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元和十五年,即公元820年3月,唐穆宗看到夏州观察判官柳公权的书法墨宝,爱不释手。古时官场衡量一个人是否有才华和才干,往往是看他字写得漂不漂亮,文章做得好不好。辛酉,即三月十九日 ,穆宗任命柳公权为右拾遗翰林侍书学士,这是看上他的才华了。穆宗问柳公权:“你的字为什么能写得这么好?”他说:“写字运笔全在于用心,心正则笔正。”穆宗听后默然不语,神色有变。他知道柳公权铮铮铁骨,这是以用笔作譬喻来规劝自己呢。遇到这样的诤臣,没办法,为了江山社稷的稳固,不听也得听呀。到了唐文宗开成二年,公元837年,四月的甲辰日,即农历十一,皇上跟这时的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兼侍书柳公权在便殿乘凉唠嗑。文宗举起衣袖给他看,说:“你看我这件夏狍袍,都已经洗过三次啦,我还穿着呢。”随从们马上齐声赞美皇上的俭朴美德,生怕自己声音小了皇上听不见。文宗接到一顶又一顶高帽子,戴得十分受用。只有柳公权始终一言不发。文宗觉出不对劲,问,”老柳,你咋不吱声?难道作为天子我这样的德行竟然不值得赞美么?”柳公权慢慢开了口,说:“陛下,论尊贵嘛,您贵为天子;论财富嘛,您拥有四海。那么您应当任用有才有德的人,罢黜无才无德的人,接受正直的劝谏,赏罚分明,这样才能使社会和乐光明,国家繁荣昌盛。穿件洗过三水的衣服,不过是细微末节,实在没有啥可炫耀的。如果一味让人夸耀,恰恰说明修行还不够,对国家社稷的重视还不够。”即使面对的是至高无上的一国之君,柳公权这个不开面儿的人也绝不说假话和套话,而是襟怀坦白,以江山事业为重。他能坐到高位,实在是靠才华实力,而不是八面玲珑和老于世故。能任用诤臣的时代,也一定是一个好的时代。皇上当然知道自己会因此得民心,从而坐稳江山。文宗说:”我知道你这是在说,中书舍人不应该再当谏议大夫,因为你有正直敢言的大臣风度,所以就需要委屈你来做这个官了。“第二天,也就是十二日,文宗就任命柳公权为谏议大夫,而其他官职照常不变。那么,柳公权的书法到底有多高的成就呢?他是“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之一,其《玄秘塔碑》被视为唐楷高峰,和颜真卿的《多宝塔磈》都是是后来学书者必临范本。柳书分两期,六十岁前为集古期,“初学王书,遍阅初唐欧虞褚陆诸家笔法”,六十岁后则自成一家,世上从此有了柳体。柳书与颜书并称“颜筋柳骨”。《旧唐书》有记载:“当时公卿大臣家碑板,不得公权手笔者,人以为不孝。外夷入贡,皆别署货贝,曰此购柳书。”是说有地位的人去世,如果不是由柳公权写墓志,他的子女就会被指责为不孝。柳公权长寿,活了八十八岁。然而,他的书法作品存世极少,墨迹只有《〈送梨帖〉跋》二十余字,此外都是碑拓。《送梨帖》是王献之写的:“今送梨三百,晚雪,殊不能佳。”柳公权见后,焚香沐手,尊敬题跋,被世人誉为神品。  一是柳公权一生刚正不阿,不怕得罪人,在世时不可能广受欢迎。“状元”“诤臣”只是后人赞誉。就像苏轼,在世时极不得意,却在一千多年后成为“红人”,在二十一世纪,人人想做苏东坡。所以他的作品被精心保存下来的就不多。二是习柳书的人也不多, 米芾在《海岳名言》中说:“柳公权师欧,不及远甚,而为丑怪恶札之祖。自柳世始有俗书。”书法本就是各花入各眼,米癫子非说柳体字俗,也真是令人不难以接受。三是后人不重刊刻,你看王羲之《兰亭集序》就不是靠碑刻流传得。柳公权的字如玄秘塔碑等,多为碑刻。不及字帖流传广。柳公权是鄂岳观察使柳公绰的弟弟。柳公绰曾为河乐节度使。他对回鹘特别亲和,还上奏任命他们的酋长为都督和抚使,捍卫北方边疆,使杂虏不敢侵犯边塞。看来柳氏兄弟都是难得的好官,值得被历史铭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