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天津发现弘一法师李叔同 出生于巨富之家 留日回国做国画教员

 积沙成塔0u3svg 2023-03-16 发布于天津

文:何玉新

“春去秋来,岁月如流,游子伤漂泊。回忆儿时,家居嬉戏,光景宛如昨。茅屋三椽,老梅一树,树底迷藏捉。高枝啼鸟,小川游鱼,曾把闲情托。儿时欢乐,斯乐不可作……”1921年,移居上海的李叔同写下了这首《忆儿时》,描述天津旧居的少年往事。此时距他离开故乡已近十年,不惑之年,记忆常如银河般暗涌,挥之不去。

在今日天津,可以发现很多与李叔同有关的所在。

李叔同天津故居纪念馆,坐落在海河东路与滨海道交口,分为园林和故居两部分。纪念馆最大限度复原了当时李家的生活起居场景,如桐达钱庄、佛堂、起居室、洋书房、中书房、意园,馆内基本陈列内容包括李叔同创办的中国第一本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他与友人的信件和百余张照片,室外艺术展区还有牌匾、楹联、书法、篆刻作品。

位于海河三岔河口摩天轮附近的大悲禅院,早在1957年就设立了弘一法师纪念堂,陈列书法真迹、手抄经典等文物。1966年“文革”开始,纪念堂内文物散失一空。1985年,书法家龚望倡议在大悲禅院恢复弘一大师纪念室,新加坡广洽法师捐赠了一尊铜像。

老城厢鼓楼旁边,设在广东会馆内的天津戏剧博物馆,也展示了李叔同早年在话剧方面的成就,是了解李叔同艺术生活的另一个窗口……

河北区宙纬路上,有一座后建的李叔同碑林,这里也是觉悟社纪念馆旧址。这是一处精巧的传统园林,正中铸有弘一法师僧装铜质坐像,碑林选用李叔同出家前后各个时期的书法作品,还包括赵朴初、启功等名家的贺辞。

十九岁之前,人生最好的时光,李叔同在位于海河岸边粮店后街的旧居中度过。

从元末至清代,粮店街一直是天津最繁华的区域。这条街北起北河故道(今狮子林大街),南至兴隆街,河道上漕运船只首尾相接,在长达百余里的河岸边是一家挨着一家的粮店。为了漕粮卸存和转运方便,粮店前门和后门各形成了一条街道,前门叫粮店前街,后门叫粮店后街。

李叔同的父亲李世珍,清同治四年进士,曾在北京出仕吏部,和李鸿章同朝为官。后来,李世珍辞官回家承父业,经营盐业、开设桐达钱庄,成为津门巨富。李世珍晚年精研理学,尊崇王阳明,又信仰禅宗佛学乐善好施,在粮店后街的孙家胡同和小口河沿分别创办了“备济社”和“施馍厂”两个慈善救济团体,并开办义学,时人称之为“粮店后街李善人”。

李叔同1880年出生于粮店后街东侧的陆家竖胡同2号。这座老宅建于清道光末年,有前后两道院落。童年时,李叔同随家人迁居粮店后街62号的新居,老宅租了出去。

李家新宅沿街而建,坐西朝东,背靠海河,占地面积1400平方米,共有六十个房间,呈田字形格局排列。大门是“虎座门楼”,门楣上有精细的镂刻砖雕百兽图,迎面有刻砖照壁。旧时天津富商大贾的宅邸最讲究门楼装饰,清水墙、瓦顶、脊头、墀头、墙垛、角柱石、抱鼓石、台阶等处,从上至下都装饰有吉祥纹样、造型复杂的砖雕和石雕。门楼两侧有圆形或方形的石墩,俗称门墩儿,或门枕石、抱鼓石,上面也有吉祥图案的浮雕。整个门楼如同一只猛虎立坐,“虎座门楼”就是由此象形而得名。

李叔同五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二兄李文熙和母亲李王氏将李叔同抚养长大。八岁时,李叔同奉母命到常云庄家馆学习,师从常云庄,接受儒家传统教育。十六岁,他考入设在天津城西西北角文昌宫的辅仁书院。辅仁书院当时已对固有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改良,指导学生各自研习儒家经典,每月举行两次考试,由官方和学校共同命题习作制文,阅卷评定等级,发给奖银,目的是为学生应付科举考试提前做准备。不久后,李叔同又在二嫂姚氏的引荐下,进入姚氏家馆,在这里他遇到了名师赵元礼。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康有为、梁启超变法政变失败,渴望自由思想的李叔同自刻一石云“南海康君是吾师”以明己志。不久后,他携家眷到上海,在南洋公学读书,开始接受新潮思想,这是他第一次离开天津。1905年7月李叔同母亲病故,他把母亲的棺椁运回天津举行西式葬礼。料理完母亲的后世,李叔同东渡日本求学,在东京美术学校学习油画,在音乐学校学习钢琴和作曲理论,同时师从戏剧家川上音二郎和藤泽浅二郎研究新剧演技。他是第一个登台演出话剧的中国人,在二十七岁那年,他与曾孝谷等中国留日学生组成“春柳社”在东京上演《茶花女》第三幕和《黑奴吁天录》——这是中国话剧史的开山之作。

学成回国后,李叔同应天津高等工业学校校长周啸麟聘请,到该校任图案教员,同年,又到直隶模范工艺学堂任国画教员。直隶模范工艺学堂旧址位于今黄纬路与五马路交口,现在是天津美术中学所在地。这段时间,他一直住在粮店后街62号的大宅门里,中式的宅院里被他布置出一间洋书房,靠窗的位置摆放着一架钢琴。他在这儿读书、写字、作画、接待友人。1912年,李家遭遇变故,两家钱庄倒闭,李叔同离开天津,到上海城东女学任教,后受聘《太平洋报》,主编《太平洋报画报》,但他的妻子与幼子都留在了天津。

李叔同人生上半段的成就,体现在戏剧、音乐、诗词、美术和教育等方面。他是作词、作曲的大家,主编了中国第一本音乐期刊《音乐小杂志》,他创作的《送别》是中国音乐的不朽名曲;他是中国最早介绍西洋画知识的人,也是第一个聘用裸体模特上美术课的老师,他在浙江一师授课时采用现代教育方法,培养出丰子恺、潘天寿、刘质平、吴梦非等一批画家、音乐家;他本人在西画上也卓有建树,画过大量素描、水粉画和油画,炭笔素描《少女》、水彩《山茶花》、油画《出浴》和《郊野》等作品流传至今。

1918年农历七月十三,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定慧寺出家,法名演音,号弘一。他写信告知天津的家人自己已经出家,让家人也吃斋念佛,嘱咐两个儿子用功读书,长大后在教育界做事。看到这封信,一家人都哭了。

20世纪50年代以后,粮店后街62号,李叔同曾经生活过的宅子成了大杂院,陆续住进四十多户人家。不少居民在空地上搭建小厨房和储藏间,院子里的空间越来越少,人越住越杂,最多时竟挤下了六十多户。到80年代中期,有专家呼吁迁出院中居民,保护这座故居,但终因缺乏资金而作罢。2007年,天津市政府重新修复李叔同故居,并建成故居纪念馆。因为拆迁和道路拓宽,粮店后街已经消失,故居在海河边易地重建。修复工程按“前门朝东,后门朝海河,坐北朝南”的记载,以照片资料为依据,在施工过程中又把原故居拆下的有百年历史的青砖、青瓦用于重建,保留了百年老宅原有的气韵,也多多少少算是对故人的一种纪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