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国鼎盛一时的复姓后来怎么销声匿迹了

 墨子连山 2023-03-17 发布于北京

《三国演义》里面一共出现了1100多个人物,其中复姓的有多少呢?

也就那么几十个吧,占比百分之几。

中国现存姓5000多,复姓不到100,占比也是百分之几。

二者大体还是在一个数量级。

不过从古至今,复姓确实处于逐渐减少的趋势。

这其中有四次急剧下降。

第一次是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施行郡县制,逐渐去贵族化。

随之而来的就是大规模的“姓氏合并”。

在此之前,姓是姓,氏是氏。

姓用以区别血缘,所谓“同姓不婚”。

氏用以区别尊卑,只有贵族才有氏。

例如秦始皇嬴政,嬴是他的姓。

但他是赵氏,嬴姓中的贵族。

所以在灭六国之前,按理说别人称呼他应该叫赵政,跟赵国其实是同氏。

毕竟氏是身份的象征,所以有氏就要称氏,实在没有才称姓。

但是灭掉六国之后,秦始皇开始搞集权,想要削弱贵族,使皇权一家独大。

而作为贵族标志的氏自然是要被消灭的对象,于是有了“姓氏合并”。

秦始皇也以身作则,保留嬴姓,去掉赵氏,所以后人称之为嬴政。

这对复姓有什么影响呢?

影响可大了,因为复姓大多是氏。

而姓氏合并,很多人选择保留姓,去掉氏,于是复姓人数断崖式下跌。

后来经过西汉到东汉,保留下来的复姓其实也就不多了。

大体就是夏侯、司马、诸葛、公孙、太史、皇甫等。

夏侯本来是爵位,被子孙当作氏,再后来改作姓,三国的夏侯一支源自西汉开国功臣夏侯婴。

后来随着三国归晋,夏侯这一支也就逐渐没落了。

司马本来是官职,也被当做氏,后改作姓。

原本这是一个大姓,可惜后来八王之乱,司马家自相残杀,死伤惨重。

再加上东晋灭亡后,刘宋对司马家的清算,导致大批司马改姓,于是这个姓也没落了。

诸葛本来姓葛,后来不知道为什么,有人习惯于称他们“那群姓葛的”,于是演化出了诸葛这个姓。

巅峰时期就是诸葛亮、诸葛瑾、诸葛恪那两辈,可惜这几家都被灭了,诸葛也就没落了。

公孙的本意就是公爵的孙子,太史是官职,皇甫是祖先的名字,之前都是氏,后来成了姓。

第二次复姓大幅减少是在南北朝时期。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大力推进鲜卑汉化。

汉化得多彻底呢?

最后连鲜卑的复姓也被汉化了。

例如拓跋宏自己就改姓元,叫元宏了。

这次汉化直接导致100多个复姓消失。

第三次就是朱元璋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既然要恢复中华,那些胡姓自然就不用保留了。

结果又来了一轮复姓淘汰。

第四次是民国到新中国建国。

清帝退位之后,大批满族人改为汉姓以隐藏身份,否则容易小命不保。

所以爱新觉罗、叶赫那拉这种姓就都不存在了。

再到新中国建立,很多复姓被认为“不够革命”,当然还有些被认为“麻烦”,于是也纷纷改成了单姓。

例如我有个朋友姓慕,就是那时候从慕容改过来的。

类似的还有长孙改成孙,东方改成方,西门改成门……

当然了,除了这四次断崖式下跌,复姓本身也在自然减少。

最主要的问题还是不方便,不论是写,还是叫,都比人家多出一个字。

可别小看这一个字,很多人连点赞都懒得动一下手指,你让他多写一个字,人家可能就不跟你玩了。

“懒”也就导致了中国的主要姓氏自古都是单字,例如最古老的那几个女字旁的姓,姬、妫、嬴之类的。

▼点击下方卡片 每晚6点准时推送

这种规律又反作用于人们对姓的选择上,以至于很多人看见复姓便不自觉地以为不是中国人。

例如东野、新垣这种复姓,很多人见了就以为是日本姓。

其实这几个姓都是比较古老的中国复姓,有这些姓的时候,可能还没有日本呢。

客观上这种对单字姓的偏好也导致了复姓的减少。

我们知道很多复姓改单姓的例子,但你听说过单姓改复姓的吗(除了诸葛)?

截至目前,复姓中除了欧阳达到了100万人口,其他姓基本就是几千几万的级别。

加上少子化,最后这几十个复姓还能剩多少还真不好说了。

反正收藏你也不看,点个“在看”意思下得了……


结合三十年实践经验,对《道德经》进行逐字逐句地深入解读,全书20万字,已更新完毕。
▼点击下方卡片订阅 每晚6点准时推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