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永乐登基后大封奉天靖难功臣(上)雄鹰不死,燕子不飞

 邓超越梦想 2023-03-16 发布于广东

莫逐燕,逐燕日高飛,高飛上帝畿。一语成谶。

文章图片1

燕王授封

“建亘边陲,北平天险为元故都以王燕”。

公元1370年洪武三年四月七日,大明洪武皇帝朱元璋正式册封十岁的皇四子朱棣为燕王。另外册封九个儿子和一个从孙(朱守谦)为王。

大典之后,朱元璋赐宴群臣于奉天门,外戚勋贵于文华殿。

洪武皇帝朱元璋面谕群臣曰:

“昔者元失其驭,群雄并起,四方鼎沸,民遭涂炭。朕躬率师徒以靖大难(靖外难),皇天眷佑,海宇宁谧。然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朕非私其亲,乃遵古先哲王之制,为长久长治之计。”

宣国公李善长(七个月后晋:韩国公)曰:“陛下封建诸王以卫宗社,天下万世之公议。

这君臣一唱一和地对答,奠定了有明一朝的“封建诸王,藩屏朝廷”的国策,也让小小年纪的朱棣记住了父皇嘴里说出的一个宏伟之志:“朕躬率师徒,以靖大难”。

所以“靖难”这个词并不是朱棣发明的,而是明太祖朱元璋,可朱元璋没想到他的这句话被身旁的四子燕王所牢记,三十年之后朱棣竟真的亲率雄师“靖难”(史称靖内难)于京师。

“雄鹰”降生

文章图片2

四年后的洪武七年,“甲寅太阴犯轩辕”,--------明月填充于轩辕星阵(狮子座)。

洪武七年七月己未,朱标嫡妻、大明朝的第一嫡长媳常氏临盆,朱元璋的皇嫡长孙朱雄英雄出生。

文章图片3

朱元璋面对自己第一个孙子,又是长子长孙的出生欣喜若狂,他突然忆起了朱雄英的外祖父开平王常遇春,亲写祭文曰:

“……生也如是,死也封王。寰宇既称祖宗光耀,子受公爵,女嗣后基。今古如是者甚不多见”。

“后基”就是皇后,生育了明朝嗣君的皇后。

又在四年后,朱雄英的母亲常氏在生嫡二子朱允熥后去世。

《明太祖实录记载》:洪武十一年十一月庚寅,皇太子妃常氏薨,明太祖“素服辍朝三日,中宫素服哀临,皇太子服齐衰,葬毕焚于墓,所常服还内。皇孙服斩衰,置灵座傍遇祭奠则服之,诸王公主服如制”。

四岁的朱雄英身着斩衰服(五服最高一服)跪祭自己的母亲。十八岁的燕王朱棣也来到了灵前,很可能还抱起大侄子朱雄英,为他擦拭眼泪。

文章图片4

自此明史中关于朱雄英的记录到此戛然而止,紧接的是:

“洪武十五年五月己酉朔(五月初一),皇嫡长孙雄英薨 。上感悼辍朝,葬钟山,侍臣皆素服徒步送葬。追封虞王谥曰怀”。

文章图片5

谁抹去了朱雄英短暂的一生?只能有两个人,一位是抱过他、亲过他的四叔燕王朱棣,而另一位就是“取其位而代之”的庶长孙朱允炆。

他们的目的(来去是梦)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标榜自己的正统性,既“居嫡长者必正储位”,成为大明正统的皇帝。可笑的是,朱棣是嫡不是长,朱允炆是长不是嫡。

可以理解为:当常妃去世,朱允炆的母亲,太子侧妃吕氏被朱元璋册封为朱标的继妃(转正),太孙朱允炆也理所当然地被立为大明的“嫡长孙”。而随着太子朱标,秦王朱樉和晋王朱棡的相继去世,燕王朱棣也成为了大明名义上的“嫡长子”。

文章图片6

太祖曾属意于燕王

《国朝典故》中记载:四月丙子,太子薨。对于未来的继承人,太祖属意四子燕王。

一日,召侍臣刘三吾密語曰:“太子薨,諸孙少不更事,主器必得人,朕欲建燕王為储貳,以承天下之重,庶幾宗社有所托矣”。

学士刘三吾曰:“立燕王,置秦、晉二王於何地?且皇孫年已長,可立以繼承。”

太祖遂默然。是夜,焚香祝於天曰:“後嗣相承,國祚延永,惟听於天尔”

于是就有了宫里的传闻:在奉天殿地砖下的暗格内为朱允炆准备好了一张度牒,一把剃刀和十两碎银。

文章图片7

燕王与太孙玄妙的交集点

朱元璋把对太子朱标的希望全部转移到朱允炆的身上,对他进行精心培养。为其在朝中为他立威立德,不惜屠尽功勋悍将。朱元璋希望自己以洪大武功夺取的天下,可以在自己的嗣君手中再建立成为一个灿然文治江山。

文章图片8

而朱元璋将自己的“洪大的武功”留给他的四子朱棣,他寄希望于以燕王朱棣为核心的北境塞王们能为大明江山永为藩屏。

朱元璋留给朱棣最后嘱托是:“观成周之时,天下治矣。周公犹告成王曰:诘尔戎兵安不忘危之道也今虽海内无事然天象示戒夷狄之患岂可不防。朕之诸子汝独才智克堪其任。秦晋已薨,汝实为长。攘外安内非汝而谁。已命杨文总北平都司行都司等军,郭英总辽东都司并辽府护卫,悉听尔节制。尔其总率诸王相机度势,用防边患,乂安黎民,以答上天之心,以副吾付托之意,其敬慎之勿怠。”

文章图片9

洪武三十一年四月,也就是朱元璋生命的最后一个月他敕书左都督杨文:

“朕子燕王在北平。北平,中国之门户。今以尔为总兵,往北平参赞燕王。以北平都司,行都司并燕谷宁三府护卫,选拣精锐马步军士,随燕王往开平堤备。一切号令皆出自王,尔奉而行之大小官军悉听节制,慎毋贰心而有疑志也”。

关于以上《明太祖实录》的记载,朱元璋在最后时刻将大明北部的野战精锐都“交付”燕王节制,无论是否后来朱棣将太祖安排的“派兵监视”改为“悉听节制”总之,朱元璋曾的确想为朱允炆继位后树立一位内可擎天保驾,外可驱胡攘夷的叔王。

文章图片10

朱元璋的出发点是明确的,那就是对外“以宋为惩,“不可”内域削弱边圉弗威,使胡人得逞中原而居闰位”,用“金戈铁马”以镇四夷,

对内用“亲亲之谊”以安宗室。为了防止奸臣逆党把持朝政,威胁帝躬,朱元璋还赋予了亲藩一个天大的权利:“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之恶”。

文章图片11

皇帝与宗王的三个平衡点

明太祖“大封亲藩,亲王之礼遇下天子一等”,宗室不受司法体系管辖。朱元璋撰写《皇明祖 训》,以皇权(亲王三监:左右长史,一个承奉)和宗法(大圭为代表)来约束宗室诸王的王权,又以礼法(朝贺为代表)和亲谊(字辈为代表)来团结诸亲藩宗室。

这个看似很完美的设计,却有三个平衡点。一个是明太祖朱元璋自己,一个就是朱元璋定下的万世“亲亲之谊”,另一个就是严格的宗室管理制度。

文章图片12

最重要的是洪武皇帝在世时,犹如现在的一个家族里有权威的老人在,哪个子孙也不敢提分家。朱元璋驾崩后也仅剩下严格的宗室管理制度和宗族的亲情这两个平衡点。

个人认为,严格地说建文帝朱允炆在宗法上先天不足。又在削藩的问题上又把他祖父辛辛苦苦为了保护他而定下的“亲族之情”抛在脑后,选择听从权臣的“忠告”,采取了激进的削藩手段,全无心胸和城府可言,剩下的两个平衡点也全然抛弃。

文章图片13

大明的日月之争---------“伏犀日角与落月偏颅”

嫡长孙朱雄英出生前“太阴犯轩辕”,太阴即为圆月,正位于轩辕。洪武皇帝以火德天下如赤火帝如日中天,嫡太孙的出生前明月高悬,如同“明” 字之日月。

文章图片14

反观朱允炆的出生,则天生偏颅,虽然“聪颖但性格柔弱”。对于朱允炆的这个偏颅和软弱的个性,朱元璋打趣地给他起了个外号叫“月半边”。

文章图片15

再看朱棣,则是另外一个形象,关于朱棣的相貌,明实录记载:“上貌奇伟,美髭髯,举动不凡。有善相者见上退,谓人曰:龙颜天表(成败皆空),凤姿日章,重瞳隆准。太平天子也!”

虽然这些记载里有些许“拍马屁”的成分,但不否认朱棣是个英朗俊伟的帅哥。从流传下来的明成祖画像中也可以看出朱棣帝王的帝王气象。

文章图片16

成祖朱棣:“伏犀贯顶,日月角起”。

伏犀贯顶指人前额至发际骨骼隆起,通达头顶。印堂宽广,鼻梁高耸,直达百会,被称为“日角帝王”之像,即所谓“中庭长,近君王”。

文章图片17

关于燕王称帝的“传说”:

洪武十五年,朱雄英去世后的三个月,疼爱他的祖母马皇后也病逝了,朱棣回京为母亲守孝,明太祖挑选高僧随侍诸王,为马后诵经祈福。

其中有一个高僧,法名道衍,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姚广孝。他得到僧录司左善世宗泐(朱元璋的国师)的举荐,姚广孝在京师(南京)第一次见到朱棣。

两人的第一次见面,姚广孝便望着朱棣自言自语的说道:“大王使臣得侍,奉一白帽与大王戴。”

翻译:大王你要是给我这个“工作机会”的话,我会送大王您顶大大的“白色”帽子(白加王,都理解吧)。

文章图片18

朱棣听罢,与和尚四目相视,沉而不语,稍后向太祖“遂乞道衍,得之”。

道衍随朱棣至燕邸,与王府良医刘观一起推荐鄞人袁珙给燕王相面。

燕王朱棣并不相信,他派侍卫先将袁珙召到酒肆,说等候入府。朱棣自己则身穿卫士服,带着九个卫士到酒铺沽酒。袁珙见到朱棣后,深鞠一躬,趋拜于王前曰:“殿下何自轻如此?”

朱棣装作没听懂,曰:“吾十人皆护卫校士也。”袁珙笑而不语。到了燕王府,朱棣才与袁珙密谈,珙稽首曰:“殿下太平天子也。”

文章图片19

可是朱棣不仅不高兴,反而下令侍卫直接把袁珙锁拿问罪,但又偷偷地放走了他,袁珙在通州码头即将登船南下的时候,又把他秘密的接回了燕王府。这足以看到朱棣城府之深。

“白”字加“王”字为“皇”字,找个高人术士说自己是帝王之相,又抓又放的故事在经典《雍正王朝》(二月河小说)电视剧中得以展示,胤禩与道士张明德的演绎,不知道是否是借鉴朱棣和袁珙的故事。

文章图片20

经过袁珙的“分析”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雄鹰已逝,燕鸟高飞,伏犀日角,落月偏颅,天生两人,聚于一宫,久无瓦全之理矣”

并请燕王'伺龍鬚及脐,即登宝位。”(胡子长到了肚脐眼,就变皇帝了)

朱棣从其言,蓄须一年,诏袁珙来看,朱棣昂头捋须曰:“吾须如何”

袁珙答曰:“已及脐矣,但殿下为何仰头?仰头则稍有不及(差一点)。然时运所致,稍费力耳”

朱棣唯一的牵绊

洪武十三年三月,朱棣奉旨就国,前往燕邸。临行前朱棣便服前往文华殿拜别太子,鞠躬四拜于长兄朱标阶下。

文章图片21

大哥朱标离座降阶,拉着朱棣的手,一边往宫外送一边嘱咐他,要他多学习韬略,体察民生,为国家建功,不可造次。父兄不在身边要多多注意身体,“勿要让母后劳心”。

朱棣一边拉着朱标的衣角,一边眼含热泪地望着这位代替忙于征战的父亲照顾自己长大的大哥,哥俩儿相扶无语,沉默良久……。

朱棣对他大哥朱标的感情是真挚的,对与贤良淑德的大嫂常氏更是礼敬有加,对大侄子朱雄英也是格外喜爱和尊重。

文章图片22

但此时,他不知道在未来,皇嫡长孙朱雄英于洪武十五年五月去世,母亲皇后马氏于洪武十五年八月去世,大哥太子朱标于洪武二十五年去世,二哥秦王朱樉洪武二十八年去世,三哥晋王朱棡洪武三十一年去世。他的父亲明太祖朱元璋也会在二十八年后去世。

在他登极称帝的路上,一个个的“绿灯”都会慢慢地为他亮起。

雄鹰“衔”蓝玉

朱元璋为了柔弱的朱允炆能坐守江山,不惜将为大明开国立下赫赫战功的功臣悍将屠戮殆尽。

文章图片23

尤其是凉国公蓝玉。

洪武中后期他逐渐的成为明军栋梁,屡建奇功。洪武二十六年,蓝玉被诛三族,现在看来其狂傲无度,功高震主是一方面。

文章图片24

另一方面蓝玉是太子妃常氏的舅舅,作为起娘舅,他与太子朱标关系十分亲近。蓝玉当年曾经明确的警示朱标:“燕地有龙气生,当防之。”

所以朱标活着,朱元璋绝不会让蓝玉死。因为朱标“镇得住”蓝玉。洪武二十五年朱标去世,紧跟着洪武二十六年就爆发了蓝玉大案,被杀者达一万五千余人。

文章图片25

如果朱雄英不早逝,蓝玉可能也不会死,蓝玉也会极力维护朱雄英的皇太孙地位,朱标在世时蓝玉就不惜为了太子朱标与燕王朱棣交恶。而且兄弟从对朱标的感情(来去是梦)和对朱元璋的孝心而言,众亲王也会极力拥护大明的嫡皇长孙朱雄英。

文章图片26

燕既起兵,非帝杀王,即王弑帝。

朱标前脚去世,后脚朱允炆被就被朱元璋册立为皇太孙(庶改嫡),蓝玉等原太子党的外戚和骄兵悍将就会成为新朝最大威胁。

留着蓝玉,他在未来极有可能会通过武力来协助自己的另一个孙外甥,也就是嫡次孙朱允熥(外甥女常氏二子)来推翻朱允炆的统治,以外戚掌权,独霸朝廷。

这是朱元璋无法容忍的,所以他必须先除掉蓝玉,即使哪怕再无人制衡燕王朱棣,大明江山也能“肉烂在锅里”。

朱棣未来靖难最难过的“一座山”也被他父亲给铲平了。

按理说,只要朱允炆老老实实的按照《皇明祖训》做个守城之君,燕王朱棣在其他藩王的监视和掣肘下,也闹不起来。

文章图片27

可惜,朱允炆太幼稚了,他的强力削藩政策将四个叔叔:周王朱橚,代王朱桂,齐王朱榑,岷王朱楩迅速拿下,更是逼得湘王朱柏阖宫自焚。

周王和齐王是洪武三年第一批封王的皇子,周王还是朱棣的同母弟,代王更是镇守北疆九边的塞王之一。

诸王群藩拥护朝廷的决心瞬间瓦解,削藩导致众叛亲离,人人自危。

而此刻经过塞北征战的洗礼,节制北疆千军万马的经历,使得燕王朱棣在宗族地位,军事实力,阅历城府,朝野人心等方面都远在宗室诸王之上。面对死的死,老的老朝廷勋贵们,他毫不侧目。他眼前的绊脚石只剩一个,那就是建文帝朱允炆。

文章图片28

最终迎来“偏颅残月”与“伏犀日角”的帝王对决。

雄鹰不折,燕不南飞

来去是梦 成败结空

感谢您的阅读

欢迎您的关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