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妈妈,我再玩10分钟好不好?”不同的处理方式,成就孩子不同的人生

 优家教育 2020-09-24

“妈妈,我再玩10分钟好不好?”

“就10分钟,我保证!”
刚吃完午饭,4岁的儿子就一直嚷嚷着,要用平板电脑玩游戏,无奈之下,我答应了他。
但为了保护他的视力,我跟他说好了只允许玩10分钟,之后就要去床上午睡。
随着时间滴答滴答过去,10分钟之后,我准备拿走平板,可他却正玩得兴起,不肯关掉平板睡觉,一个劲跟我耍赖,非要再玩10分钟。

图片来源Pixabay
这样的场景,相信我们做父母的,都会觉得十分熟悉。
看似日常的小事,实则是孩子在讨价还价,试探我们的底线。
在BBC纪录片《北鼻的异想世界里》中,儿童行为研究专家曾揭示:
通常三岁之后,孩子的自我意识显现,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和立场,心里想要什么,就会想办法去争取。

他们不仅能意识到,自己和父母一样有权提出要求,而且还不断地猜测着父母的心理,跟父母“斗智斗勇”。
作为父母,在面对孩子各种讨价还价、得寸进尺的不合理请求时,到底应该怎么做?
不同的处理方式,会决定孩子不同的人生轨迹,成就孩子不同的人生。

01

执行派OR心软派

相信这种情况,很多妈妈都遇到过。您当时是怎么应对的呢?一般有两种回答。

第1种:毫不让步的执行派

“大中午的,别耍横,大家都要休息了!”在她们身上,没有讨价还价的空间。无论孩子如何撒泼耍赖,都不会让步,都会坚决按照计划来执行。

第2种:一哭就哄的软心派

“看来你真的很想再玩一会,最后5分钟,不能更多了。”孩子一哭就心软,孩子一闹就妥协。这类妈妈认为,止住孩子的哭声,孩子也就开心了,把对孩子的疼爱变成了没有原则的妥协。

第一种妈妈非常严格,一年365天都必须这样做,完全掌握了控制权。孩子从中学到了:无论如何,我对自己的生活都没有决定权,我不需要对自己的生活负责。

第二种妈妈架不住孩子的哭闹,无限妥协,让孩子掌握了控制权。孩子从中学到的是:只要我哭闹,我想怎么样就能怎么样。

图片来源Pixabay

能否让孩子多玩几分钟,看似是小事,但日积月累后,妈妈们的两种回答,会成就孩子两种不同的人生。

那么,这两种处理方法,究竟会对孩子的将来有哪些影响呢?

01
规则意识

规则并不是指禁止做什么,不让孩子做什么。相反,它为孩子明确了一个行为的边界,让孩子明白哪些可以做,哪些不能做,在边界内收获稳稳的安全感。

在现代家庭中,一种是规则过多过细,导致孩子没有自己的空间,认识不到自己的力量,从小就埋下了怯懦的种子;另一种是缺少规则,家庭中没有明确的界限,孩子不知道行为的边界在哪儿,只会不断地挑战下限,逐渐变成了“小霸王”。

02
亲子关系

爱孩子是不是就要满足孩子的一切需求?答案是否定的,我们说的“无条件接纳孩子”,不是什么都接纳,而是无条件接纳孩子的情绪和意愿,有规则接受孩子的行为。

在孩子主导控制权的亲子关系中,孩子的所有行为都被“接纳”,他们认为一旦父母没有顺从自己的意愿,就是父母不爱自己了,长此以往,在任何关系中,他们都会把别人当成“自我的延伸”,形成自私自利的自我中心主义。

图片来源:电影《白兔糖》

在家长主导控制权的亲子关系中,孩子内心的需求被忽视,他们表面顺从,但并没有真正地接受规则,叛逆的小火苗逐渐燃烧,最终亲子关系也走向了分崩离析。

03
时间概念

按照约定的时间准时完成,这是做人做事的最基本准则。但是如果孩子从小对时间观念模糊,会让他做事拖拖拉拉。

本来两分钟就可以做好的事情,硬生生十几分钟才完成。进入小学、初中阶段后,更会因为拖拖拉拉,导致作业完成落后,成绩也受到影响

02

最好的教育:策略派
一味的妥协和一味的拒绝都不可取,在面对孩子的不合理请求时,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应对,才对孩子的成长最具有引导意义呢?
这时候,“温柔而坚定”的策略型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引路人。

图片来源Pixabay
1. 让孩子自己承担任性的后果
侄子木木,写作业的时候总是不认真,每次嫂子催他写作业,他就说要看会儿电视再写,要吃点东西再写,总之就是不肯主动配合。
直到有一次,嫂子想开了,破天荒地没有催着他完成作业。
于是,他意料之中的没有完成全部作业,第二天被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批评。
觉得丢脸的他大哭了一场,从此再也没有在写作业这件事儿上磨磨蹭蹭,讨价还价过。
孩子说“再玩一会儿”时,或许我们并不用对他们大吼大叫,也不用苦口婆心地和他们讲道理。
让他们尝尝自酿的苦果,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2. 提供“有限选择”+注意转移
《不急不吼·轻松养出好孩子》一书中曾提出一个“四叶草法则”,其中就有一个关于“有限选择”的概念。
给孩子有限的选择,让孩子有自我做主的机会。
就像文章最开始提到的,我儿子不肯午睡,硬是要玩平板电脑,后来我就跟他说:
“你是想现在睡觉,醒来跟妈妈一起去逛超市,还是选择现在玩5分钟平板,然后去写作业?”
小家伙瞬间停止了哭闹,认真想了会儿说:“那我现在睡觉,等会儿一定要一起去超市玩啊!”说完就乖乖回房间午睡了。
有时候,孩子的世界很单纯,我们强硬着抵抗他,会让他觉得父母是跟他站在对立面的,可能引起孩子的反抗情绪。
如果这时候,我们提供两种可供选择的方案,来转移他的注意力,他就会选择自己更容易接受的方案,从而让当下的问题迎刃而解。

图片来源Pixabay
3. 将时间具象化
其实很多时候,孩子跟我们在时间问题上讨价还价,是因为他们还小,对于时间的概念把控能力还不足。
明明说玩10分钟就走,可孩子偏偏玩了10分钟还要再玩10分钟,是因为他根本不明白10分钟究竟有多长,在时间的流逝中,他根本没法提前做好立刻停止玩耍的准备。
这时候,就需要我们父母的具象化引导。
这一点,优家的会员中有一位宝妈凯西,就做得特别棒:
跟孩子一起去商场玩,她会提前跟孩子约定好;
“如果妈妈的手机铃声响了3次,就告诉我们到回家的时间了,要做一个遵守约定的好孩子哦!”
在孩子同意之后,他们出发来到商场。
铃声第一次响,她会提醒孩子,再响两次我们就回家啦,第二次响起,也会提醒。
就在这样一个铃声反复响起的过程中,孩子意识到了时间的流逝,也一步步做好了自己将要回家的心理准备,最后在约定时间到来的那一刻,就不会难以接受。
你看,同样一件事,把一个小时换成“铃声响3次”的说法,孩子就变得没那么抗拒了,同时还培养了孩子的时间观念,何乐而不为呢。

03

一位妈妈前两天在《向内探索》学习群中分享,养孩子真是场艰难的修行啊。

我们也有同感。

比如,就这句看起来很不起眼的“妈妈,我再玩10分钟好吗”,背后就藏着一堆的玄机在。

看起来是有些复杂,但请大家记住一条原则:该给孩子空间的,就要给空间,该给孩子立规矩的,也要敢于去立规矩。

至于如何把握其中的分寸,咱们且行且琢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