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易学心法传承:算命不能包准怎么办?

 易小生文化传播 2023-03-17 发布于江苏

中/国/传/统/文/化

易学传承

YI  XUE  CHUAN  CHENG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文化传承,就是指这两种财富在上下两代人之间的传递和承接过程 。

易学文化,是文化长河中最璀璨的一颗星。但是它的传承,却几近断层。

原因无他,因为绝大多数人只得到了技法,却没学到心法。


正文



算命究竟能有多准?


无论是算卦批命还是相面相骨,谁都不能否认“准”之一字,是客观实际存在的。

所以从求测顾客的角度而言,每一位来宾都非常希望自己花钱所请的先生,是一位能够每年每件事都算的很准的大师。

当然,如果遇到一位算的不大准的先生,来宾恐怕就有点感到花了冤枉钱。

至于论命先生本身,更是往往将“准”之一字,视为金字招牌。因为这直接影响到他自己的生意好坏、收入多少,甚至于影响自己的面子、荣誉感等等。

故而,准与不准,这是一个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东西,并非是非常硬性的模式。

在这里,我要告知各位一个不争的事实:对于每一位从业人士来说,我们自己内心都是非常清楚,这世上根本就不存在“包准”的情况。

当然,这种情况,不仅是在算命先生自己身上出现,也会在来宾身上出现。

哪怕你真的听到某些来宾,在介绍这位先生的时候,口头上说起“某某人算的很准”。

然而,在他的内心之中,也并不是真的认为某某人是一种“准到无所不知”的人。他口中所谓的很准,往往也是对某一件事、某一类事很准而已。

在这种情况下,“准”这个字就变得有意思起来了。

它是一种建立在双方都知道“并不包准”,但大家都不去刻意触碰这个“不包准”,而尽可能的去追寻它的“准确层面和准确内容”。

只不过,很多从业先生,自己也看不透这个现象。于是乎,就出现了很多的奇怪现象。

比如很多算命者,给自己包装成“万事先知、不对免费”、“天下之事,找我解决”等等硬性宣传语。

其实,无非是一种小丑作态罢了。

同样,很多来求测的来宾,也是一样。明知世上没有什么神仙,也要刻意考教一番。

最常见的就是:你看我兄弟几人,你看我父母是否健在等等。(这种预测,考教的并非算命先生的真实水平,反而可能只是当下的某一灵感取象)

在这种畸形的行业心态之下,就变成了现在的这个行业风气。

如果有某一位先生,真的打出“万事包准、不对免费”的招牌。这个时候,滑稽的场面就来了。

对于这位从业者来说,只要有一小部分人,能够表现出一些“有点信”的神态,哪怕内心还是半信半疑,算命先生自己也会有一种“正合我心意”的忘我。

对于求测的来宾而言,他的心态也发生了转变。既然你敢说自己是神仙下凡、万事包准,那我免不了要考考你。当我能够把你考的言辞闪烁、手足无措的时候,即便你不准,我就当是买票看戏了,票钱也值得。颇有一种,我能考倒半仙的乐趣。

当然,冷静下来之后,内心深处也是感觉自己怎么会这个样子。好在,当时考倒了对方,多少也有点收获。

如果不能认识到这些问题,你恐怕永远无法真正走进这个职业。最起码,你会在从业过程中遇到无数的苦恼。

这些,都是大家经常遇到的不争事实。当然,也是从业者与求测者双方都很害怕的一个事实。

从业者,无一不是尽可能避免求测者说自己不准。

求测者,无一不是尽可能避免自己花的钱不值得。

这些令人头疼又不得不面对的问题,究竟要不要注意?怎么注意?

究竟要不要解决?怎么解决?

这都是一些心法上的东西,书籍之中,几乎是不会谈到。如果并非自己的内传学生,也并不会有哪位老师会真正讲出去。

所以很多自己摸索而从业的同道,就陷入了一种焦虑:不打包准的旗号,好像影响收入;打出包准的旗号,又真的做不到。

只好在心里挣扎一番,安慰一番,安慰的话语也不过是:一次不准,总不能十次都不准吧,既然如此,包准的招牌依然是我的最佳选择。

实际上,这种从业方式,是非常令人焦虑的。

而这种焦虑,如果没有人指导,是根本无从化解的。

无从化解,但又每天面对,你也就只好不停地去翻阅书籍、寻找秘法,寄希望于有某一种东西,能够一次性解决自己的全部问题。

然而,时间越久,期待越小......

不知当下的你,是否正在经历这个阶段?

又或者,你即将进入这个阶段?

中/国/传/统/文/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