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蜡梅与梅“非亲非故”,为何仍叫梅?

 昵称37581541 2023-03-17 发布于江苏


本 文 约 3400 字 
阅 读 需 要 9 分钟

百花生日的花朝节

你知道中国有一个专门为百花过生日的日子吗?它可是古人最浪漫的、最重视的两个节日之一。花朝节是我国民间的岁时八节之一,也叫作花神节。各地花朝节的具体时间不尽相同,有的在二月初二,有的在二月十二,还有的在二月十五。

花朝节与气候时令关系密切。明代袁宏道《满井游记》中说:“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因为尚在早春时节,乍暖还寒。从节气上看,大约在“惊蛰”到“春分”之间。此时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草木萌生,百花含苞欲放。

在古代,“花朝”与“中秋”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花朝节和中国绝大多数的传统节日不同:一般的传统节日都会附上一个传说,比如说寒食节起源于介子推、端午节起源于屈原、七夕节起源于牛郎织女之类。而花朝节,就只是单纯地起源于人们对花的热爱。

清代蔡云的诗中说:“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红紫万千披锦绣,尚劳点缀贺花神。”讲的就是花朝节百花盛开为花神祝寿的景象。南宋吴自牧《梦粱录》也记载了花朝节市民争相涌出城外玩赏的热闹场景。各地地方官员也会在这一天带着僚属到郊外和乡村抚慰农桑。

图片

摄影/佩妮

每逢花朝节会有祭花神的仪式,相传花神住在花神庙,因此花朝节的庆祝仪式多在花神庙举行。古代花神庙遍布城乡,北京的花神庙就有多座,但保留下来的不多。

北京大学的未名湖畔慈济寺老庙门,原本就是花神庙的庙门。清代陶然亭湖心岛上的花神庙很有名,每到花朝节,在北京的朝鲜、琉球、越南的留学生多去那里踏青赏花,如今只有锦秋亭立在那里,花神庙已损毁无处追寻。据《北京寺庙历史资料》记载,该庙“建于清康熙三十四年……庙内法物有花神泥像十三尊……”可知这座寺庙里的花神是十三位。

地处北京丰台花乡的花农们世世代代以种花为业,当地的花神庙有东西两庙,也供奉有十三位花神。清代闭关锁国,中日之间没有国家间的外交关系,但日本人非常注意搜集中国情报。这些情报后来汇编成《清俗纪闻》一书,书中所记也有十三位花神。这第十三位花神据记载造型是“手执牡丹”,《清俗纪闻》认为这位是闰月的花神。也有人认为这手执牡丹的花神,应是诸位花神的总领。

蜡梅不是“梅”

大量文献资料表明,蜡梅最早出现于宋代,借用清人的话说是“宋时始有蜡梅”。北宋中叶以来,诗文作品、笔记杂著乃至园艺著述明确提到蜡梅的数量骤增。

图片

摄影/佩妮
在植物分类学上,蜡梅与梅花是两种不同植物。蜡梅属于蜡梅科蜡梅属,梅花属于蔷薇科杏属。蜡梅与梅花因花期相近而得名,根据《本草纲目》记载:蜡梅,释名黄梅花,此物类,因其与梅同时,香又相近,色似蜜蜡,故得此名。

图片

摄影/佩妮
汪曾祺在《蜡梅花》里写道:蜡梅有两种,一种是檀心的,一种是白心的。我的家乡偏爱白心的,美其名曰“冰心蜡梅",而将檀心的贬为“狗心蜡梅”。蜡梅和狗有什么关系呢?真是毫无道理!

蜡梅更耐寒,在冬季开放,梅花会在冬春季交替时开放。花色明黄,半透明,倒栖在枝头,冰蕊含香,清逸不娇。一代文豪苏东坡和黄山谷,遂将它命名为“蜡梅”,说它“香气似梅,类女工捻蜡所成,因谓蜡梅”,由此名噪一时,鼎盛于京师。

图片

摄影/佩妮
元祐六年(1091)夏历十一月,苏轼时任颍州(治今安徽阜阳)知州。此间,他创作了《蜡梅一首赠赵景贶》:“天工点酥作梅花,此有蜡梅禅老家。蜜蜂采花作黄蜡,取蜡为花亦其物。天工变化谁得知,我亦儿嬉作小诗。君不见万松岭上黄千叶,玉蕊檀心两奇绝。醉中不觉渡千山,夜闻梅香失醉眠。归来却梦寻花去,梦里花仙觅奇句。此间风物属诗人,我老不饮当付君。君行适吴我适越,笑指西湖作衣钵。”

图片

摄影/佩妮
后人因此将苏轼与黄庭坚称作最早为蜡梅命名者。而细看此诗,仅前四句咏蜡梅,其余则是回忆杭州万松岭所见梅花。南宋以来,人们多认为“黄千叶”“玉蕊檀心”是描写蜡梅的。

如果所说属实,则苏轼熙宁四年至七年(1071-1074)、元祐四年至六年(1089-1091)先后担任杭州通判和知州,此处蜡梅就有可能是其熙宁年间所见,江南地区的蜡梅信息就得上推至熙宁中叶。而这与北宋后期徐俯所说“江南旧时无蜡梅,只是梅花腊月开”,南北宋之交周紫芝诗云“东南之有腊梅盖自近时始,余为儿童时犹未之见”的宋人共识明显矛盾。

图片

摄影/佩妮
苏轼所说“黄千叶”并非蜡梅,而是梅花中的黄香梅品种,“玉蕊檀心”指的是该品种的白色花瓣、黄色花心。比此诗稍早几日,苏轼《用前韵作雪诗留景文一首》开篇“万松岭上黄千叶,载酒年年踏松雪。刘郎去后谁复来,花下有人心断绝”的诗中,他以梅瓣的白色形容雪花,这里的“黄千叶”梅显然不是蜡梅。

图片

摄影/佩妮
苏轼两次官杭,元祐五年(1090)有明确游历万松岭的经历,第二年初春有《次韵杨公济奉议梅花十首》两组诗,所写都是江梅之类白色梅花,其一为:“绿发寻春湖畔回,万松岭上一枝开。而今纵老霜根在,得见刘郎又独来”;第二年他由杭州移任颍州,在雪景蜡梅中反复感怀的正是杭州赏梅情景,诗中的“万松岭上黄千叶”是指黄香梅而非蜡梅,后人因诗题为蜡梅,诗中又有“玉蕊檀心两奇绝”的诗句而将其当作檀香蜡梅,并称杭州万松岭早在北宋就盛产蜡梅,大概是一种误解吧。

图片

摄影/佩妮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周师厚的《洛阳花木记》是最早出现蜡梅的文献记载。宋哲宗元祐年间,黄庭坚等苏门文人在京城的欣赏与诗词唱和极大提高了蜡梅知名度。我国蜡梅的野生资源最初主要见于襄阳以上汉水沿线和长江三峡北岸,蜡梅栽培起源和野生分布情况都表明,洛阳是当时蜡梅传播种植的关键地点。可以说,我国蜡梅始见于北宋中叶的西京洛阳、东京开封一带。

一花香十里

蜡梅的香,清而不寒,浓而不腻。诗人陈与义对此大为赞赏:“一花香十里,更值满枝开。承恩不在貌,谁敢斗香来?”而据古籍《礼记》:“蜡也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古代十二月的一种祭祀就叫“蜡”。因当时岁暮为举行大祭祀之月,故农历十二月就叫腊月。而蜡梅开于腊月,又因腊月的“腊”和蜡梅的“蜡”字在古时通用。所以,“蜡梅”在民间又称“腊梅”。

图片

影/佩妮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这首宋代王安石的《梅花》,在古今千万首咏梅诗中无疑是传颂率最高的明星诗之一。学者们说它是咏梅的,圈阅君窃认为就是描写蜡梅的了。

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王安石被二度罢相。56岁的王安石卸去相位,选择他一生中最眷恋的金陵钟山脚下而归隐,在距离江宁城和钟山顶各7里地的人迹罕至处,建起了一个名叫“半山园”的小宅院,并自号“半山”。在半山园里,王安石种植了数株他钟爱的蜡梅。不难想象,这位北宋时期伟大的改革家当时内心的孤独和处境的艰难,正如同傲雪凌霜的蜡梅。

图片

影/佩妮
北京的春天是短暂的,此时正值赏梅时节:卧佛寺、碧云寺,颐和园、香山公园、紫竹院行宫,皇家园林或其他公园,蜡梅和梅花次第暗香涌动。南京明孝陵也有蜡梅3000余株,淡黄色的蜡梅掩映着朱红色的宫墙,想来朱元璋生前是极喜爱蜡梅的。

“竹影和诗瘦,梅花入梦香。”如果说早春是属于梅花的,那么寒冬则是属于蜡梅的。因为没有蜡梅的冬天,是不完美的。

蔡皋曾对许知远说:“中国文化最好的是让你感受到微妙之处,用钱穆的话来说,梅本无心,满天风雪得梅心。梅本无心,但以梅心做人心。这是中国文化里最幽深的部分。”

图片

《墨梅图》。作者/李味青


参考资料:
《北京寺庙历史记载》北京档案馆编,北京档案出版社,1997年
《论中国蜡梅的历史起源》 程杰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10-31
《花朝节:最浪漫的节日》 刘晓峰 紫禁城 2021-5-15
《花朝节 赴一场春天的约会》 刘明杉 中国收藏 2021-4-1

图片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