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灉湖山寺》赏析

 乐水无涯 2023-03-17 发布于辽宁

《灉湖山寺》

张说

空山寂历道心生,虚谷迢遥野鸟声。

禅室从来尘外赏,香台岂是世中情。

云间东岭千寻出,树里南湖一片明。

若使巢由知此意,不将萝薜易簪缨。

【注】

        ①灉(yōng)湖:在今岳阳市南,又称南湖。

        ②巢由:巢父和许由。相传,尧要把君位让给巢父,巢父不受;尧又要把君位让给许由,巢父教许由隐居;许由逃至箕山下,农耕而食,尧又请他做九州长官,他到颍水边洗耳,表示这话弄脏了他的耳朵。

        ③簪缨:古代显贵者的冠饰,比喻高官显宦。

【赏析】

        “灉湖山寺”位于高山之上,面临风景秀丽的湖泊,令人流连忘返。而张说在这首诗中主要表达了对佛门的向往和羡慕之情。

        首联“空山寂历道心生,虚谷迢遥野鸟声。”“空山寂历”是个很枯寂的意象,但这正是禅家所追求的“高尚的贫穷”,只有在没有人烟的空山旷野,过着宁静寂历的生活,才能产生“道心”——悟道之心,才能体会到那种神秘的禅意。

        你看,空灵的山谷中,不时传来一二声野鸟的歌声,那不正是禅的音声吗?这正如川禅师云:“山花笑,野鸟歌,此时如得意,随处萨婆诃”,《阿弥陀经》也云:“水鸟树林,及与诸佛所出音声,皆演妙法,与十二部经合。”

        从结构上看,首联是起,而颔联“禅室从来尘外赏,香台岂是世中情。”中,“禅室”、“香台”句是承,它进一步从正反两面对山寺生活进行渲染:尘世之人皆羡慕禅师生活,可谁真正知了个中甘味呢?“从来”与“岂是”一转一折,更显出作者对佛门的推崇。

        颈联“云间东岭千寻出,树里南湖一片明。”在结构上是转,它从议论转入写景,则是一幅绝妙的美景,写东岭“千寻出云间”突出其高耸挺拔,同时既写出了东岭的巍峨,又写出了云雾的缭绕变幻,山借云高,云倚山媚。写南湖则抓住光线、色彩的特征,树是阴绿色,而湖在阳光下则是光亮色,两相映衬,树显得更加苍绿,而南湖更显得一片光明。

        在本联中,作者运用了夸张的修辞,古以八尺为一寻,将东岭形容为“千寻”之高,此处作者突出东岭的高耸之态,写出了东岭的雄伟之姿。其次,“出”字用得极好。山本是静止不动的,是云在山的周围飘荡。但作者别出心裁,不说运动,而说山“出”,化静为动,赋予山以动态,增加了诗歌的表现力。同时,“树里南湖一片明”中,表面是写湖水反射阳光,从而将湖的四周照得明亮,而且这个“明”字,又写出了湖水的清澈,将村中树木的倒影映照在湖水中,写出了湖景的美丽。最后,这一联对仗工整,“云间”对“树里”,“东岭”对“南湖”,“千寻出”对“一片明”,是律诗中的佳对。东岭的高山对西湖的净水,湖光山色,相映成景,写景如画,引人入胜。

        这一联不仅写景优美,更重要的是它还富于禅意、禅味,吴均在《与朱元思书》中说:“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如此美景怎能不令你万念俱息,凡心顿消,进入心灵空灵的悟境呢?

        所以作者在尾联慨叹道:“若使巢由知此意,不将罗薛易簪缨。”“巢”,巢父,唐尧时人,相传尧要把君位让给他,他不受;尧又要把君位让给许由,他又教许由隐居。“由”,许由,相传尧把君位让给他,他逃至箕山下,农耕而食。尧又请他做九州长官,他到颖水边洗耳,表示这话弄脏了他的耳朵。作者用这两个典故,意在说明是山中美丽的风光挽留了古代的隐士们,使他们决然放弃了世俗的荣华富贵而隐居山林。

        这本是两个古代传说,而作者却用假设句,表明了诗人对为山林美景而放弃荣华的肯定,从而使全诗在结尾处又增加了一层感慨、一层韵味。

        纵观全诗,写景优美传神,且有象外之象、韵外之致,富于禅意禅味;议论抒情水乳交融,既揭示了禅理,又抒发了心声;文气流畅,结构跌宕,在张说诗中堪称上乘之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