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今年奥斯卡最佳国际电影,战争绝境里的无解人生

 历史子衿 2023-03-17 发布于天津

战争电影被用于意识形态领域的宣传,或者提供视觉奇观的娱乐,在世界各国都是常态。

尽管这是明显偏离艺术创作本真的行为,但是政治层面的授意,和市场商业的需求,哪个电影人哪个电影公司能有回避的能力和资本?

历史上发生的同样一场战争,各国不同环境和语境下的作品,叙述的切入点和聚焦点都不相同。

被侵略或弱势一方的电影,会强调正义爱国和勇气。

主动挑起战争的强势者一方电影,则爱反思杀戮强调人性。

其实哪一个层面的表达,都真实的存在于人类的战争行为之中。

但战争对人类个体生命肉身和精神的无限制伤害摧残和毁灭,对人类社会秩序和文明的无底线撕裂践踏与诛杀,却是它无可争议也无法救赎的最本质真实。

最新一版的《西线无战事》,由奈飞出品德国导演掌镜,刚刚拿下了本年度奥斯卡最佳国际电影奖杯。

战争史实部分可能不是足够严谨,但战争性质定义自然不可动摇。

德军作为困兽犹斗的不义之师,除了表现出年轻士兵的生命被法西斯政权无情葬送,还能表达的意思也实在再难找出。

德国向法国请求停火的谈判桌上,被对方蔑视羞辱后痛心疾首的表示:72小时后生效的停火期内,又该有多少的士兵牺牲掉啊?

是扛不住战争的消耗,还是真的悲天悯人啊?自己发动战争时,就没有想到这最后一幕吗?

用战争制止战争,是人类社会残酷的生存与矫正规则。

这规则亘古至今有效,代价由是鲜血和生命写就。

人类扭打厮杀着冲入漫漫寒夜……

日出后胜利者和幸存者重新站队,重新分配,重新生活。

电影开始,最先进入观众视野的一名德军士兵,和战友一起从战壕跃出向敌阵冲锋。

他和战友牺牲倒下后,军装被剥下送至后勤部门,洗涤之后再送至缝纫车间修补,然后再送回后方征兵组织,给新入伍的年轻战士,包括那个叫保罗的男主角穿上再度奔赴战场。

如此的往复循环,既是国家机器非常时期的战力运转,也是一则人类社会历史轮回的影像寓言。

冷静的叙述,无声的残酷,宿命的延续,让人触目惊心不寒而栗。

保罗从被蛊惑走上战场,从恐惧挣扎到习惯麻木,从年轻男孩到战争机器,直到最后心如死灰不再畏惧的拥抱死亡,为自己的生命也为这个故事画上了句号。

当然,再多保罗的牺牲不会也无法给人类的战争画上句号。

比如今日的某一片土地上,那场结束还遥遥无期的军事冲突,《西线无战事》里的那件军装不知又要辗转轮回到多少个士兵的肉身之上?

电影的战争场面很真实,无论子弹击穿头颅,炮击炸飞肢体,坦克车碾压还是火焰喷射器熔灭……

逼真,残酷,却不炫技,不渲染,只为让你感受人间地狱的至暗极寒一刻。

那些死去的年轻生命,化身为电影里那一片片被收集统计的姓名牌,到最后都成了一场悲剧里没有温度和亮光的冰冷数字。

当然,战争的性质决定了《西线无战事》影片的暗黑与痛感。

我们的领袖曾有诗云: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说的是另一种情形,另一种境界,是超越生死的英勇和豪迈。

只是,和平永远值得人们来珍惜与维护,战争永远都不应当被赞美,

而是要去诅咒。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