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海阳不少村庄记载为明“泰昌”年间建立,泰昌其实是个很短的年号

 胶东故事会 2023-03-17 发布于山东

在胶东半岛,有很多村庄都相传是在明清两代建立。只不过,具体的年号(时间段)不尽相同。

胶东地名资料或村志中最为常见的年号,当属“洪武”“永乐”。其次,则为“万历”“康熙”。

洪武和永乐之所以常见,是与当时的大移民背景有关。而万历和康熙的出现频率高,则是因为年号持续时间长(万历年号共使用四十八年,康熙年号共使用六十一年。乾隆的年号虽然也长达六十年,但那时胶东半岛建村的高峰期已过)。

值得一提的是,有些使用时间很短的年号,在胶东村庄形成过程中也留下过痕迹,比如说“泰昌”。

泰昌,是明光宗朱常洛的年号。由于朱常洛在位时间极短,泰昌年号也不长。

根据《明史》记载,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神宗皇帝驾崩;八月,光宗皇帝即位,下诏以明年为泰昌元年。不过,还没有等到泰昌年号正式使用,光宗皇帝就在当年九月驾崩(在位一月)。

面对这种罕见的情况,朝中大臣经过一番讨论,建议“改万历四十八年八月后为泰昌元年,明年为天启元年”(这样也算是避免了光宗皇帝无年号的尴尬)。新继位的熹宗皇帝下诏批准,于是,泰昌年号才得以正式使用。

通过上述记载不难看出,泰昌这个年号只在1620年的八月至年底使用,延续时间不足半年。

从理论上说,恰好选在这短短几个月时间里建村,是一件概率较低的事情。但在胶东地名资料和村志当中,却能找到不少相应的记载。以海阳市为例,根据《海阳市镇村简志》的说法,当地至少有五个村庄相传是“明泰昌年间”建村。

这五个村庄分别是朱吴镇的北河东村、南河东村、冷家村,徐家店镇的燕翅山村,行村镇的瑞宇村。

关于它们各自的建村经过,《海阳市镇村简志》记载道:

北河东村,明泰昌元年,王国尧、王国荣、王国秋等先后从二王家村迁居于此,初命村名为东洙淘,后改名为大河东村。建国后,更名为北河东。

南河东村,明泰昌元年,在高家河东岸同时建两个村,本村居南,故命名南河东村。

冷家村,明泰昌元年,冷、王两姓来此建村定居。因冷姓人口多,故命名冷家村 。

燕翅山村 明泰昌元年,宋姓建村。因村南有三山相连,其形如燕,故命村名燕子山,演变为燕翅山村。后有刘、于、孙、杨等姓自外地来此定居。

瑞宇村,明泰昌元年,另一说为清康熙年间,于姓自文山后村迁此建村定居,取瑞兆新宇之意,命村名瑞宇。后潘姓自莱阳三里庄迁入。

地名资料中的内容,主要是来自族谱、碑文或者老人口述。相对而言,“泰昌”是个生僻的年号,普通的乡村老人知道这个年号的,应该并不多。以此推测,《海阳市镇村简志》对上述五个村庄的建村时间记载,应该是有相应的文字参考,否则就不会精确到一个只使用了几个月的年号。但这些参考具体是什么?笔者暂时不得而知。

假如上述记载无误的话(建村时间往往有不同说法),那么在明泰昌元年这几个月的时间里,海阳(当时尚属莱阳县)范围内竟然一下子建立这么多村庄,背后又有什么特殊原因呢?这个问题,也很耐人寻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