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收藏 | 故纸留香——捡漏50年代的节气表

 真友书屋 2023-03-17 发布于浙江

过去的春节有很多现在早已不存的习俗,很多那个年代的年画、宣传画、节气表都消失在历史的尘埃当中了。

纸品收藏在收藏门类中相对小众,但谁敢说它一直小众呢?现在80后,90后甚至连00后也加入了收藏大军,未来纸品收藏也许大有可为。来听孔网书友北平狂人(店铺主页:北平特价书店)讲讲他捡漏50年代的节气表的故事吧~

1958年,距今近70年了。很多那个年代的年画、宣传画、节气表都消失在历史的尘埃当中了。过去的春节有很多现在早已不存的习俗,其中之一就是贴年画。

在现代印刷技术出现以前,我们中国盛行的是雕版印刷术,用雕版印刷技术印刷的年画就盛行大江南北。北方如天津的杨柳青,潍坊的杨家埠都是有名的年画之乡。这几个地方的年画匠人在平常雕版、印制,为春节备好货源,通过走村串乡的大小商人把各式各样的年画送到千家万户。

最近在济南市的钢城区一个大集上还见到有挂式的家谱堂画卖,这已经是现代印刷品了。新中国石印技术还在用,油印技术也在用,铅印技术也开始了。

Image

这张故纸我个人怀疑是套印的,也可能是石印的。整个的样式模仿了当时的房地契的格式,当时有很多婚书,奖状、证照也是这个样式,流传甚广。

最上面是“发展生产”,左右各是“勤俭办社”“勤俭持家”,这些都非常符合我国当时的社会形式。一方面农村进入人民公社时代,集中力量发展农村经济,另一方面,面对多年战争后薄弱的生产生活现实,提出勤俭持家的口号。那个年代过来的人都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不浪费,要节约深入骨髓。

Image

中间是“一年早知道”,有全社总收入,全社总支出,这些都是身为社员的百姓很关注的,因为这直接影响到自己家庭一年的总分配。

中间部分是各户自己的内容构成了,户主的姓名了,有几个劳动力了,预计收入了等等。

最下面是各季预出工和预分配情况。也就是你一家会有几个人干活,在各季预计预支多少钱。从表中可以看出,这个分配一般是分两次,麦收季节一次,秋收一次。分为分款和分粮两个部分。

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这里面对钱的描述有折洋多少的字样,这个还是民国习惯的遗留,从清末到民国我国开始使用银元,会计记账一般用多少洋来计算。50年代,建国后时间还短,人们的生活习惯还是受过去影响挺深的。

Image

从表格里的麦收秋收来看,明显的看出这个表格是适用于北方的表格。除此以外,这副画周围的装饰也体现了北方的特点。

自上往下有小麦,谷子,高粱,向日葵等作物的图片,另外还有棉花,玉米和大豆的图片,牲畜是猪和羊。

这份纸品能留下来算是一个意外。本来这些表格是空白未用的,可能当时的工作人员为了废物利用,在这个表格的背面用油印的方式印刷了新的表格,常住人口登记表。从表格填写的内容可以看出,这表格是填写的东营市广饶县的内容。

Image

50年代的宣传画能保留到现在已经很不容易了,而附带有地域信息,人口信息的就更为少见。

纸品收藏在收藏门类中相对小众,但谁敢说她一直小众呢?现在80后,90后甚至连00后也加入了收藏大军,未来纸品收藏也许大有可为。

相关书单推荐

Imag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