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足厥阴肝经常用腧穴

 感悟_johnson 2023-03-17 发布于福建

足厥阴肝经常用腧穴(收藏)

关注→ 刘红云董氏奇穴针灸 2022-04-01 08:00
足厥阴肝经

【经脉循行】足厥阴肝经从足大趾背毫毛处的大敦开始,向上沿着足背内侧,到内踝前1寸的中封,上沿小腿内侧,在离内踝8寸处交于足太阴脾经之后,再沿膝关节和大腿内侧中线上行,环绕阴器,到达小腹部,挟胃旁边,属肝,络胆,向上贯穿膈肌,分布在胁肋部,沿着喉咙的后边,上行到鼻咽部,联系目系(眼与脑相连的组织),上出于额部,与督脉交会于头顶;它的支脉,从目系下行到面颊里边,环绕唇内;它的另一支脉,从肝分出,贯穿膈肌向上流注于肺,经气由此处与手太阴肺经相接。

【腧穴】足厥阴肝经一侧有14个穴位(左右两侧共28穴),原穴为太冲穴,络穴为蠡沟穴。首穴大敦,末穴期门。依次为:大敦(井),行间(荥),太冲(输、原),中封(经),蠡沟(络),中都(郄),膝关,曲泉(合),阴包,五里,阴廉,急脉,章门(脾募),期门(肝募)。足厥阴肝经与胆经相表里,以里症虚症为主。

【主症】足厥阴肝经发病主要表现为泌尿生殖系统疾患、消化系统疾患、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及其他疾患。如:呕吐、泄泻、遗尿或癃闭、小便色黄、腰痛、胁肋胀满疼痛、疝气、小腹肿、咽部干、面色灰黯、头痛、眩晕。经脉所过处疼痛、麻木、厥冷。

【主治】足厥阴肝经腧穴主治肝胆病症、泌尿生殖系统、神经系统、眼科疾病和本经经脉所过部位的疾病。如:胸胁痛、少腹痛、疝气、遗尿、小便不利、遗精、月经不调、头痛目眩,下肢痹痛等症。

图片

常用腧穴

大敦穴

大为小之对,敦即敦厚,此穴在大趾内侧,局部肌肉敦厚,故名大敦。别名水泉,大顺。为五输穴之一,足厥阴肝经的井穴,五行属木。

【取穴】 在足大指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正坐或仰卧取穴。

【解剖】 有足趾背动、静脉;布有腓神经的趾背神经。

【穴性】理气,调经,通淋,苏厥

【主治】疝气,缩阴,阴中痛,月经不调,血崩,尿血,癃闭,遗尿,淋疾,癫狂,痫证,少腹痛。

【配穴】

配太冲、气海、地机,疏肝行气止痛,治疝气。

配隐白,直接艾炷灸,补益肝脾,调理冲任,治功能性子宫出血。

配百会、三阴交、照海,调补肝肾,益气固脱,治子宫脱垂。

配内关、水沟,治癫、狂、痫和中风昏仆。

配膻中、天突、间使,治梅核气。

【刺灸法】

1. 斜刺0.1-0.2寸,局部胀痛。或用三棱针点刺放血。

2. 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图片

行间穴

行即行走,间即中间,此穴在第一、二趾缝端,经气行走其间,故名行间。行间是足厥阴肝经的荥穴,五行属火。

【取穴】行间穴位于足背侧,当第一、二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正坐或仰卧取穴。

【解剖】有足背静脉网;第一趾背侧动、静脉;腓神经的跖背侧神经分为趾背神经的分歧处。

【穴性】清肝,凉血,利下焦,熄风活络。

【主治】月经过多,闭经,痛经,白带,阴中痛,遗尿,淋疾,疝气,胸胁满痛,呃逆,咳嗽,洞泻,头痛,眩晕,目赤痛,青盲,中风,癫痫,瘛疭,失眠,口喎,膝肿,下肢内侧痛,足跗肿痛。

【配穴】

配睛明、太阳,清肝凉血,活络止痛,治目赤肿痛、青光眼、降眼压。

配气海、地机、三阴交,行气活血止痛,治痛经。

配太冲、合谷、百会、风池,率谷,祛风活血止痛,治肝火上炎、头痛、眩晕、衄血。

配中脘、肝俞、胃俞,治肝气犯胃之胃痛。

配中府、孔最,治肝火犯肺干咳或咯血。

【刺灸法】

1. 直刺0.3-0.5寸,斜刺0.5-0.8寸,局部酸胀,可放散至足背。

2. 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图片

太冲穴

太即大,冲即要冲,喻本穴为肝经大的通道所在,即元(原)气所居之处,故名太冲。太冲是足厥阴肝经的输穴和原穴,五行属土。

【取穴】太冲穴位于足背,第一、二跖骨间,跖骨底结合部前方凹陷中,或触及动脉搏动,正坐或仰卧取穴。

【解剖】在拇长伸肌腱外缘;有足背静脉网,第一跖背侧动脉;布有腓深神经的跖背侧神经,深层为胫神经足底内侧神经。

【穴性】平肝泄热,清头目,理下焦。

【主治】头痛,眩晕,疝气,月经不调,癃闭,遗尿,小儿惊风,癫狂,痫证,胁痛,腹胀,黄疸,呕逆,咽痛嗌干,目赤肿痛,膝股内侧痛,足跗肿,下肢痿痹。

【配穴】

配合谷,称为“开四关”,镇静安神,平肝熄风,治痹痛和神经系统疾病,如:四肢抽搐,头痛,眩晕,小儿惊风,高血压。

配足三里、中封,舒筋活络,治行步艰难。

配气海、急脉,疏肝理气,治疝气。

配肝俞、膈俞、太溪、血海,治贫血、羸瘦。

配间使、鸠尾、心俞、肝俞,治癫狂痫。

【刺灸法】

1. 直刺0.5-0.8寸。

2. 向上斜刺0.5-1.0寸,局部酸胀或麻向足底放射。

3. 向外下斜刺1.0-1.5寸,有时出现麻电感向足底放散。

4.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10-20分钟。

图片

中封穴

中即中间,封即封藏,此穴在内踝前两筋中间的凹陷中,经气封藏其中,故名中封。足厥阴肝经五输穴的经穴,五行属金。

【取穴】在足背侧,当足内踝前,商丘与解溪连线之间,胫骨前肌腱的内侧凹陷处。

【解剖】在胫骨前肌腱的内侧;有足背静脉网;布有足背侧皮神经的分支及隐神经。

【穴性】清肝胆,利下焦。

【主治】疝气,阴茎痛,遗精,小便不利,黄疸,胸腹胀满,腰痛,足冷,内踝肿痛。

【配穴】

配解溪、昆仑,活血消肿,治内踝肿痛。

配气海、中极,利水通淋,治小便不利。

配大赫、志室,固摄精关,治遗精。

配胆俞、阳陵泉、太冲、内庭,泄热舒肝,治黄疸、疟疾。

配足三里、阴廉,治阴缩入腹、阴茎痛、遗精、淋症、小便不利。

【刺灸法】

1. 直刺0.5-0.8寸,局部酸胀,可向足背部放散。

2. 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图片

蠡沟穴

蠡(音同梨)即贝壳,沟即水沟,腓肠肌外形酷似贝壳,穴在其内侧沟中,故名蠡沟。别名交仪,足厥阴肝经的络穴。

【取穴】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5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

【解剖】在胫骨内侧面下三分之一处;其内后侧有大隐静脉;布有隐神经的前支。

【穴性】疏肝理气,调理经脉。

【主治】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阴挺,阴痒,疝气,小便不利,睾丸肿痛,小腹痛,腰背拘急不可俯仰,胫部酸痛。

【配穴】

配阴陵泉、三阴交,活络止痛,治胫部痠痛。

配太冲、气海,疏肝理气止痛,治疝气及睾丸肿痛。

配百会、关元,悬灸或隔附子饼灸,温阳举陷升提,治子宫脱垂。

配中都、地机、中极、三阴交,治月经不调、带下症、睾丸炎。

配大敦、气冲,治睾肿、卒疝、赤白带下。

【刺灸法】

1. 平刺0.5-0.8寸,局部酸胀;沿胫骨后缘向上斜刺1.0-1.5寸,酸胀感可放散至膝。

2. 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图片

中都穴

中即中间,都即聚会,此穴在小腿内侧中间,为足厥阴经气深聚之处,故名中都。别名中郄、太阴,足厥阴肝经的郄穴。

【取穴】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7寸,胫骨内侧面的中央。

【解剖】在胫骨内侧面中央;其内后侧有大隐静脉;布有隐神经的中支。

【穴性】舒肝,理气,调经。

【主治】胁痛,腹胀,泄泻,疝气,小腹痛,崩漏,恶露不尽。针麻常用穴之一。

【配穴】

配三阴交、阴陵泉、膝阳关、膝关、伏兔、箕门,散寒止痛,治胫寒痹痛,下肢痿痹瘫痛。

配归来、太冲,疏肝理气,治疝气。

配隐白、大敦,艾炷灸各穴,温经止血,治崩漏。

配血海、三阴交,治月经过多和崩漏、产后恶露不绝。

配合谷、次髎、三阴交,治痛经。

配脾俞、阴陵泉,治白带症。

配足三里、梁丘,治肝木乘土之腹胀、泄泻。

配合谷、中渚、曲池、液门,治四肢浮肿。

【刺灸法】

1. 平刺0.5~0.8寸,局部酸胀,可放散至膝部。

2. 艾炷灸3~5壮,艾条灸5~10分钟。

图片

曲泉穴

曲即弯曲,泉即泉水,此穴在胭窝横纹内侧端,屈膝时局部凹陷如泉,故名曲泉。五输穴之一,足厥阴肝经的合穴,五行属水。

【取穴】在膝内侧,屈膝,当膝关节内侧端,股骨内侧髁的后缘,半腱肌、半膜肌止端的前缘凹陷处。

【解剖】在胫骨内髁后缘,半膜肌、半腱肌止点前上方;有大隐静脉,膝最上动脉;布有隐神经、闭孔神经,深向腘窝可及胫神经。

【穴性】清湿热、理下焦。

【主治】月经不调,痛经,白带,阴挺,阴痒,产后腹痛,遗精,阳痿,疝气,小便不利,头痛,目眩,癫狂,膝膑肿痛,下肢痿痹。

【配穴】

配膝眼、梁丘、血海,活血止痛,治膝膑肿痛。

配百会、气海,温阳益气,治阴挺。

配中极、阴陵泉,清利湿热,治小便不利。

配丘墟、阳陵泉,治胆道疾患。

配肝俞、肾俞、章门、商丘、太冲,治肝炎。

配复溜、肾俞、肝俞,治肝肾阴虚之眩晕、翳障眼病。

配支沟、阳陵泉,治心腹疼痛、乳房胀痛、疝痛。

配归来、三阴交,治肝郁气滞之痛经、月经不调。

【刺灸法】

1. 直刺1~1.5寸,局部酸胀,可向周围放散。

2. 艾炷灸3~5壮,艾条灸10~20分钟。

图片

以上7个穴位是足厥阴肝经的常用穴。建议大家收藏这条微信内容,常复习,温故而知新。


免责声明:文章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章内容中若涉及配方针灸等技术,仅供参考,请勿随意使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