督察处将刘、高拿获,拘押多日,于前日夜间,军警督察处处长厉大森奉令,将刘、高二伶执行枪决。”

这一年刘汉臣仅仅二十五岁,无奈之下,赵广顺和几名戏曲艺人将刘、高二人的遗体从督察处领走,草草装殓,葬于津西小稍直口的天津梨园义地。这个故事被称为民国天津八大奇案之一,著名作家秦瘦鸥以这个故事为蓝本创作了小说《秋海棠》,被称作民国第一言情小说;相声大师张寿臣将其改编为长篇单口《枪毙刘汉臣》;上世纪40年代“兄弟剧团”常宝堃、陈亚南演出的笑剧《前台与后台》,也是由这桩“名伶奇冤”改编。

刘汉臣案的关键人物赵广顺,也是京剧界的名人。赵广顺和赵广义兄弟是武清人,自小因家贫被卖到戏班学戏。赵广顺先唱京剧青衣,后改场面上的打鼓佬,赵广义学小生。兄弟二人长大后拉起戏班闯荡江湖,渐渐混出名堂。

1915年,滨江道上建起一座新中央戏院,赵广顺和赵广义兄弟借钱把戏园子承包下来。破台开戏那天,他们特意从上海请回了大武生李兰亭,主演《盘肠战》《杀四门》《金钱豹》《粉面金刚》、全本《武松》以及黄天霸的“八大拿”等武生大戏,大受欢迎。不久,赵氏兄弟又与唱花脸的黄元庆、唱文武老生的唐文贵四人磕头拜把子,在下天仙戏园落脚,自组“鸣凤班”挑帘唱戏。四兄弟当时号称“四扇屏”,在天津卫红极一时。

赵家还出了两位京剧名家,一个是赵广义的女儿赵美英,另一个是赵广义的孙女赵燕侠。

赵美英与孟小冬、白玉昆、赵鸿林排演过《狸猫换太子》和《七擒孟获》,被天津观众誉为“美艳亲王”,百代公司为她灌制了大批唱片。1925年,直隶军务督办李景林看上了她,托张宗昌、褚玉璞把大红帖子和18万大洋的礼金送到赵家。赵家的人全都慌了。赵美英已有意中人,不肯另许他人。最后还是赵广顺、赵广义顾全大局,无奈将美英嫁给了李景林。1926年年底,冯玉祥攻占天津,李景林失守,受到张作霖的怒斥,他带家眷逃到了上海。在上海,赵美英提出要学习文化,李景林给她聘请了一位女家庭教师。女教师了解到赵的遭遇后,表示愿协助她逃出虎口。一天晚上,赵美英灌醉了李景林,自己乔装成男子模样悄悄离开住所,几经辗转逃回天津。此时李景林权势已失,1929年7月1日,“美艳亲王”在新明大戏院重新亮相,参加了慈仁医院募捐义演。1930年11月,李景林病入膏肓,赵美英才敢放心大胆地登台演出。

赵燕侠是上世纪50年代我国京剧舞台上涌现出来的杰出京剧家之一,她的演唱吐字清晰、唱腔流利,唱念做打别具一格,被周恩来总理誉为“赵派”。

(赵燕侠)

下天仙戏园多次改名,前期用过天仙舞台、大新舞台、新明大戏院;抗战爆发后新明大戏院被日本人强占并改为“樱花馆”;抗战胜利后又改为美琪电影院,新中国成立后定名为人民剧场。2006年南市改造,这座剧场被拆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