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我们经常会看到这种文字:正常进口反渗透膜的使用年限为3-5年,国内2-4年。而现实却是用了2年甚至1年,反渗透膜的脱盐率便飞速下降,堪比百米短跑。下面就一起来看一看,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反渗透膜寿命的缩短。 01 进水水质 在制备除盐水时,水源多为经预处理后的地下水,部分为地表水,当预处理达不到要求,例如余氯、SDI、硬度、有机物、铁等过高。 对于渗滤液处理中的反渗透,前端纳滤水质直接影响反渗透的运行,过高的含盐量通常极易导致反渗透膜的使用年限缩短。 02 加药不合理 不管是除盐水制备还是渗滤液的污水处理,对于反渗透膜来讲,阻垢剂是必不可少的,阻垢剂的加药量应该以现场的实际情况决定,不能照搬理论,例如有人会说,书上告诉我阻垢剂的加药量为4-6ppm,而实际情况是进水的水质较差,按照理论的加药量无法满足要求。其次是还原剂的使用,例如亚硫酸氢钠(SBS),配置好的SBS溶液在空气中不稳定,会与氧气发生反应,一般2%的溶液使用期3-7天,10%以下的7-14天,理论又告诉我们,1.47ppm的SBS能够还原1ppm的氯,但是实际运行中并不能完全使用理论而不结合实际。一般情况下我们需要每周绘制一次ORP-余氯曲线,以便观察还原剂的加药量是否合理。ORP侧面反映了余氯的含量,ORP维持过高,则反渗透膜面临氧化的风险,过低则会造成药剂的浪费,同时造成产水水质的变化。 03 运行管理不到位 在日常的运行中,反渗透的非正常停机极易造成反渗透膜的损坏,例如在浓排阀未开的情况下,加压泵突然停止运行,则会造成反渗透膜的背压,不合理的启停同样会增加反渗透膜的负担,造成膜元件的损坏。 其次日常的巡检、记录不到位,不能详细、真实的记录反渗透的运行数据,无法及时的发现反渗透的异常。 再其次,部分管理者实际经验不足或理论知识不足,更有甚者,两者都不具备,对反渗透设备的运行及管理监测不到位,例如过高的回收率、不合理的技改、阀门类型的随意更换、无法及时判断反渗透膜污染类型等等。 04 清洗及保养不到位 在反渗透污染时,无法及时的判断污染类型,选择合适的清洗药剂,造成反渗透膜清洗的不彻底,药剂配方这里不做阐述,可参考以前的文章(反渗透膜污染特征及清洗方法(附清洗剂配方))。另外就是关于清洗方法的选择,是先酸洗还是先碱洗的问题,对于渗滤液处理的反渗透膜来说,通常如果污染絮体为有机物,同时含有Al、Si等胶体物质、Fe和Ca的化合物时,优先选择碱洗后酸洗。另外清洗频次也是影响反渗透膜寿命的主要因素。 其次是反渗透的保养,在长期停运或长期停运后启动,应先对反渗透进行气压冲洗,排尽膜元件内的污染水源,必要时进行清洗。 05 其他因素 例如反渗透膜元件的品质,运输挤压,以及长期高频次清洗导致的密封圈损坏等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