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从“钦诺克风”与“圣安娜风”再回顾“焚风效应”及“干热河谷”
2023-03-16 | 阅:  转:  |  分享 
  
从“钦诺克风”与“圣安娜风”再回顾“焚风效应”及“干热河谷”钦诺克风和圣安娜风是两种不同的风,其相同点是都发生在北美洲,实质都是焚风。但两者
发生的原因和风向不同。?钦诺克风指位于北美洲西部的焚风,因过山气流在背风坡下沉而形成。从海上吹向美国西北部和加拿大西南部的西南风在
落基山脉东坡下沉形成,在冬春季节尤为明显,仿佛冬日里一股暖气,甚至会引起积雪融化。因为山谷风的存在,夜间落基山东坡坡面冷却快,形成
山风,其与钦诺克风风向一致,所以风力随之加强。?圣安娜风是在每年的秋季至初春,加利福尼亚州南部沿海低地出现的强劲的干热风,一般为东
北风,会引发火灾。冬半年,加利福尼亚州南部沿海的东北部有内陆高压,气流由内陆高压向加利福尼亚州沿海低压流动,形成东北风;气流在由高
原荒漠吹向沿海低地的过程中下沉增温、加速,变得干热;干热气流在通过沿海山谷的过程中,风速加大,变得强劲,最终形成圣安娜风。??但是
在加利福尼亚州北部沿海低地很少受到圣安娜风的影响,因为冬半年该地盛行西风,风力较强,对来自高原的气流有抑制作用,加之北部山脉高大且
连片分布,来自高原的气流受到北部重重高大山脉阻挡,难以到达北部沿海低地。?由于加利福尼亚属于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空气中水汽含
量极少。秋季气温下降后,林中落叶纷纷,为干热大风引发火灾提供了燃料,秋冬圣安娜风一来,很容易引发山火。因此,圣安娜风被称为“魔鬼风
”。【随学随练】?钦诺克风指位于北美洲西部的焚风,因越过山顶气流在背风坡下沉而形成。位于落基山东坡山麓的莱斯布里奇市(50°N,1
13°W)常受钦诺克风影响。下图示意莱斯布里奇市某日的日均温等值线。据此完成27~28题。27.图中所示虚线是(???)A.夏季的
暖脊?B.夏季的寒脊?C.冬季的暖脊?D.冬季的寒脊28.一天之中钦诺克风较强时可能出现在(???)A.晴朗的午后?B.晴朗的夜晚
?C.多云的白天?D.多云的夜晚解析:27.结合材料读图分析,该地位于落基山东坡山麓,纬度为50°N,由日均等温线的数值可判断此时
为冬季;虚线部位等温线向数值低处凸出,说明气温较两侧高,应为暖脊。故选C。28.由材料可知,钦诺克风因越过山顶气流在背风坡下沉而形
成;晴朗的夜晚山坡降温快,与山谷温差大,形成的山风较强,山风与钦诺克风沿山坡下沉方向一致,加强了钦诺克风的势力。故选B。答案:27
.C?28.B?(2021·重庆质检)布拉风是一种从山地或高原经过低矮隘道向下倾落的寒冷暴风。这种风是在不太高的寒冷高原上的严寒空
气,受暖海面气流的吸引,倾泻而下的极严寒的地方性风,被称为“冷空气大瀑布”。下图为黑海及其周边示意图。据此完成29~30题。29.
?图中四地中,最有可能出现布拉风的地点是(???)A.①???B.②?C.③ ?D.④30.?下列关于布拉风的说法合理的是(???
)A.?性质与焚风大致相同B.?时间多出现在冬季夜晚C.?成因与台风大致相同D.?危害主要是滑坡泥石流解析:第29题,注意材料信息
“布拉风是一种从山地或高原经过低矮隘道向下倾落的寒冷暴风”、“受暖海面气流的吸引”。图中黑海属于暖海面,②与黑海之间存在山脊,缺少
低矮隘道;③、④位于黑海南面,气流来自南方,温度较高,①位于黑海北面,气流来自北方高纬,温度较低,且北面存在河谷,有低矮隘道的条件
,受气压差影响冷气流经过低矮隘道向下倾落,易形成布拉风。A正确,BCD错,故选A。第30题,布拉风的性质寒冷,焚风干热,A错;冬季
来自高纬的冷气流,从北部高原山地下沉到相对温暖的黑海面,气压差大,风速大,容易出现布拉风,夜晚山地降温快,加剧气压差,因此冬季夜晚
更明显,B正确;台风是热带气旋,与布拉风成因明显不同,C错;布拉风因为极寒,冷气流下沉不容易形成降水,不会导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D错。故选B。答案:29.A???30.B?(2018·济南市章丘区3月联考)存在于高原周围地区、冬夏季方向相反的大气环流,称为高
原季风。下图中箭头表示青藏高原形成的高原季风方向。读图,完成31~33题。31.高原季风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气压带与风带的
季节移动B.高原面与海洋表面的热力差异C.高原表面植被的季节变化D.高原面与周围自由大气之间的热力差异解析:图中高原季风形成的主导
因素是青藏高原海拔高,面积大,高原面与周围自由大气之间的热力差异明显,D项正确;气压带与风带在大陆上被切断,A项错误;高原面与海洋
表面高差大,距离远,B项错误;高原表面植被少,季节变化影响小,C项错误。答案:31.D32.上图中表示夏季风的是(  )A.ab?
?B.bc??C.cd??D.ad解析:夏季高原面升温比周围大气升温快,气压较低,风由周围吹向高原面。图中表示夏季风的是bc,ad
表示冬季风。答案:32.B33.由于青藏高原的存在而形成的高原季风(  )A.削弱了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B.削弱了东亚季风,加强了南
亚季风C.加强了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D.加强了东亚季风,削弱了南亚季风解析:结合上题分析,由于青藏高原的存在而形成的高原季风与东亚、
南亚冬夏季风风向一致,加强了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C项正确。答案:33.C3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4分)材料一 新疆的博斯腾湖
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河水补给占入湖水总量的94.8%,蒸发占出湖水总量的60.45%,但蒸发总量有上升的趋势。湖区水位季节变化
很大,但近年有减小的趋势。湖区内湖陆风(在较大水域和陆地之间形成的以24小时为周期的地方性天气)现象较显著。多年平均数据显示,博斯
腾湖夏半年陆风转湖风的时间为上午11~12时,比冬半年提前两小时左右。材料二 博斯腾湖区域图和湖区湖陆风风速月变化图。(1)结合材
料,分析博斯腾湖水位季节变化减小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找出博斯腾湖湖陆风最弱的季节,并分析原因。(6分)(3)分析夏半年
陆风转湖风的时间比冬半年早的原因。(6分)(4)试分析在湖边大规模兴建城市对湖陆风的影响,并说明理由。(6分)解析:第(1)题,根
据材料信息,博斯腾湖湖水来源主要是河水,支出主要是蒸发。而近年,蒸发总量有上升的趋势,蒸发主要与气温有关。蒸发的加剧会导致入湖水量
减少,同时人为原因也可能导致入湖水量减少。夏季比冬季气温高,蒸发大,使用湖水量大,水位下降多,而冬季虽然入湖水量少,但蒸发少,使用
也少,随着近年全球变暖的加剧,季节差异会更小。第(2)题,由图可知湖陆风最弱的季节应为冬季。湖陆风现象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的季风
原理相同。冬季,太阳高度角小,昼长短,热量少,且水量最小,导致湖陆温差小,湖陆热力性质差异最小;且靠近冬季风源地,冬季风强劲,湖陆
风不显著。第(3)题,湖陆风的转换早晚取决于湖、陆的气温高低,风总是从气温低的地区吹向气温高的地区。夏季日出较冬季早,陆地升温时间
早;太阳高度角较冬季大,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多,陆地升温快;湖泊水量较冬季大,湖面升温慢,所以陆风转湖风时间早。? ?????????
???第(4)题,风总是从气温低的地区吹向气温高的区域,湖陆风的强弱与湖陆的温差有关,温差大则风强,反之则弱。在湖边大规模兴建城市
,会形成城市的热岛效应,白天增大了湖陆之间的温差,使湖风加强;晚上减弱了湖陆之间的温差,使陆风减弱。?答案:?(1)夏季为湖泊丰水
期,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冰川退化,导致入湖河水减少;气温升高,导致湖水蒸发加剧;人类经济活动过度引用入湖河水,使入湖河水减少,丰水期
水位下降。冬季枯水期水位变化不大,致使博斯腾湖水位季节变化减小。?(2)冬季。 原因:冬季博斯腾湖水量最小,湖陆热力性质差异最小;
冬季湖面结冰,湖陆温差小;冬季太阳高度角小,昼长短,湖水获得的热量少,湖陆温差小;靠近冬季风源地,冬季风强劲,湖陆风不显著。?(3
)夏季日出较冬季早,陆地升温时间早;太阳高度角较冬季大,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多,陆地升温快;湖泊水量较冬季大,湖面升温慢,所以陆风转湖
风时间早。?(4)使湖风加强,陆风减弱。由于城市的热岛效应,白天增大了湖陆之间的温差,使湖风加强;晚上减弱了湖陆之间的温差,使陆风
减弱。?35.珀斯是一个多风的城市。夏季以微风为主,一天中风向多变,冬季风力强劲,素有澳大利亚“风城”之称。读下图回答问题。(1)
说明珀斯夏季风向日变化明显的原因。(8分)(2)分析珀斯冬季风力强劲的原因。(4分)(3)分析图示地区风能开发利用比重小的原因。(
6分)解析:第(1)题,风向日变化明显的原因可借鉴海陆风的形成进行分析。珀斯位于大陆西岸,西临海洋,东连大陆上面积广大的沙漠。夏季
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多晴天。白天,陆地沙漠地区升温快,近地面形成低压,风从海洋吹往陆地;夜晚,沙漠地区降温快,近地面形成高压,风从陆
地吹往海洋,所以风向多变。第(2)题,珀斯属于地中海气候,冬季受北移的西风带控制,且地势平坦开阔,风力强劲。第(3)题,从地区能源
需求、区域常规能源丰歉等方面入手分析。?答案:?(1)珀斯西临海洋,东连面积广大的沙漠(大陆);夏季多晴天,昼夜温差大;白天,沙漠
地区(陆地)升温快,近地面形成低压,风从海洋吹往陆地;夜晚,沙漠地区降温快,近地面形成高压,风从陆地吹往海洋,所以风向多变。?(2
)南半球冬季西风带北移,中纬度地区水平气压梯度力大,西风强劲;珀斯位于30°S~40°S,西临辽阔海洋,且地势平坦开阔,因此风力强
劲。?(3)图示地区地广人稀,能源需求量小;天然气、煤炭资源丰富,能够满足经济发展需要;风能密度低,不稳定,风能开发成本高。36.
(2019·郑州质量检测)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山地众多,森林广布,灌木种类繁多。“查帕拉尔”是加利福尼亚山地常
见的灌木,其叶子里面含有较多的油脂和蜡。?每年秋季至初春季节,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南部沿海低地会出现一种强劲的干热风,被称为“圣塔安娜
风”(如下图),风力强劲,直达太平洋沿岸。2018年11月,美国加州发生特大山火,造成的保险赔偿或将达到130亿美元。为防范火灾,
在20世纪初,美国森林服务部门制定了“火情抑制”政策,即在发现森林火情后,必须尽快扑灭。但近年来,当地林业部门开始采用“受控火烧”
来提高耐火森林生境的质量。所谓“受控火烧”是专业人员点燃小规模的山火,火焰较低并且在地表缓慢移动。经过“受控火烧”,森林冠层火灾发
生概率明显降低。下图为“圣安娜风”示意图。?“圣塔安娜风”引发的火灾对当地广阔的森林影响巨大。(1)简要描述“圣安娜风”的形成过程
。(8分)(2)分析“圣安娜风”对此次特大山火的影响。(4分)?(3)说明图示地区北部沿海低地受“圣塔安娜风”影响较小的主要自然原
因。(6分)(??? 4)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圣塔安娜风”引发的火灾导致当地损失严重的原因。(10分)(5)说明美国
林业部门采用“受控火烧”措施的主要原因。(6分)??解析:?第(1)题,从图中看,“圣安娜风”主要源于陆地,翻越内华达山脉后吹向太
平洋沿岸地区。秋冬季节陆地降温快,气温低,高气压强盛,而海洋降温慢,气温较高,气压较低,海陆水平气压差异显著,风力较强;同时,气流
吹向沿海地区经过一些山口,狭管效应使风力增强。解题关键是对“圣塔安娜风”的几个特征的把握:东北风、干、热、强劲,分析这几个特征的形
成过程就可以得到完整的答案。?第(2)题,主要分析“圣安娜风”的风向、性质、风速对2018年11月特大山火的作用。由图可知,“圣安
娜风”来自内陆,空气干燥,翻越高大山脉后下沉升温形成焚风,增加了地表枯枝落叶的干燥易燃程度;而干热气流又顺峡谷穿行,加大风速,助长
了火势。?第(3)题,根据题目提示(结合大气环流的相关知识)和图中的信息(多条山脉)可以解答。?第(4)题,根据题巾“干热风”“强
劲”“广阔的森林”“大城市”等信息以及美国农业带分布的相关知识作答。第(5)题,主要从减少易燃物的积累、杀灭害虫、增加土壤肥力和促
进耐火植物生长等方面说明“受控火烧”措施的可行性。?答案:?(1)冬半年,加利福尼亚州南部沿海地区的(东)北部有内陆高压,气流由内
陆高压向沿海低压流动,形成东北风;(3分)气流在由高原荒漠吹向沿海低地的过程中下沉增温,变得干热;(3分)干热气流在通过沿海山地峡
谷的过程巾,风速加大,变得强劲,最终形成“圣塔安娜风”。(2分)?(2)“圣安娜风”来自内陆,翻越山脉,气流下沉,空气干燥,导致地
表堆积大量枯枝落叶,形成较多的易燃物。经过峡谷,风力强劲,加速山火蔓延,不利于火情控制。(4分)?(3)冬半年,北部盛行西风较强,
对来自高原的气流具有抑制作用;(3分)北部山脉高大,且连片分布,来自高原的气流受北部重重高大山脉阻挡,很难到达北部的沿海低地。(3
分)?(4)“圣塔安娜风”为干热风,易引燃植被,引发火灾;(2分)该风风力强劲,易助长火势;(2分)当地森林面积大;(2分)森林火
灾的下风向大城市较多,产业密集,造成的损失大;(2分)秋收季节的火灾使农业损失较大。(2分)??(5)当地易燃灌木较多,原有的“火
情抑制”政策积累易燃林木,为大规模火灾发生埋下隐患。“受控火烧”能减少枯枝落叶的数量;并能有效杀灭土壤和枯枝落叶中的害虫,增加土壤
肥力,促进耐火植物生长和林木自然更新。(6分)湖南长沙2022学年高三上市级联考三(有增改)19、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
8分)钦诺克风是指从海上吹向美国西北部和加拿大西南部的西南风在落基山脉东坡下沉形成的风,对山脉东坡植被生长产生重要影响。受山谷风影
响,钦诺克风强度昼夜差别大。图9示意落基山脉位置。(1)简述钦诺克风对落基山脉东坡森林生长产生的不利影响。(6分)(2)指出钦诺克
风强度的昼夜差异,并分析原因。(6分)(3)与落基山脉东坡状况类似,中国西南地区的部分河谷,气候较为干热,植被稀少。根据钦诺克风的
作用,试分析中国西南干热河谷的成因。(6分)?解题思路?本题以钦诺克风为背景材料,以钦诺克风对落基山脉东坡森林生长产生的不利影响、
钦诺克风强度的昼夜差异及其原因、中国西南干热河谷的成因为切入点,考查了大气热力环流、区域地理相关知识及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及运用知
识的能力等。(1)简述钦诺克风对落基山脉东坡森林生长产生的不利影响。(6分)落基山脉东坡,相对地处内陆,焚风的增温减湿作用,一方面
可能会使得坡地冰雪融化,形成山洪,侵蚀(破坏)树木根基;另一方面更会增强蒸发(风干,类似热吹风机),加剧干旱(特别是冬春季节西风强
劲,从而导致焚风势力强,使树木干枯,易发生火灾)。此外,焚风也是一种风,由强劲的盛行西风转变而来,或造成局部风灾,使树木倾倒。??
解析:钦诺克风是西南(海)风在落基山脉东坡下沉形成的风,即是一种存在于北美洲西部的焚风,因越过山顶气流在背风坡下沉而形成。其中,焚
风易产生“焚风效应”,气流翻越山岭,下沉增温,降水稀少而气候干热。答案:钦诺克风是盛行西风越过山脉产生的干热焚风,冬春季节势力强,
使树木干枯,容易产生火灾;强劲的焚风可造成局部风灾,使树木倾倒;干热的焚风可能使冰雪融化,形成山洪,冲刷树木。(任答三点得6分)(
2)指出钦诺克风强度的昼夜差异,并分析原因。(6分)??解析:日出后山坡受热,空气增温快,空气密度变小,但山谷上方同高度的空气增温
较慢,密度仍较大。因而空气自山谷沿山坡上升,形成谷风。夜间山坡辐射冷却比山谷上方同高度的空气要快,因而气温下降、空气密度增大均较山
谷上方同高度空气更快,使空气沿山坡流向山谷,形成山风。其中,山谷中夜间多山风,与焚风(向下)风向一致,二者叠加,焚风势力增强。白天
多谷风,与焚风风向相反,二者相互抵消(对撞),焚风势力较弱。由此可得,钦诺克风夜晚强度大于白天。答案:钦诺克风夜晚强度大于白天。(
2分)夜间落基山东坡坡面冷却快,形成山风,山风与钦诺克风风向一致,钦诺克风风力随之加强。白天落基山东坡坡面升温快,形成谷风,谷风与
钦诺克风风向相反,钦诺克风风力随之减弱。(任答二点得4分)(3)与落基山脉东坡状况类似,中国西南地区的部分河谷,气候较为干热,植被稀少。根据钦诺克风的作用,试分析中国西南干热河谷的成因。(6分)解析:结合上题结论,我们可知干热河谷的形成主要跟“焚风效应”和“山谷风局地环流效应”有关。中国西南地区纬度低,气温高(太阳高度大),水分蒸发快。其次,谷地的地形,散热困难(谷底气温高,蒸发旺盛)。再次,当地处于西南季风(及东南季风)背风坡地区,形成雨影区,气流下沉增温,“焚风效应”显著。又次,白天山坡增温,空气受热上升,受重力影响下沉在谷地,形成谷地热高压状态。最后,夜间坡面冷却快,多山风,其与焚风(向下)风向一致,焚风势力增强。答案:纬度低,气温高(太阳高度大),水分蒸发快;谷地地形,散热困难;背风坡地区,形成雨影区,翻山越岭的风下沉增温,‘焚风效应’显著;白天山坡增温,空气受热上升,受重力影响下沉在谷地,形成谷地热高压状态;夜间多山风,与焚风(向下)风向一致,焚风势力增强。(任答三点得6分)
献花(0)
+1
(本文系ldtsg1957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