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混凝土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桃桃学建筑 2023-03-16 发布于贵州

混凝土工程

1.蜂窝

1.1现象:混凝土结构局部出现酥松、砂浆少、石子多、石子之间形成类似蜂窝的空隙。

thum-c34d1395239551

混凝土蜂窝

1.2原因分析:

混凝土配合比不当或砂、石子、水泥材料加水量计量不准,造成砂浆少、石子多;

下料不当或下料过高,未设串筒使石子集中,造成石子砂浆离析;

混凝土未分层下料,振捣不实,或漏振,或振捣时间不够;

模板缝隙未堵严,水泥浆流失;

钢筋较密,使用的石子粒径过大或坍落度过小;

基础、柱、墙根部未稍加间歇就继续浇灌上层混凝土。

1.3防治措施:

认真设计、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经常检查,计量准确,混凝土拌合均匀,坍落度合适;混凝土下料高度超过2m应设串筒或溜槽;浇灌应分层下料,分层捣固,防止漏振;模板缝应堵塞严密,浇灌中,应随时检查模板支撑情况防止漏浆。

小蜂窝:洗刷干净后,用1∶2或1∶2.5水泥砂浆抹平压实;较大蜂窝,凿去蜂窝薄弱松散颗粒,刷洗净后,支模用高一级细石混凝土仔细填塞捣实。

较深蜂窝:如清除困难,可埋压浆管、排气管、表面抹砂浆或灌筑混凝土封闭后,进行水泥压浆处理。

2.孔洞

现象:混凝土结构内部有尺寸较大的空隙,局部没有混凝土或蜂窝特别大,钢筋局部或全部露。

2.1原因分析:

在钢筋较密的部位或预留孔洞和预埋件处,混凝土下料被搁住,未振捣就继续浇筑上层混凝土;

混凝土离析,砂浆分离,石子成堆,严重跑浆,又未进行振捣;

混凝土一次下料过多、过厚、下料过高,振捣器振动不到,形成松散孔洞;

混凝土内掉入工具、木块、泥块等杂物,混凝土被卡住。

2.2防治措施:在钢筋密集处及复杂部位,采用细石子混凝土浇灌,在模板内充满,认真分层振捣密实或配人工捣固;预留孔洞,应两侧同时下料,侧面加开浇灌口,严防漏振,砂石中混有黏土块,工具等杂物掉入混凝土内,应及时清除干净。将孔洞周围的松散混凝土和软弱浆膜凿除,用压力水冲洗,支设带托盒的模板,洒水充分湿润后用高强度等级细石混凝土仔细浇灌、捣实。

IMG_256

混凝土孔洞

3.缝隙 夹层

3.1现象:夹层混凝土内成层存在水平或垂直的松散混凝土

3.2原因分析:

施工缝或变形缝未经接缝处理、清除表面水泥薄膜和松动石子或未除去软弱混凝土层并充分湿润就浇筑混凝土;

混凝土浇灌高度过大,未设串筒、溜槽,造成混凝土离析;

底层交接处未灌接缝砂浆层,接缝处混凝土未很好振捣;

3.3防治措施:认真按施工验收规范要求处理施工缝及变形缝表面;接缝处锯屑、泥土砖块等杂物应清理干净并洗净;混凝土浇灌高度大于2m 应设串筒或溜槽;接缝处浇灌前应先洗510cm 厚原配和比无石子砂浆,或1015cm 厚减半石子混凝土,以利结合良好,并加强接缝处混凝土的振捣密实。缝隙夹层不深时,可将松散混凝土凿去,洗刷干净后,用1212.5水泥砂浆强力填嵌密实;缝隙夹层较深时,应清除松散部分和内部夹杂物,用压力水冲洗干净后支模,强力灌细石混凝土或将表面封闭后进行压浆处理。

1. 4.缺棱掉角

4.1现象:结构构件边角处或洞口直角边处,混凝土局部脱落,造成截面不规则,棱角缺损。

4.2原因分析:

木模板在浇筑混凝土前未充分浇水湿润或湿润不够;混凝土浇筑后养护不好,棱角处混凝土的水分被模板大量吸收,造成混凝土脱水,强度降低,或模板吸水膨胀将边角拉裂,拆模时棱角被粘掉;

冬期低温下施工,过早拆除侧面非承重模板,或混凝土边角受冻,造成拆模时掉角;

拆模时,边角受外力或重物撞击,或保护不好,棱角被碰掉;

模板未涂科隔离剂,或涂刷不均;

4.3预防措施:

木模板在浇筑混凝土前应充分湿润,混凝土浇筑后应认真浇水养护;

拆除侧面非承重模板时,混凝土应具有1.2MPa以上强度;

拆模时注意保护棱角、避免用力过猛、过急书吊运模板时防止撞击棱角;

运料时,通道处的棍凝土阳角,用角钢、草袋等保护好,以免碰损;

冬期混凝土浇筑完毕,应做好覆盖保温工作,防止受冻。

4.4治理方法:

较小缺棱掉角,可将该处松散颗粒凿除,用钢丝刷刷干净,清水冲洗并充分湿润后,用1:21:2.5的水泥砂浆抹补齐整。对较大的缺校掉角,可将不实的馄凝土和突出的颗粒凿除,用水冲刷干净湿透,然后支模,用比原混凝士高一强度等级的细石混凝土填灌捣实,并认真养护。

IMG_256

混凝土缺棱掉角

5.混凝土裂缝

5.1现象:

混凝土底板浇筑完混凝土后出现裂缝;

混凝土楼板上表面在初凝时出现裂缝;

混凝土梁、板在拆模后发现下部出现裂缝;

混凝土墙体沿预留洞口部位出现裂缝。

5.2原因分析:

混凝土构件出现裂缝的种类繁多,裂缝出现的部位、原因、裂缝长度、裂缝宽度、裂缝深度各不相同,裂缝的性质也不一样。发现裂缝应首先请项目技术部门汇同甲方、监理对裂缝的情况进行初步分析,对可确定其性质为不涉及结构安全的可商议确定其处理方案,对于有可能涉及结构安全要请设计或裂缝方面的专家进行分析,以确定处理方案。

5.3常见裂缝产生的原因分析:

底板等大体积混凝土,混凝土浇筑完成不久后出现裂缝;

夏天气温高,水分蒸发快,特别是中午浇筑完混凝土后,经太阳暴晒,混凝土楼板面出现裂缝;

跨度大的梁,阳台、雨棚等悬挑结构,由于模板拆除过早,或由于抢进度施工荷载加载到结构上过早,造成混凝土构件出现裂缝;

由于钢筋错放、漏放造成的构件出现裂缝,如洞口附加筋、板角放射钢筋等。

5.4预防措施:

底板等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前要编制专项的施工方案,从设计配筋,混凝土配合比,掺外加剂,控制施工入模温度,加强养护等方面预防控制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产生;

夏天浇筑混凝土时应注意在混凝土初凝时二次压光,同时加强养护,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调整浇筑时间,避免高温天气;

执行签署拆模令制度,对强度没达到拆模要求的构件严禁提前拆模,控制施工荷载的加载。严格执行三检制度,质量部门应加强对重要构件,重要部位的检查,发现问题坚决要求整改完成才允许浇筑混凝土。严格按照设计要求放置钢筋,杜绝少放、漏放、错放等施工错误。

5.5治理方法:

发现裂缝后,首先要对裂缝进行分析,确定裂缝的性质后再进行处理。对于某些细微的裂缝不会影响到使用,可以不用进行处理,有些细微的裂缝可以随时间推移自行愈合;

对于混凝土初凝时出现的裂缝可以通过二次压光的方法使裂缝愈合,之后加强养护。表面修补法是一种简单、常见的修补方法,它主要适用于稳定和对结构承载能力没有影响的表面裂缝以及深进裂缝的处理;

对于影响结构安全的裂缝,在请设计或专家考察后,另行商议确定处理方案,方法有,注浆、灌环氧树脂等,或进行结构加固,采用粘钢,碳纤维加固等。需出专项的结构加固方案,请专业的队伍进行施工。

IMG_256

混凝土裂缝

6.混凝土强度不足

6.1现象:试块的试验报告不合格,混凝土强度等级没达到设计强度要求。结构验收时,回弹发现混凝土构件的强度等级没达到设计要求。

6.2原因分析:

混凝土没搅拌均匀,没有严格按配合比下料等;

试块制作问题,如取样后,制作试块时没有重新拌和,制作试块时没有振捣密实等;

施工时混凝土发生离析;

局部混凝土振捣时间过长,造成粗、细骨料分离,砂浆浮面,抽样回弹时发现局部混凝土强度不足;

6.3预防措施:

要求商品混凝土搅拌站加强对配合比的控制,严格按配合比下料;

试块的制作要按规范要求取样、制作,注意制作前重新拌和及振捣密实;

浇筑混凝土时,高差超过两米要采用串筒进行浇筑;

混凝土振捣要遵循快插慢拔的原则,同一点的混凝土振捣时间不能过长,不能少振、漏振。

7.露筋

7.1现象:钢筋混凝土结构内部的主筋、副筋或箍筋等裸露在表面,没有被混凝土包裹。

7.2原因分析:

浇筑混凝土时,钢筋保护层垫块位移,或垫块太少甚至漏放,致使钢筋下坠或外移紧贴模板面外露;

混凝土保护层太小或保护层处混凝土漏振,或振捣棒撞击钢筋或踩踏钢筋使钢筋位移,造成露筋;

由于钢筋成型尺寸不准确,或钢筋骨架绑扎不当,造成骨架外形尺寸偏大,局部抵触模板;结构、构件截面小,钢筋过密,石子卡在钢筋上,使水泥砂浆不能充满钢筋周围,造成露筋;

混凝土配合比不当,产生离析,靠模板部位缺浆或模板严重漏浆;

木模板未浇水湿润,吸水粘结或脱模过早,拆模时缺棱、掉角,导致露筋。

7.3预防措施:

浇筑混凝土,应保证钢筋位置和保护层厚度正确,并加强检查,发现偏差,及时纠正;

砂浆垫块垫得适量可靠;对于竖立钢筋,可采用埋有铁丝的垫块,绑在钢筋骨架外侧:同时,为使保护层厚度准确,需用铁丝将钢筋骨架拉向模板,挤牢垫块;竖立钢筋虽然用埋有铁丝的垫块垫着,垫块与钢筋绑在一起却不能防止它向内侧倾倒,因此需用铁丝将其拉向模板挤牢,以免解决露筋缺陷的同时,使得保护层厚度超出允许偏差。此外,钢筋骨架如果是在模外绑扎,要控制好它的总外形尺寸,不得超过允许偏差;

钢筋密集时,应选用适当粒径的石子。石子最大颗粒尺寸不得超过结构截面最小尺寸的1/4,同时不得大于钢筋净距的3/4。截面较小钢筋较密的部位,宜用细石混凝土浇筑;

混凝土应保证配合比准确和良好的和易性;

浇筑高度超过 2m,应用串筒或溜槽下料,以防止离析;

模板应充分湿润并认真堵好缝隙;

混凝土振捣严禁撞击钢筋,在钢筋密集处,可采用直径较小或带刀片的振动棒进行振捣;保护层处混凝土要仔细振捣密实;避免踩踏钢筋,如有踩踏或脱扣等应及时调直纠正;

拆模时间要根据试块试压结果正确掌握,防止过早拆装,损坏梭角。

7.4治理方法:

对表面露筋,刷洗干净后,用1:21:2.5无收缩加界面剂水泥砂浆将露筋部位抹压平整,并认真养护;

如露筋较深,应将薄弱混凝土和突出的颗粒凿去,洗刷干净后,用比原来高一强度等级的细石混凝土填塞压实,并认真养护;

露筋部位附近混凝土出现麻点的,应沿周围敲开或凿掉,直至看不到孔眼为止,然后用砂浆抹平,为保证修复灰浆或砂浆与混凝土结合可靠,原混凝土面要用水冲洗、用铁刷子刷净,使表面没有粉尘、砂粒或残渣,并在表面保持湿润的情况下修补,重要受力部位的露筋应经过技术鉴定后,根据露筋严重程度采取措施补救,以封闭钢筋表面(采用树脂之类材料涂刷)防止其锈蚀为前提,影响构件受力性能的应对构件进行专门加固。

IMG_256

IMG_256

混凝土露筋

7.混凝土强度不足

7.1现象:试块的试验报告不合格,混凝土强度等级没达到设计强度要求。结构验收时,回弹发现混凝土构件的强度等级没达到设计要求。

7.2原因分析:

混凝土没搅拌均匀,没有严格按配合比下料等;

试块制作问题,如取样后,制作试块时没有重新拌和,制作试块时没有振捣密实等;

施工时混凝土发生离析;

局部混凝土振捣时间过长,造成粗、细骨料分离,砂浆浮面,抽样回弹时发现局部混凝土强度不足;

7.3预防措施:

要求商品混凝土搅拌站加强对配合比的控制,严格按配合比下料;

试块的制作要按规范要求取样、制作,注意制作前重新拌和及振捣密实;

浇筑混凝土时,高差超过两米要采用串筒进行浇筑;

混凝土振捣要遵循快插慢拔的原则,同一点的混凝土振捣时间不能过长,不能少振、漏振。

8.大体积混凝土工程

8.1施工冷缝

8.1.1原因分析:

因大体积混凝土的混凝土浇筑量大,在分层浇筑中,前后分层没有控制在混凝土的初凝之前;混凝土供应不足或遇到停水、停电及其它恶劣气候等因素的影响,致使混凝土不能连续浇筑而出现冷缝。

8.1.2预防措施:

为保证结构的整体性,混凝土浇筑应交替连续进行,要求每一处的混凝土在初凝前就被后一部分混凝土覆盖并捣实成整体;可根据结构特点不同,在掺入一定量的缓凝剂的同时,采用合理的浇筑方案来消除施工冷缝;

全面分层:当结构平面面积不大时,可将整个结构分为若干层进行浇筑,即第一层全面浇筑完毕后,再浇筑第二层,如此逐层连续浇筑,直至结束。为保证结构的整体性,要求次层混凝土在前层混凝土初凝前浇筑;

分段分层:当结构平面面积较大时,可采用分段分层浇筑方案。即将结构分为若干段,每段又分为若干层,先浇筑第一段各层,然后浇筑第二段各层,如此逐段逐层连续浇筑,直至结束。为保证结构的整体性,要求次段混凝土应在前段混凝土初凝前浇筑并与之捣实成整体;

斜面分层:当结构的长度超过厚度的3 倍时,可采用斜面分层的浇筑方案。这时,振捣工作应从浇筑层斜面下端开始,逐渐上移,且振动器应与斜面垂直。

8.2泌水现象

8.2.1分析原因:上、下浇筑层施工间隔时间较长,各分层之间产生泌水层,它将导致混凝土强度降低、脱皮、起砂等不良后果。

8.2.2预防措施:

在同一结构中使用两种不同坍落度的混凝土,可收到较好的效果。但在施工现场,因采用不同的混凝土坍落度,给施工带来不便时,可掺用一定数量的减水剂来减少泌水现象。

8.3混凝土表面水泥浆过厚

8.3.1原因分析:

因大体积混凝土的量大,且多数是用泵送,因此在混凝土表面的水泥浆会产生过厚现象。

8.3.2预防措施:

浇筑后24h内初步用长刮尺刮平,并在混凝土浇筑结束后须在初凝前用铁滚筒碾压数遍,以闭合混凝土的收水裂缝。

8.4早期温度裂缝

8.4.1原因分析:

在混凝土浇筑后由于早期内外温度差过大(25℃以上)的影响,大体积混凝土将会产生以下两种温度裂缝:

表面裂缝: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后水泥的水化热量大,由于体积大,水化热聚集在内部不易散发,混凝土内部温度显著升高,而表面散热较快,这样形成较大的内外温差,内部产生压应力,表面产生拉应力,而砼的早期抗拉强度很低,因而出现裂缝。这种温差一般仅在表面处较大,离开表面就很快减弱,因此裂缝只在接近表面的范围内发生,表面层以下结构仍保持完整。

贯穿性裂缝:由于结构温差较大,受到外界的约束而引起的。当大体积砼浇筑在约束地基(例如桩基)上时,又没有采取特殊措施降低、放松或取消约束,或根本无法消除约束时易导致拉应力超过混凝土的极限抗拉强度而在约束接触处产生裂缝,甚至会贯穿整个表面产生贯穿性裂缝。

8.4.2预防措施:

温度裂缝对大体积混凝土的危害性是很大的(特别对防水有特殊要求的基础工程),为防止混凝土产生裂缝(表面裂缝和贯穿性裂缝),就必须从降低混凝土温度应力和提高混凝土本身抗拉性能这两个方面综合考虑。为此,必须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控制早期温度裂缝的产生。

8.4.2.1合理组织劳动力及机械设备。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因要求一次性连续浇注,因此对人员的分工、机械的布置均要有充足的准备。施工人员进行分班作业,每班交接工作提前半小时完成,人不到岗位不准换班,并明确接班注意事项,以免因交接过程带来质量隐患。当采用泵送混凝土时,可采用塔吊配合施工(或用多台泵交替浇筑),以免因接、拆甭管或堵管时混凝土出现冷缝。

8.4.2.2优选混凝土施工配合比。为降低大体积混凝土的最高温度,最主要的措施是降低混凝土的水化热,减少混凝土的收缩,提高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因此,必须做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及试配工作。

8.4.2.3优化浇筑方案。针对不同混凝土结构的形式及大小,可采用不同的浇筑方案和施工顺序。

为了使混凝土早期内部散热,安排好混凝土的分层施工顺序,在每层达到预定高度后稍作停留,待混凝土完成相当部分早期收缩及散发了大量的早期水化热后,再集中覆盖第二层混凝土。

混凝土振捣要及时,同时不漏振,但也不能过振,防止离析。两层混凝土之间进行二次振捣,二次振捣时间应在下层混凝土初凝前,以振捣棒插入振捣拔出后原位孔洞能立即恢复为准。

8.4.2.4加强控温措施。为了控制大体积混凝土内部与表面温差在25度以下,防止出现由于温度应力产生的混凝土裂缝,控温要求达到内降外保的目的。

8.4.2.4.1入模温度的控制。尽可能降低混凝土入模温度。对于在夏季施工中,若有条件可采用深井水或冰水进行配置,粗细骨料均搭设遮阳棚,避免日光暴晒,混凝土浇筑尽量避开中、下午炎热天气,最好安排在晚上9 -次晨8点之间,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混凝土入模温度。

8.4.2.4.2测温点的布置。为了及时掌握混凝土内外温差的变化,在控温要求较高的工程中可采用热电偶等较精确的测量方法;也可采用直接测管法,在混凝土中预埋直径48mm的钢管,每个测点分上、中、下三根钢管埋设,三根钢管呈三角形布置,相互间距100mm,管口用木塞塞住。将温度指示仪的测温探头用铁丝网罩住,放入钢管中分别测量上、中、下三点的温度。

8.4.2.4.3温差的监测时间。混凝土初凝后即开始测温,混凝土浇筑后的前3天每2-4小时测温一次;3天后至第6天每6小时测温一次;6天后每12小时测温一次。连续测温至混凝土内外温差相对稳定后即可停止测温工作。

8.4.2.4.4混凝土保温及养护措施。混凝土内部的水化热的降温除了在原材料及浇筑方案进行优化外,在环境温度比较极端的情况下,可采用在内部布置预埋循环冷却水管或贯通块体的大口径垂直换热水管等方法进行降温。

混凝土表面的保温及养护应根据季节的不同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冬季施工中因气候的影响,混凝土表面降温较大。为了减少其内外温差可采用木、竹模板为混凝土的侧模及底模,因为其散热慢,并在混凝土表面采用湿麻袋覆盖,或在其上加盖塑料薄膜等保温方法。若通过测温发现内外温差超过25℃时,养护过程的胶水应采用浇热水等措施,使温差控制在25℃以内。

夏季施工中,混凝土表面气温较高,可考虑采用蓄水保温,或采用湿麻袋覆盖,或在其上加盖塑料薄膜等保温方法。在保温材料覆盖完毕后,要求在养护浇水时做到“少”、“均”、“勤”,养护时间不得少于7天。

9.大跨度混凝土抗裂措施

9.1设计方面的原因和防治措施

9.1.1原因分析:

我们国家《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规定,混凝土现浇楼板的周边与混凝土梁或混凝土墙整体浇注的单向板或双向板,应在板边上部设置垂直于板边的构造钢筋;在两边嵌固于墙内的板角部分,应配置双向上部构造钢筋;并且对上部构造钢筋从支座边算起深入板内的长度也作了详细规定。可是在实际工程设计中,有的设计人员在板边和板角上部设置构造钢筋的数量和锚固长度上均达不到设计规范的要求,抵抗不了板边和板角负弯矩,以致于使板边和板角出现斜裂缝和通常裂缝;而且双向大跨度现浇板的中央部位,由于弯矩和挠度均较大,容易产生板底纵向或横向通常裂缝;又因双向大跨度现浇板表面积较大,在昼夜温差较大和混凝土凝固时的干缩变形双重作用下,其表面容易发生纵向或横向通常裂缝,这种裂缝一旦相遇板底裂缝,就可能会形成通长贯通裂缝,将对结构造成不小的危害。

9.1.2防治措施:

针对上述情况我们经过分析做出如下相对应的防治措施:

混凝土板边按照固定支座负弯矩计算上部构造钢筋的,应按照计算值配备足够的构造钢筋,其锚固长度应符合设计规范规定;按照构造要求配筋的,其数量和锚固长度均应符合设计规范的要求。

混凝土板角上部的构造钢筋按照支座负弯矩计算的,应按计算值配备足够的构造钢筋,其锚固长度应符合设计规范的规定;按照构造要求配筋的,其截面积应按照同方向纵向受力钢筋截面积的1/3取用,其锚固长度应符合设计规范规定。

对于双向大跨度混凝土现浇板来说,由于在两个方向上跨度均较大,至少大于4米的跨度,在混凝土楼面荷载(含自重)作用下,混凝土现浇板的中央部位弯矩和挠度均较大,除了按照计算配置下层双向受力钢筋外,另外应同时配置不小于¢8@150毫米的上层双向构造钢筋,来提高其整体的刚度、达到减小板中央部位挠度值和增加板面抵抗温差变形、干缩变形的能力。

9.2施工方面的原因和防治措施

9.2.1原因分析:

有些混凝土中砂子含量偏少或偏多,砂石级配不合理;有些砂子、石子中的含泥量超出标准要求,甚至配合比不准确;还有的没有用磅秤计量,凭借经验投料,造成了混凝土强度等级达不到设计要求。

在施工过程中混凝土板边和板角上部的构造钢筋,施工人员踩倒后,有些没有及时复位,丧失了抵抗负弯矩的作用。

有些大面积混凝土现浇楼板浇捣、抹压后未能及时覆盖、进行保湿养护,特别是在夏季烈日下,混凝土表面水分蒸发过快导致出现了干缩裂缝。

施工单位为了赶工期,模板用于周转的原因,采取过早的拆除模板,造成混凝土现浇楼板过早受荷;有的在现浇混凝土楼板浇筑12天后,就将大面积混凝土现浇楼板底模拆除掉,只留下跨中带状独立的支撑系统,这样一来完全改变了混凝土现浇楼板的受力状态,使得独立支撑带上部混凝土因承受不了这种突如其来的负弯矩而产生了裂缝。

混凝土现浇楼板上堆放过多材料、施工机具过多或荷载过于集中,或者是吊放材料时速度过快、过猛,对混凝土现浇楼板的撞击力过大,也极易造成楼板出现裂缝。

9.2.2防治措施:

施工单位应严格控制好混凝土配合比、含砂率和砂石级配,严格控制好砂子、石子含泥量,每盘混凝土砂、石料都坚持过磅;严格控制好混凝土的水灰比,确保混凝土强度等级不低于设计方面的要求。

施工单位应严格按照设计方面的要求制作和安放上部构造钢筋,构造钢筋下面应按适当间距,一般不大于600毫米,用铁脚将其撑起来,并用绑丝固定好;注意浇筑混凝土的时侯,运送物料走铺好的道板,不得触碰倒构造钢筋,浇捣人员在操作的时侯不得踩踏构造钢筋;要求钢筋工跟班检查,现钢筋变形或者移位,应立即纠正、复位。

混凝土现浇楼板浇捣、抹压成型后施工单位要及时用塑料薄膜覆盖,经常浇水保湿养护710天;冬期,施工单位在加强保温的同时,也要加强保湿养护,最好涂刷上养护剂。

施工单位任何时候都要切忌盲目图快、赶工期。要根据当时实际情况,如环境气温和混凝土现浇板跨度,按照施工规范规定适时拆模。如确因工期紧迫也应在拆除大面积模板后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在独立支撑带两侧,按照不大于1.2米的间距用枇杷撑将混凝土现浇楼板板底顶牢固,来保持混凝土现浇楼板原有的受力状态,避免出现支撑带两侧通常裂缝。

严禁在混凝土现浇楼板上堆放过多材料、施工机具,严禁对混凝土现浇楼板发生大的振动和猛烈撞击等施工行为;继续在混凝土现浇楼板上施工时,物料堆放要均匀分散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