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皇帝,灼艾。

 太极三才王军皓 2023-03-16 发布于山东

心有万重山及物

为苍生健康发声

今天,灸学家想跟大家聊聊历史,以及宋代皇帝艾灸的那些事。

我们一般都比较向往大唐盛世,有些忽视了宋朝。

毕竟,那时全世界在长安的留学生有3万多人,七千多外国使团,街上看到的是穿着波斯服装的中亚女孩,还能跟着诗人一起去酒吧喝葡萄酒。

唐朝时长安城有100万人口,极尽人间繁华,而被西方历史猛吹的罗马帝国,罗马城只有5万人。

据说多年前西安修复大明宫的时候,中国跟日本在外交上关系还有一点问题,但是日本政府却提出基础工作的钱全部由日本出。

理由很简单,唐朝的时候,中国是日本的老师,他们在长安派出了1万多留学生,把中国的政治制度与文化都学了回去。

跟唐朝相比,宋朝的文化与经济层次要更高,经济总量是唐朝的整整一倍多,在思想上,宋明理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要更加深远。

灸学家之前在北京大学校园内的一个考古历史展览馆中,看到过考古出来的大量精美瓷器与其他物件,都是宋代的,审美极高,制作精良。

从宋代开国皇帝赵匡胤开始,就很重视有文化的人,在上任第一天,就宣布大宋不杀任何一个有不同政见的文官,后来还真的做到了。

所以才有苏东坡、欧阳修等等大文豪,流传下来这么多优美的诗词。像刘亦菲主演的《梦华录》,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美轮美奂,极尽风雅的大宋。

宋代,不仅仅是一个文化程度很高,人文气息浓郁的朝代,还是个艾灸之风盛行的朝代。

前文提到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就曾给他的弟弟,也就是后来的接班人宋太宗亲自艾灸。

在《宋史·太祖本纪》中记载:

太宗尝病亟,帝往视之,亲为灼艾,太宗觉痛,帝亦取艾自灸。

翻译过来,大意为:

太宗(赵光义)有次病势危急,宋太祖赵匡胤很担忧,前去探望并亲自给弟弟艾灸。艾灸的时候,弟弟觉得很痛,太祖就给自己灸,以感同身受弟弟之痛。

这段历史佳话,后来成了一个成语【灼艾分痛】,用来比喻兄弟友爱。

不仅开国皇帝亲自为艾灸代言,宋代还有一位大文豪以及大书法家,曾写信劝一位学生深入了解艾灸,那封信一不小心还成为他在书法界赫赫有名的代表作《灼艾帖》。

这位大文豪就是欧阳修。

他曾写出闺房少女感慨青春年华偷偷溜走的【庭院深深深几许……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在元宵节花灯盛会,他看到情人之间相伴而行,嬉戏游玩,他感叹姻缘婉转,今年不见去年人,写出了热闹与孤寂形成鲜明对比的《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到了晚年,当他苍颜白发,醉卧山林时,曾写下【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传世佳句。

当时他有位学生病重,欧阳修则让自己儿子传递了一封书信,以表关心与慰问:

见发言,曾灼艾,不知体中如何?来日修偶在家,或能见过。此中医者常有,颇非俗工,深可与之论权也。

大意为:

听我儿子欧阳发说,你曾艾灸调理,不知你身体现在怎么样?我有时在家,也看见过他们艾灸。这是中医常用的疗法,绝非一般的医术,非常值得深入研究和讨论。

可见,宋朝的士大夫也会经常艾灸,甚至彼此之间会相互交流一些灸法心得。

而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灸艾图》,生动详细的记录下来了百姓艾灸的场景。

从画中几人衣衫褴褛,衣服上都是补丁可以看出,这些都是生活在宋代最底层的百姓。

一位郎中专心致志、聚精会神的在患者背上创伤处施灸,患者的表情夸张,张开嘴仿佛在大叫。

旁边有三个人在按着他,不让他乱动。左边的男子眉头紧皱,仿佛感同身受,中间的女子半睁着眼睛,吓得不敢仔细看。还有一个小孩子藏到身后,用脚踩着患者的腿,防止乱动。后面的药童准备好了膏药,随时准备贴在患者的背上。

时隔千年,却放佛昨日,这些场景依然生动。

在宋代,无论是皇宫,士大夫的庭院,还是乡野间的小路边,都可能会飘出缕缕的艾烟香气,驱散疾病,养生健体。

宋朝流传下来的医书《扁鹊心书》中也记载:【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得百年寿也】。

大家如果想要艾灸养生,可以按照书中记载的方式,常灸这些穴位,能保扶阳气,提升免疫力。

艾灸在宋朝被发扬光大,更广泛的应用在了临床当中。

一缕艾烟,绵延千年。

艾灸,实乃中华之千年瑰宝!

今天就写到这里了,创作不易,请转发分享支持一下哦~

       

在看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