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园林植物的艺术美

 重要易见 2023-03-17 发布于重庆
01

在这个万物苏醒,向上生长的季节,说一说园林植物美这个话题,我想应该是应景的。
人类的本性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用古人的话讲,叫做食色性也。动物本性这样,植物呢?我突然想到这么一句话,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它是什么意思呢?哦,它说的是桃和李为了延续后代,想尽办法发展自己。你看看嘛,桃树李树长在那里,首先它不会动,它们不但不能行走,还不能言,桃李不言,没长舌头发不出声音,不会说话,跟人类对比的话,不能走动,相当于残疾人瘫在病床,而且连声音也发不出来,那就是哑巴。它们求生存和发展的欲望,却表现得淋漓尽致。用什么办法呢,它们不放弃,它开出美丽的花来,结出很甜的果子出来,引诱你,你见到桃花一开,果子很甜,你就过去了关注它了,它们为什么要结出甜果子呀?它们无非是想让你,或者那些能行动的动物,吃了它们的甜果子后,借助我们的移动,把它们的核,也就是它们的种子,不断地带去远方,落到地上,生入土里,发芽,开花结果,达到桃李的品种发展,传宗接代。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我们再熟悉不过的这样一句话,仔细想来,哦,它原来是桃树李树的一部生存、发展、创造的历史,是打动人心的生命励志故事!下自成蹊就不需要再多说了,努力了才有出路,路是靠自己创造出来的。植物和我们人类一样,要经历苦难,磨炼,进化,想尽办法谋生存,谋发展,向前迈进,走向未来。


02

由这样一句成语我们然后一跳,跳到九世纪中国唐朝,有一个诗人写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老白的诗,好懂极了,村里的老太婆都听得懂。他写小草,多么顽强的生命力!打不死的小强,烧不死的草,野草生命力爆发出来的美令人动容,我们很容易就跟小草产生出共情,我就是那棵小草,小草就是那个我。即便是小草,一息尚存犹要向上,只有顽强向上,季节轮回,熬过秋冬,一遇春夏,野蛮生长,我们要做的事就是生长。所以,植物跟我们一样啊,我们的感情感受,移情到了花花草草的身上,从历史的长河里漫游而来,小草具有了人格的力量,人格魅力,形成了哲学高度生命力美的意象,植物就很有意思了。你看,白居易喜欢野草,同时代的刘禹锡不仅喜欢草,甚至开始欣赏青苔了,我们现在玩青苔一族,都是刘师祖的徒子徒孙啊。他说,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大自然野草美,青苔美是大美,好好珍惜吧,刘禹锡他说是陋室,何陋之有?


03

众所周知的,陶渊明爱菊、周敦颐爱莲,武则天的审美挺俗,停留在爱国色天香,牡丹的大紫大红,到了清,曹雪芹《红楼梦》里每一个女人都对应着一种植物的花,也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事情,文学家曹雪芹对植物是大有研究的;宋朝小时砸缸长大当大官的司马光,他有一句诗也很好玩,很应景这个初夏时节: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飞起,唯有葵花向日倾。

初夏温暖的天气,雨过天晴,春尽夏初,这一幅雨后乍晴、暖和秀丽,宛如图画,雨与夏的味道扑面而来,诗中寓情于植物非常明白,他贬低柳絮,贬低的是柳絮一样轻浮小人,这种小人投机取巧、随意附和;赞赏向日葵,是赞赏像向日葵一样的人,这种人忠心向阳,忠心于太阳,所以司马光诗里写的是植物,其实写的是人。
在西方,十九世纪法国印象派画家,莫奈自己建了一个园林,在水池中种满了睡莲,他对水中的睡莲,画过多幅画,莫奈花园的睡莲,是画家莫奈心灵美的艺术睡莲,这种原始自然美升华到艺术了。同时期,荷兰印象派大师梵高,爱画向日葵,鸢尾。所以北欧花园的向日葵和鸢尾,时下流行的野草,艺术升华,与画家画中的意境连接,令人联想,西方画家艺术作品的这些莲,这些向日葵,这些野草,不就是我们中国诗人文学家周敦颐,白居易,刘禹锡文学作品里描绘的意境吗,这种艺术的交融传播,不就是开头说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吗?

04

孔子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因为这句话,你种下一棵松,我们看到了松,就会联想到孔子,同时它代表长寿,它不惧严寒;到了近代,经历战争,陈毅元帅写青松,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看到了松,自然会想起岁寒三友:松,竹,梅。营建园林植物景观这三种树是分不开的,至少古人做园林时是这样的,而我们现在,往往很大程度就把这岁寒三友活活分开了组景,这个是松。
竹呢?竹子很多种,金镶玉,玉镶金,是人们世俗生活的向往;竹节,高风亮节,竹的节,谐音洁,形容人物品格高洁,节与中国的礼仪,古代的凭证,有很大的关联,您看,虎节,气节,驻华使节,春节,这些词的这个节字,有这么深厚的文化内涵,这都大部分来自自然界的竹子这种植物的节,王安石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爆竹,竹与人们娱乐,过节日又连系上了,成了吉祥物,把妖魔鬼怪赶走,幸福平安就到来。这个是说的竹。
再说梅,宋代林逋,老婆都不娶,以梅为妻,叫做梅妻鹤子。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他就是梅,梅就是他,这个写出的是梅花的精气神。到了毛主席,他写道:已是悬崖百丈冰,尤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这样的植物与诗人文学家的故事,不胜枚举。随手一翻书,俯拾皆是。大树底下好乘凉,正是我们古代这些文学家,政治家,以及中外艺术家,诗画艺术相传,因传成统。中国园林观赏植物的审美,从自然里走来,经由文学诗画艺术,上升到诗情画意,进入到浪漫艺术的境界,升华为艺术美,园林植物的美往往就成了人的品格的象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