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阳文化】遥想张良及其家世

 行者如玉 2023-03-16 发布于江苏

张帆 文明河南在原阳 2019-01-17 18:06 发表于河南

遥想张良及其家世

文/张 帆

通过查阅古籍和史料,我越来越有一种预感,张良家族一定与古阳武有着莫大的关系。这种关系所直接导致的历史渊源即是,张良极有可能出生于原阳、成长于原阳,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原阳人。

当然,那时候的原阳乃古地阳武,张良生长于斯,所以才对阳武地貌颇为了解,因此才会选择在古博浪沙刺杀秦始皇,为韩报仇,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虽然此次刺秦以失败而告终,但却也成为了秦朝灭亡的前奏曲,其意义和影响都十分巨大。


试想,秦始皇东巡,自国都咸阳一路东去,直至山东半岛的沿海地区,路程何其遥远?其中又不乏峡谷关隘、山路崎岖、丛林密布之地,这些地方都是埋伏袭击的好所在,而张良不选择这些险要之所,却偏偏要选择地处平原地带的阳武县古博浪沙,其用意耐人寻味、发人深思。


如此只能有这样一种解释了:那就是张良对古博浪沙的地形地貌太过熟悉!

张良对古博浪沙的地形地貌何止熟悉?我们从张良家族的迁居史上可以看出,张良很有可能因为生长于斯,所以对阳武古地才十分了解。以其“长计谋平天下、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稳重性格推理,张良绝不会行风险于万一,他是在充分实地考察研究了解古博浪沙的地形地貌之后,已然成竹在胸,进退有据了。

图片

让我们先回溯到张良刺秦时的历史场景: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第三次巡游,张良刺杀秦始皇于阳武县博浪沙。

张良出生于韩国,父亲和祖父曾是韩国国相。后韩国为秦所灭。亡国灭家之仇,在张良的心底燃起了复仇的熊熊烈火,他立志要在有生之年诛灭暴秦。张良二十多岁离家,长期辗转各地。他到东方拜访沧海君,共谋刺秦计划。张良散尽家财,找来大力士,并为大力士量身打造一把百十斤重的大棰,遂隐匿于阳武县博浪沙,专候秦始皇东巡的车队到来。不久,但见远处尘土飞扬,秦始皇的车队缓缓而来,旌旗飘飘,官员前呼后拥。张良发现车队全是四驾,根本分不清哪辆才是秦始皇的车辇。只看到中间有一辆车特别豪华,张良认定那辆车辇坐的一定是秦始皇,遂指挥大力士一棰砸烂车辇,然后趁乱逃进了芦苇丛。关于张良刺秦的故事,我曾写有一篇《博浪沙:诗吟到此是豪情》的文史类文章加以详细叙述。

史载:始皇东游至阳武博浪沙中,为盗所惊。求弗得,乃令天下大索十日。登之罘,刻石,旋遂之琅邪,道上党入。

秦始皇这次巡游由于遇到行刺,时日不长。前呼后拥的浩荡车队巡游了山东半岛的沿海地区,为去海上仙岛求取不老仙药,派徐福带五百童男童女,驾船出海,是为日本之始。

张良刺秦后,潜匿下邳,复随刘邦一路征战,建立起了大汉政权。《史记·高祖本纪》载刘邦语曰:“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功成身退,后随赤松子游。

图片

让我们再看看张良及其家世:

推理张良可能是原阳人,就要追溯其先祖迁居的历史轨迹来证明。先看张良的直系亲属:其父张平,其祖张开地,张开地父张谴,张谴父张抑朔,张抑朔父张孟谈。张孟谈有三子,即张抑朔、张正朔、张望朔。

据西汉刘向《战国策·张孟谈既固赵宗》载:

张孟谈既固赵宗,广封疆,发五百,乃称简之涂以告襄子曰:“昔者,前国地君之御有之曰:五百之所以致天下者,约两主势能制臣,无令臣能制主。故贵为列侯者,不令在相位,自将军以上,不为近大夫。今臣之名显而身尊,权重而众服,臣愿捐功名、去权势以离众。”襄子恨然曰:“何哉?吾闻辅主者名显,功大者身尊,任国者权重,信忠在己而众服焉。此先圣之所以集国家、安社稷乎!子何为然?”张孟谈对曰:“君主所言,成功之美也。臣之所谓,持国之道也。臣观成事,闻往古,天下之美同,臣主之权均之能美,未之有也。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君若弗图,则臣力不足。”怆然有决色。襄子去之。卧三日,使人谓之曰:“晋阳之政,臣下不使者何如?”对曰:“死僇。”张孟谈曰:“左司马见使于国家,安社稷,不避其死,以成其忠,君其行之。”君曰:“子从事。”乃许之。张孟谈便厚以便名,纳地释事以去权尊,而耕于负亲之丘。故曰,贤人之行,明主之政也。

耕三年,韩、魏、齐、燕负亲以谋赵。襄子往见张孟谈而告之曰:“昔者知氏之地,赵氏分则多十城,复来,而今诸侯孰谋我,为之奈何?”张孟谈曰:“君其负剑而御臣以之国,舍臣于庙,授吏大夫,臣试计之。”君曰:“诺。”张孟谈乃行,其妻之楚,长子之韩,次子之魏,少子之齐。四国疑而谋败。

我们从以上文字可知,张良先祖张孟谈功成名就之后,即功成身退,辞去相位,归隐于负亲之丘。三年后,四国欲谋赵,赵襄子问计于张孟谈,张孟谈乃行,并派妻子之楚,长子之韩,次子之魏,少子之齐,四国起疑,图谋遂败。那么,张孟谈归隐之地的负亲之丘又在什么地方呢?

据台湾张桂元先生所编著的《张氏统宗世谱溯源》载,其世系是:黄帝生挥公。挥公生昧公、般公、选公、盛公。昧公为玄冥师,官水正,生允公、台骀公。台骀公生伊源公。伊源公生谟公、侯公、简竹公、突美公。传世至五十七世有道公生仲公。仲公始为周宣王卿士,隐居鲁之防山(山东菏泽),为鲁国派开基始祖。又传至六十七世奉义公,仕春秋时晋国大夫,徙居曲沃,为曲沃派开基始祖。再传至七十六世,有孟谈公为韩国师,居廪延,为廪延派开基始祖。

以上就道出和对应了张良家族的迁居过程和迁居之所:张良始祖为张挥,到六十七世为奉义公,仕春秋时晋国大夫,徙居曲沃。再传至七十六世孟谈公为韩国师,居廪延,为廪延派开基始祖。

据《中华姓氏谱·张姓卷》载:七十六世祖孟谈公,为赵国谋臣,曾策反韩魏与赵联合,反击智伯,解晋阳之围。“三分晋室”后仕韩,徙居河南。子三:抑朔、正朔、望朔。七十七世祖抑朔公,为韩国大夫。子:开地。七十八世祖开地公,历相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其时韩为弱国,公元前年灭掉郑国后,起用郑国旧臣申不害推行改革,国力稍强。因以刑名之学治国,推行苛政,不久便衰败下来。开地公受命于危难之际,他担任丞相几十年,虽不无建树,但却挽救不了韩国走下坡路之趋势。开地公居开封西北之廪延,是为廪延派之祖,派出曲沃。子二:平、厌。七十九世祖平公,历相厘王、桓惠王,国势衰败,已无可挽救,含恨而死。子二:良、元。

原来,张良其先祖世为韩人,其祖张开地、父张平五世相韩。在220年的韩国历史中,公元前453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公元前403年,周王室正式承认韩景侯为诸侯。韩国建都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成为战国时期的强国之一。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掉郑国,迁都新郑(今河南新郑)。张开地自公元前337年起,历相韩昭侯(前359—前333),韩宣惠王(前333-前312),韩襄王(前312—前296),计为韩相41载。张平历任韩釐王(前296一前273)、韩桓惠王(前273一前239)之相,计为韩相46载。

韩国强盛时的疆域有今山西东南部和河南省中、北部,所处位置东有魏,南有楚,西有秦,北有赵,强国环伺,势力一直不得发展。公元前355年,韩昭侯用申不害为相,实行政治改革,国势有所强盛。

战国中后期,秦国向东扩张,对韩的威胁日益严重。公元前335年至公元前301年之间,秦先后攻取了韩国的宜阳、鄢、石章、武遂、穰等地。但韩国也不示弱,公元前296年,韩与齐、魏联军攻入秦地函谷关(今河南省灵宝),迫秦归还了河外及武遂等地,但不久诸地又被侵占。之后,秦国日益强大,不断攻韩,韩军屡败。公元前230年,秦派内使滕攻韩,掳韩王安,在韩地设立颖川郡,韩国亡。


据《战国时期以各国都城为中心向外辐射的交通道路》一文论述:

韩国的疆土有原来晋国的南阳和上党,还有黄河以南汉时颖川郡的一部分:灭郑之后,更据有郑国的版图。晋国的南阳在太行山之南。战国时此地分属韩、赵、魏三国,韩国有少曲、邢、轵等地。汉时颖川郡在今河南颖水上游。郑国原来的版图在今河南洧水上游。这样,韩国的疆土就兼有黄河南北的一些地方。韩国的疆土既兼有黄河的南北,就是说它围绕着东周的土地。

以雒邑为中心的交通道路就都须通过韩国的疆土,而为韩国所控制和利用。特别是通过雒邑的东西大道,也成为韩国的东西大道。这条道路的形成远在韩国建国以前。春秋之世,这条道路本是经过郑国的。战国时有些段落有所改变,魏国东长城的修筑就是具体的说明。魏国东长城由卷经阳武到密。卷在今河南原阳县西。阳武在今原阳县东。密在今河南密县东。魏国东长城的修筑,是为了控制其西方的道路,阻止由这条道路来的进攻力量。这就具体说明,这条道路已经不再经过郑,而是由雒邑直东至于大梁。应该注意到,魏国修筑东长城是为了防御秦国。秦国攻魏是不必先绕道到郑的。虽然如此,韩国以郑为都后,仍和春秋时原来的郑国一样,依然就近控制这条道路,其作用和由郑辐射出来的道路具有同等的作用。这条道路的存在和发展,增加了韩国在当时诸侯封国中的地位。

让我们再回过头来探索一下与张良家族有关的古地名:

曲沃,在今之三门峡市陕县大营镇。廪延,在今延津县东北,古黄河南岸,以境内多虚廪堆延绵不断而得名。

廪延之地,春秋时属郑地,战国时则为韩土。所以,张良祖父二人才五世相韩,为韩国宰相。宋政和七年(1117年),以黄河渡口改称延津县,其地名沿袭至今。故《延津县志》有其记载。《延津县志》载,张良世居廪延负亲肙山。此廪延负亲肙山,即负亲之丘,又被称作泰山,或被写作“太山”,即现今之原阳县齐街镇留侯村。留侯村即便到了近代的民国时期之前,此地尚有“泰山集”之说。

原来,南宋淳佑八年(1248年),黄河从延津县北侧南滚到原阳县之南。因为黄河改道,行政区域得以重新调整。在元代,“廪延负亲肙山”之地即隶属于阳武县。因此,康熙四十一年《延津县志》中,涉及留侯张良之事已不再录入,但前志则有。

原阳县齐街镇留侯村位于县城东二十五公里、齐街镇西北四公里处。留侯村之所以称为留侯村,就是与张良有关。张良刺秦失败后,遂亡命天涯,继续寻求推翻暴秦政权的途径。后来遇上刘邦,成为重要谋士,即随刘邦一路打天下,直至西汉政权建立,因功被封为留侯。他的家乡以封侯为荣,也为纪念之,遂更名为留侯村。现留侯村分为南留侯和北留侯两个自然村,北留侯又分为东留侯、中留侯、西留侯三个行政村。而东留侯村传说就是张良之出生地和刺秦后的隐匿地。有《阳武县志》载:“留侯里,张子房击秦寄此,故名。即今县正东四十里留侯村。”清乾隆九年(1744)增修《阳武县志·卷三·建置志》载,此时东、中、西、南四个留侯村皆属“南川留地方”所辖。

工作于上海市电视台的本土人士李瑞民博士曾主编有《东留侯村志》一书,其“大事记”云: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450年前,即约2460多年前),本地(包括东、中、西、南留侯村)曾称为“负亲肙山”,隶属韩国的“廪延邑”。在随后二百余年间连续出现五位韩国宰相,分别是张孟谈、张抑朔、张谴、张开地、张平等祖孙五人,且自张孟谈起均在此建有宰相府,称为“天洲城”(作为传说,内容有待核实)。战国末期(公元前250年左右,即约2300多年前),韩相国母周夫人墓葬,于2004年在西留侯村附近被发现,其墓志铭标示当时本村为“天洲”村(待核实)。秦朝末年(公元前218年春,即2200多年前),张良与大力士仓海公在博浪沙(今原阳县东南)刺杀秦始皇未遂。传说张良刺秦前后曾居住在天洲(即今留侯村),后逃往下邳。

时光如梭。两千多年前,张良在博浪沙刺杀秦始皇,传说刺杀后,曾在留侯村隐匿。两千多年后,我再次来到留侯村,想去寻觅过去的一丝印记,但哪里还找得到呢?黄河的冲洗和时光的沧桑巨变早已黯淡了刀光剑影、风物人事。只见得当地人为了纪念张良刺秦事,于1998年在中留侯村原西大庙的位置,新建了一座张良庙,内供张良塑像,并在庙前立碑数通。虽然庙已破败,但香火不竭。居中主碑云:“张良潜匿处”。余碑上刻张良生平事迹及立庙碑记。除此,只剩下留侯这一地名,还在见证着历史,展望着未来。

图片

我重读历史,在斗室之内感慨其事,兼伤生平,遂作古风一首,诗曰:

身居斗室别有天,风云人事两等闲。

醉里不作凡俗计,清诗高文伴花眠。

作者简介
图片

作者简介:张帆,字永杰,号清风居士。男,1966年生。河南原阳人。清华大学河南校友会《河南清华人》特邀编辑、中原文化研究院研究员、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河南诗词学会会员、新乡诗词学会理事、原阳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原阳县历史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诗词入选多家大型典籍。在全国国家级、省市级诗词大奖赛获奖五十余次,是第四届“华夏诗词奖”、首届“诗词中国”奖获得者。被聘为山西省永济市“鹳雀楼”文化使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