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言:“无规矩,不成方圆。” 世间万物,皆有规矩,它是一种准则,更是一种分寸。 人生在世,与人交往,修身养性,处处都离不开规矩。 懂得规矩,守住规矩,方能进退自如。 ![]() 01 ![]() 规矩,是一种分寸 中国有句俗话:鱼放三日发臭,客住三天讨嫌。 为人处世,分寸感尤为重要,凡事不能过头,要懂得遵守人与人之间必要的距离。 正如古人云:“过犹不及、物极必反”。 生活中,有的人没深没浅,读不懂不卑不亢,也悟不透恰如其分。 总把口无遮拦当成性格直率,说话从不分场合、毫无轻重,惹人难堪。 殊不知,不顾及他人感受的言谈,终会给自己埋下祸根。 这样的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会遭人厌烦,令人唾弃。 古语有云:“处事不分轻重,非丈夫也。” 做人分清轻重缓急,做事懂得有进有退,是为人处世的最高修养。 世上所有的事,都有一个“度”,要能把握恰到好处的分寸感。 讲分寸,知进退,有权衡,才能让人舒服,让己舒心。 做事,恰到好处,做人,恰如其分,审时度势,把握分寸,为彼此留有舒适的空间。 ![]() 02 ![]() 规矩,是一种底线 《韩非子》有云:“悬衡而知平,设规而知圆。” 人生在世,规矩,是每个人心中不可或缺的一把尺,里面藏着一个人的底线与原则。 一个人若是失去道德底线,便会生出阴险狡诈之心,容易做出伤天害理之事。 日复一日,昧着自己的良心贱卖底线,让自己的人生步入黑暗的死胡同。 孟子曰:“人有所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也。” 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陶渊明才华横溢,却徘徊于仕与耕之间,后来干脆归隐田园。 这一切,源于他不愿打破自己的底线。 陶渊明清正廉明,从不攀附权贵,也绝不阿谀奉承。 而是选择一生坚守原则,把才华赋于诗中,流芳百世。 人活于世,心存底线,方可一生坦荡,一世清白。 ![]() 03 ![]() 规矩,是一种自我约束 严遵曾言:“心如规矩,志如尺衡,平静如水,正直如绳。” 一个人有原则,有规矩,懂得自我约束,才能内心方正平静。 若不讲规矩,毫无原则,那就什么都做得出来,也失去了立世之本。 南宋末年,世道纷乱,大学者许衡外出,碰上天气炎热,口渴难耐。 路边正好有棵梨树,行人纷纷摘梨解渴,唯独许衡不为所动。 有人问:“你为何不摘梨解渴?” 许衡说:“不是自己的梨,岂能乱摘?” 那人笑道:“世道这样乱,管它是谁的梨!” 许衡正色道:“梨虽无主,我心有主!” 守规矩的人,不论人前人后,心里都有一杆秤,来衡量和约束自己的言行。 一个人,不管身居何种境地,只有学会克制自己,守住规矩,才能最终成就自己。 规矩并非不通人情,而是做得到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并在得意时不忘乎所以,失意时不萎靡不振。 正所谓:“能克己,方能成己。” 守住规矩,才能最终成就自己。 ![]() 吴军老师在《见识》一书中说:“比缺钱更可怕的,是缺乏规矩”。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生而为人,不可漠视规矩。 每个人的心中之尺,都应该用来度量自己。 一个人只有学会克制自己,守住规矩,才能最终成就自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