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作文备考指导系列(七)高考作文:材料中多元关系的立意与思考

 阅读美丽星空 2023-03-17 发布于山东

思辨先认清逻辑关系  

 
高考作文思辩关系越来越复杂,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验难度越来越高,思辩作文驾驭难度越来越大。考生存在“内涵不清”“关系不明”“构思不严”“逻辑性不强”这些致命伤。破局的根本还是要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的形式可以结合典型例题,就审题立意进行单项训练,可不必成文,重在思维过程。
思辩作文审题立意,要注意作文材料中呈现的思辩思辩双方(或三方)存在的逻辑关系;如果逻辑关系都不清楚,还谈什么思辩?
弄清思辩关系,就要结合材料内容,对二元或三元关系主体的内涵有正确的了解;了解思辩话题各方概念的内涵,这是思辩的准入点;只有了解各方的内涵,才能判断彼此间想了在一种什么样的逻辑关系,如对立关系、并列关系、层进关系或兼而有之。 
弄清思辩关系会让我们视野开阔,在构思行文时能抓住多方关系面,进行整体性构思,体现思辩色彩。


图片

逻辑关系· 对立  


               对立关系

例1【2021年高考全国新高考Ⅰ卷:强与弱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17年4月,毛泽东在《新青年》发表《体育之研究》一文,其中论及“体育之效”时指出:人的身体会天天变化。目不明可以明,耳不聪可以聪。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而弱者如果勤自锻炼,增益其所不能,久之也会变而为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吾生而弱乎,或者天之诱我以至于强,未可知也”。

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思辩话题及逻辑关系】

二元对立关系——“强”与“弱”

二元关系中,突出“强”,以“弱”写“强”,强调二者的转变关系。

【概念内涵及立意思考】

表层是体育(身体)强与弱,深层是体育之强引发的“强与弱”转变思考,如个人意志的磨练,或国奋进富强。

一是审题目关键句子,抓住核心概念,精准立意。抓住材料中的关键句子,特别是要紧扣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抓住核心概念。由体育之强身健体,引出强者不必自喜,弱者不必自悲”,谈的是强与弱的思辨关系,概言之:不以强喜,不以弱悲。

二是扣材料时代背景,注意话题延伸,发散思维。1917年,五四运动前两年,彼时旧中国积贫积弱;毛主席当时24岁,正值青年,处于寻求中国革命道路时期;《新青年》是中国在20世纪20年代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生而强者如果滥用其强,即使是至强者,最终也许会转为至弱”,可知毛主席所谈的并非是简单意义上的体育之强。体育锻炼之效是写作的起点与基石,是表层引入;体育之强引发的“强与弱”转变则是深入思考,如个人意志的磨练,或国奋进富强,以此体现论述的深刻性。 

三是联古今中外,丰富作文素材,就事说理。这是每一篇考场优秀议论文50+的必然要素,正所谓文章“为事而写,为时而著”。可以加入与观点相对应的典型作文素材,在谈古论今中体现思维的开放性、独创性,也体现出时代意识和社会责任。

例2【2021年高考全浙江卷:得与失

 试题内容:

有人把得与失看成终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起点,有人把得与失看成过程。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思辩话题及逻辑关系】

二元对立关系——“得”与“失”

三元并列关系——“终点”“起点”“过程”

以“终点”“起点”“过程”为切入点,谈“得”与“失”。可以在“起点、终点、过程”中任选取一种观点,也可以三者兼而有之。以“失”论“得”,强调二者的转变关系。

【概念内涵及立意思考】

“得失”可以理解为世俗中的“名利、权势、成就”。得失观也是一种人生价值观。“终点”“起点”“过程”就是价值观的体现。

起点:把“得失”看成是人生的“起点”,可以解读为把“得失”当作对自己现阶段成绩的评价,以激励自己奋发努力。

终点:把“得失”看成是人生的“终点”,可以解读为把“得失”当作自己生命的终极目标,也可以激励自己奋发努力。

过程:把“得失”看成是人生的“过程”,可以理解为看淡世俗人生的功名利䘵,重在人生追求的过程,而不是结果;得之,我幸;失之,我命。这是对生命意义之最深的洞察。

图片

例3【2022年高考上海卷:“喜欢发问”与“看重结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小时候人们喜欢发问,长大后往往看重结论。

对此,有人感到担忧,有人觉得正常,你有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

 【思辩话题及逻辑关系】

二元对立关系——“喜欢发问”与“看重结论”,“感到担忧”与“觉得正常”

涉及到的“二元”关系比较复杂:既有个人从“小时候”到“长大后”的成长变化问题,还有“喜欢发问”和“看重结论”的认知偏好问题,更有“有人”对此现象的“感到担忧”或“觉得正常”问题。

但是注意二元对立不是如同“强与弱”那样鲜明的对立,二者也有包容,只是轻重成份不同:小时候喜欢发问,并不意味着不看重结论;长大后看重结论,并不意味着轻视发问。

【概念内涵及立意思考】

“发问”意味着对包括自我在内的对象世界的好奇和主动追问,是主体性突出的表现,呈现动态的、不确定的追求;

“结论”意味着客观性的存在,则是主体性削弱的表现,带有更多被动接受的倾向,呈现静态的、确定的取向。同时,又以“小时候”“长大后”的时间跨度作为预设的条件,隐含了时空关系、条件关系的变量。

考生既可支持“担忧”者,反思年龄的增长所带来的“好奇心的消散”和“提问能力的丧失”;

也可以视其为“正常”,从个体成长及其认知规律的角度加以证明;

还可以认可两种态度各自的合理性和局限性,表达“需要警惕,但也不必过于担忧”的第三种态度。

逻辑关系· 递进  

01


例4【2022年高考全国乙卷:跨越,再跨越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北京:双奥之城


2008年奥运会、残奥会

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

比赛

成绩

中国奥运代表团名列金牌榜第一,奖牌榜第二;残奥代表团名列金牌榜第一,奖牌榜第一。均创历史最好成绩

中国冬奥代表团名列金牌榜第三,奖牌榜第十一;冬残奥代表团名列金牌榜第一,奖牌榜第一。均创历史最好成绩

群众

体育

全民健身事业蓬勃发展

“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成为现实

科技

亮点

世界跨度最大钢结构场馆“鸟巢”;场馆污水处理再生利用率达100%

智慧场馆和智慧服务;“分钟级”“百米级”精准气象预报

交通

支持

全国第一条高铁京津城际铁路开通,助力奥运

京张智能高铁冬奥列车开行;全国高铁运营里程超4万公里,居世界第一

国家

经济

国内生产总值:31.4万亿元(2008年)

国内生产总值:114.4万亿元(2021年)

双奥之城,闪耀世界。两次奥运会,都显示了中国体育发展的新高度,展示了中国综合国力的跨越式发展,也见证了你从懵懂儿童向有为青年的跨越。亲历其中,你能感受到体育的荣耀和国家的强盛;未来前行,你将融入民族复兴的澎湃春潮。卓越永无止境,跨越永不停歇。

请结合以上材料,以“跨越,再跨越”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与思考。

【思辩话题及逻辑关系】

“跨越,再跨越”,跨越的两次闪现,虽然是一元,实际上是二元,“再跨越”与“跨越”是两个时空的概念,二者是递进关系。两个“跨越” 叠加,还加一个“再”字,显然强调了“越来越”或“更加”的意思,这本身就显现出分层展开、阶段推进的潜在逻辑关系。

【概念内涵及立意思考】

所谓“跨越”,就是越过界限或障碍,实现辉煌成绩的突破与高远目标的达成。这一概念很普通,也很好理解,跨越,就是跨过现在,超越现在,实现新的进步和发展。两个“跨越” 叠加,还加一个“再”字,显然强调了“越来越”或“更加”的意思。

理解“跨越”是不能忽视材料“语境”:

①北京2008、2022两次成功举办奥运会,在“比赛成绩、体育发展、交通发展、科技发展、经济发展”多方面展示我国在综合国力方面的“跨越,再跨越”;

“展示了中国综合国力的跨越式发展,也见证了你从懵懂儿童向有为青年的跨越”,这两句中就有“国家”和“青年”的关系;“你能感受到体育的荣耀和国家的强盛;未来前行,你将融入民族复兴的澎湃春潮”,这里面的两个“你”强调的是青年与国家的关系。作文立意大方向是新时代青年与国家发家的密切关系。

③在“跨越”这一话题下,考生可以思考个人的跨越与祖国的跨越有什么关系。作文的时代背景强,紧密结合2022年时政。写作话题“跨越,再跨越”,让即将成为未来祖国建设主力军的青年学子们表达青年人的蓬勃朝气,自信自豪之情,对祖国美好明天的无限憧憬和美好梦想及展望,从而彰显国家自信、文化自信。

02


图片

例5【2021高考全国乙卷:“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古人常以比喻说明对理想的追求,涉及基础、方法、路径、目标及其关系等。如汉代扬雄就曾以射箭为喻,他说:“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奠而后发,发必中矣。”大意是,只要不断加强修养,端正思想,并将“义”作为确定的目标,再付诸行动,就能实现理想。

上述材料能给追求理想的当代青年以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

 【思辩话题及逻辑关系】

话题:“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三者是递进关系。“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矢,立义以为的,奠而后发,发必中矣”是对命题首句中“古人常以比喻说明对理想的追求,涉及基础、方法、路径、目标及其关系”的具体解读。“基础、方法、路径、目标及其关系”,是对这句话的解读;这句话,帮助学生明确行文主要方向要探讨如何追求和实现理想。

【概念内涵及立意思考】

“修身、矫思、立义”,理想的实现算途径为“修身、矫思”,理想的本质是“立义”,有很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难点在于文化内涵的理解。

修身以为弓:有弓才能射箭,“弓”是基础,修身,指的是在才和德上的修炼;这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弓”质坚韧厚实,箭才能身得远。人生基础打得牢,才能行得远。

  矫思以为矢:“矢”是实现“弓”的价值的重要因素。“矢”可以理解为实践,在实践过程中要不断地“矫正”,也就是不断地锤炼,就如同“箭”一样要锻造、磨砺。

  立义以为的:“的”是箭靶,喻符合道义的理想志向、人生目标,也就是三观要正,要为他人、社会和国家服务。

任务中的“当代青年”,要求文章的思考和立意必须站在特定的时代节点,从青年的角度升华自己的思想认识;任务中的“自身发展”,引导考生将自己的理想追求与自身实际、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对实现理想过程中的基础、目标、实践等进行有目的、有层次的思考。

03


例6【2021年新高考Ⅱ卷:“藏而不露”“不偏不倚”“缓缓出头”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唐光雨漫画作品,有改动)

[]描红:用毛笔蘸墨在红模子上描着写字。

请整体把握漫画的内容和寓意写一篇文章,反映你的认识与评价、鉴别与取舍,体现新时代青年的思考。

 【思辩话题及逻辑关系】

“人”字书法描红三步:起笔“藏而不露”中锋“不偏不倚”结笔“缓缓出头”这三步是一个递进关系,或者说是一个顺承关系。人字描红由这三个步骤来完成。

【概念内涵及立意思考】

书法之道,又是为人之道“人”字描红的书法文化,“逆锋起笔,藏而不露;中锋用笔,不偏不倚;停滞迂回,缓缓出头”,字字蕴含人生处世哲理。

逆锋起笔,藏而不露:逆境中起步,迎难而上,谦卑内敛而低调,韬光养晦,不扬己露才。

中锋用笔,不偏不倚:为人做事要“正”——守中,中正平和,和顺适中,不过分也无不及。

停滞迂回,缓缓出头:历徘徊踌躇,走曲折弯路,戒急用忍,稳扎稳打,不骄不躁,顺势而为,趁势而上后来居上。

考生在整体把握漫画内容的基础上对其暗含的寓意进行适当的鉴别取舍,从而确定立意。如果考生立意为对漫画中暗含寓意的全盘否定,或撇开漫画寓意大谈人生,就是跑题作文。

04


图片

例7【2022高考全国甲卷:“直接移用”“借鉴化用”“情境独创”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红楼梦》写到“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有一个情节,为元妃(贾元春)省亲修建的大观园竣工后,众人给园中桥上亭子的匾额题名。有人主张从欧阳修《醉翁亭记》“有亭翼然”一句中,取“翼然”二字;贾政认为“此亭压水而成”,题名“还须偏于水”,主张从“泻出于两峰之间”中拈出一个“泻”字,有人即附和题为“泻玉”;贾宝玉则觉得用“沁芳”更为新雅,贾政点头默许。“沁芳”二字,点出了花木映水的佳境,不落俗套;也契合元妃省亲之事,蕴藉含蓄,思虑周全。

以上材料中,众人给匾额题名,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这个现象也能在更广泛的领域给人以启示,引发深入思考。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

【思辩话题及逻辑关系】

作文材料引用《红楼梦》“大观园试才题对额”的一个情节,引出“直接移用、借鉴化用、根据情境独创”这一三元思辩关系,三者是递进层次的,直用、化用、创造是一个梯级上升层次。

【概念内涵及立意思考】

“移用”是浅层次,即移过来直接照用;“借鉴”高于“移用”,不是简单地移,是在“借”的基础上有所鉴别和吸收;“独创”是高层次的,涉及到知识的吸引、迁移和转化,是一种创造性发挥与运用。从“移”“鉴”到“创”,是一个逐步发挥直至升华的过程。

05


例8:【2022年全国新高考Ⅰ卷:本手、妙手、俗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手、妙手、俗手”是围棋的三个术语。本手是指合乎棋理的正规下法;妙手是指出人意料的精妙下法;俗手是指貌似合理,而从全局看通常会受损的下法。对于初学者而言,应该从本手开始,本手的功夫扎实了,棋力才会提高。一些初学者热衷于追求妙手,而忽视更为常用的本手。本手是基础,妙手是创造。一般来说,对本手理解深刻,才可能出现妙手;否则,难免下出俗手,水平也不易提升。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思辩话题及逻辑关系】

围棋术语“本手、妙手、俗手”,三个概念,三元关系。这三元关系比较复杂,“本手”与“妙手”是递进关系,“妙”以“本”为基。“俗手”与“妙手”又是对立关系,打牢基础,步步为营,才有可以下出“妙手”;反之,则是“俗手”。同时,“本手”是根基,分出两个支向,一是“妙手”,一是“俗手”,从这个全局来看,“妙手”与“俗手”又是并列关系,二者一正一反,同时强调了“本手”之基的重要性。

【概念内涵及立意思考】 

作文材料对围棋中的“本手、妙手、俗手”做了详尽的解释,即使不会下围棋,也能明白“本手、妙手、俗手”是什么意思。结合围棋这一语境,我们可以理解:“本手”是围棋之本,在于从“本手”下起,基本功扎实是提高棋力的前提条件;“妙手”是妙招,始于本,妙在新,循本而创新,才称之为妙;“俗手”是“坏棋”,本手没学好,基本功没打牢,就追求“俗手”,忽视基础,急于求胜,急功近利。 

有了以上的语境理解,就可以进一步总结话题概念的内涵:①“本手”强调打牢基础;“妙手”强调创新(造),但不是否定“本手”,因为熟能生巧;“俗手”强调不要急于求成,是进一步证明“本手”之基与“妙手”之变的紧密关系。本手是妙手的基础,妙手是本手的发挥与创造!本手不足而求妙手,必为俗手!基础不牢而求发展,必然后劲不足,欲速则不达。

06


图片

例9:【2022全国新高考Ⅱ卷:选择·创造·未来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之际,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微纪录片,介绍一组在不同行业奋发有为的人物。他们选择了自己热爱的行业,也选择了事业创新发展的方向,展示出开启未来的力量。

有位科学家强调,实现北斗导航系统服务于各行各业,“需要新方法、新思维、新知识”。她致力于科技攻关,还从事科普教育,培育青少年的科学素养。有位摄影家认为,“真正属于我们的东西,是民族的,血脉的,永不过时”。他选择了从民族传统中汲取养分,通过照片增强年轻人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有位建筑家主张,要改变“千城一面”的模式,必须赋予建筑以理想和精神。他一直努力建造“再过几代人仍然感觉美好”的建筑作品。

复兴中学团委将组织以“选择·创造·未来”为主题的征文活动,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思辩话题及逻辑关系】

材料人物有三位,科学家、摄影家和建筑家。

材料由这三位人物,引出三元关系话题:“选择·创造·未来”。

三位人物不存什么关系,是“三人一体”的,三合一,职业“选择”不同,研究方向不同,但是在“创新、创造”这一点上是相同的,都有共同的创新思维,且都能将个人的奋斗与祖国的发展、时代的呼唤联系在一起。

话题“选择·创造·未来”则是三元递进关系,先选择一种人生方向,再在岗位上创造发挥,进而为美好未来而奋斗。逻辑上明显呈现出一种递进关系。

【概念内涵及立意思考】 

①“选择”,是职业选择,每个人兴趣爱好、个性特长、人生理想不一样,必然有不一样的职业选择;高中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也就是这一层面;②“创造”,是职业追求,也是一种职业精神,在行业发展中对自己的专业知识既有传承,也有创新;③“未来”,是每一个青年人,不管职业如何发展、事业如何进步,都得投身入新时代,为祖国的现代化事业添砖加瓦,都要将个人的奋斗与祖国的发展、时代的呼唤联系在一起。

   作文题目紧扣2022年建团100时政,从“选择·创造·未来”这一角度来考察青年人的社会责任和时代使命,与2022年高考全国乙卷“跨越,再跨越”形出一辙,异曲同工。

逻辑关系· 并列  

01

图片

例:【2021年全国甲卷:可为与有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中国共产党走过百年历程。在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的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已经深深融入我们的血脉和灵魂。我们过的节日如“五四”“七一”“八一”“十一”,我们唱的歌曲如《义勇军进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们读的作品如《为人民服务》《沁园春·雪》《荷花淀》《红岩》,我们景仰的革命烈士如李大钊、夏明翰、方志敏、杨靖宇,我们学习的榜样如雷锋、焦裕禄、钱学森、黄大年,等等,都给予我们精神的滋养和激励。我们心中有阳光,我们脚下有力量。我们的未来将融汇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我们处在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

请结合材料,以“可为与有为”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思辩话题及逻辑关系】

1)话题:可为与有为,二元并列关系。可为:是时代背景,是可能性,是外部客观条件有为:是个体行为,是现实性,是内部主观条件

2)暗含话题: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篇作文包括的思辩关系非常丰富。理解“可为与有为”的关系,得有一根红线串起,就是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题目中的“血脉和灵魂”,“滋养和激励”“阳光和力量”,就是对这两种文化的生动表述。谈“可为与有为”,是在两个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下进行的。

(3)话题内在关联:中国共产党走过百年历程,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创造了今天美好的时代,对于青年一代而言,是可为的时代;在这个可为的时代,青年一代要积极向上,有所作为。 

(4)过去、现在和未来。题目材料紧以建党100年为时代背景,主体内容先总述了在百年历程中,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入血脉灵魂,之后分别列举节日、歌曲、作品、烈士、榜样等作为示例。有过去,有现在,还有未来期望。所以这其中还含的一层关系,过去、现在和未来。

5) “可为”与“有为”,更偏重“有为”。 作为关系型话题,“可为”与“有为”它们以相对概念的形式出现。两者关系在文中都要谈到。“可为”是时代大背景,“有为”是个人使命。“可为”只是历史背景和现实时代的引入,话题偏重于如何理解并实践“有为”,也就是接力奋斗。

【概念内涵及立意思考】 

 作文引导考生传承红色文化、赓续精神血脉、肩负时代重任、续写时代新篇的历史使命,在“可为”的时代下争当一名“有为”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有以下概念理解:

(1)“血脉和灵魂”,比喻中国共产党走过百年历程,所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近一个世纪以来的“民族魂”,是我们的精神信仰和精神支柱,已经深深地烙进我们的灵魂。 这百年的文化是开创今日“可为”时局的原因,也是当今青年“有为”的底气。

(2)“滋养和激励”: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精神营养,她滋养中华儿女成长,也丰富我们的中国精神,更激励我们奋斗前行。

(3)“阳光和力量”:心中有阳光,也是比喻手法,形象地指出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如同阳光,给我们带好希望和美好,自然是我们前行的精神动力。

(4)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内涵丰富,可抓其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点,如:党的英明领导庇护了华夏子民;勇敢是中国人的基因;为国捐躯,死而后已;奉献青春、建设祖国;奉献自我,服务他人等等,立意可以是开放的。

(5)“可为与有为”:可为:材料中指出“我们处在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可为”更多的是从时代层面理解,“这个前所未有的好时代”,是每一位中国青年大有可为的好时代。有为:“有为”更多的是从青年人的人生态度层面理解,在“可为”的时代背景下,青年人要不负芳华,有所作为。可以将话题延伸到“个人”和“时代”之间的关系,由此思考“小我”与“大我”之间的关联。

02

图片

【2020年全国Ⅰ卷:齐桓公、管仲、鲍叔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管仲和鲍叔分别辅佐他们。管仲带兵阻击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带钩,小白装死逃脱。后来小白即位为君,史称齐桓公。鲍叔对桓公说,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非管仲不可。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后人称颂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司马迁说:“天下不多(称赞)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思辩话题及逻辑关系】

历史故事中的三个人物,各有特点。作文要求从三个人中选取感触最深的一位谈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三个人物就是三元关系。从人物选取角度来看,三人是并列的。注意作文要求,写感触最深的一位,注意是在三人的对比中选择,也就是选好主体人物。但是不能只写一位人物面不顾其他;如果选取了一位主要人物,那么在论述时还是要兼顾次要人物,作文要有三位人物关系的思辨分析。毕竟,三人的关系,在历史事件中是一体的,互为作用,互相关联。

【概念内涵及立意思考】  

公子小白也就是后来的齐桓公的宽容、大格局、知人善用;

鲍叔管仲超越利益之上的纯真友情、举贤让能的人格魅力;

管仲适时而变、感知遇之恩、卓越的政治才华等。

03

【湖北省2022届高三联考:智瑶、智宣子、智果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资治通鉴》开篇记载了这个故事:晋国的智宣子想以智瑶为继承人,族人智果说:“他不如智宵。智瑶有五项长处,只有一项短处。高大俊美,精于骑射,才艺双全,能写善辩,坚毅果敢;他唯一的不足是不够宽仁。如果他以五项长处来制服别人而不能按照仁义的标准行事,谁能和他和睦相处?要是真的立智瑶为继承人,那么智氏宗族一定灭亡”。智宣子却认为智瑶的性格能担负起在险恶的斗争中将家族发扬光大的使命,过分宽仁的族长可能让家族一败涂地。智果因此脱离智族家族。后来智瑶果然凭借个人的才智和力量使智家成为晋国最强大的家族。但其咄咄逼人的行事风格迫使韩赵魏三家结盟,共同对付智家。最终在三家的联合进攻下智瑶失败,智家被灭族。只有智果一支得以保全。

你在网络上参加了一个名为“读史明智”的社群,大家围绕上述材料组织了一次交流分享。上面故事哪一点让你感触最深?请将你的感受和思考写成一篇发言稿。

【思辩话题及逻辑关系】

这道作文题目仿照2022年全国新高考Ⅰ卷命制,但这道作文题目有玄机,材料暗含思辨话题。智瑶的长处和短处,这是表层思辨话题;智瑶长处很多,短处只有一个,恰恰是“不够宽仁”这一短处使其致命。所以这其中就有一个话题:长处与短处。

如果作文选取这一话题来立意,显然是不对的。材料中有三个主要人物,智瑶、智宣子、智果,故事的中心人物应为智瑶;智宣子和智果对智瑶持不同看法,也就有两种不同结果,前者族灭,后者得以保全。对智瑶的认识可借助智果的评价,抓住关键句“他唯一的不足是不够宽仁”“不能接照仁义的标准行事”,扣出关键词语“宽仁”“仁义”。深层思辨话题是在“读史明智,读史修身”中立德树人,引导考生汲取优秀传统文化中“仁”的思想,在“才智”与“仁义”,也就是在“才与德”的思辨中帮助考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历史故事中三个人物就是三元关系,考生可以任选取一个。无论取谁来立意,都不能单论一人,要兼顾其他二人。如选择智瑶,肯定其智的一面,指出其不够仁义的一面;那么在行文中可以带一笔智果的远见,也可带一笔智宣子的用的不当,导致灭族悲剧。

【概念内涵及立意思考】  

材料中的三个人物,可以取不同立意。

智瑶角度,常怀一颗宽仁的心,崇尚和平,不滥用武力。

智宣子角度:智宣子择人失败的原因是弄错了“才德”之间的关系,“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是中国历史告诉我们选人标准。

智果角度:智果阅人精准,眼光独到,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最终保全族人,可见做一个有远见的人多么重要。

话题虽然是多个角度,但是从智瑶的角度切入,谈“宽仁”,是这篇作文的最佳立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