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代十国的历史,绝对不能少了杨行密

 子玉史院 2023-03-17 发布于陕西
 / 子

乱世中的诸侯,每一个人都是历史的主演,少了任何一个角色,历史的轨迹都会被瞬间改写,当然,剧情也就没有那么饱满耐人寻味了。

比如,五代十国中的江东王杨行密。

怎们说呢,当朱温在河南地区强势崛起并基本整合了北方的各路军阀之后,如果当时的南方都是一个个盘子很小的诸侯,那么朱温的朱梁王朝很可能会成为继唐朝之后的第二个大一统王朝。

即使朱温不能自己亲手完成这个目标,但如果他能够将势力延伸至江淮并将占领的领地进一步巩固消化,那么后继者也大概率会完成朱温的夙愿。

再退一步讲,就算中原大地上不断上演王朝频繁更迭的大戏,那么,也总会有一个王朝给当时的乱局按下暂停键,天下混一。

就像三国时期,如果南方没有孙吴这个实力派,曹操很可能会成为一统天下的雄主,但他的脚步就是被孙权和周瑜等东吴精英止步于赤壁之战的那场大火中。

五代的南方,吴国和南唐就是这样的存在。

周世宗柴荣实施他一统天下的战略时不惜耗费三年时间将南唐的精锐给消化掉,使南唐没有胆量也没有实力再对后周王朝形成威胁。

当李璟将南唐的十四个州共计六十个县割给后周之后,柴荣才放心地去打契丹解决幽云问题了,因为他自信,南唐已经不是周军的对手。

可见,南唐是唯一可以叫板中原王朝的诸侯

可以做个假设,在耶律德光于中原失去人心撤退之后,如果李璟能够听从韩熙载的建议果断出手紧抓契丹军撤退之后的空窗期,那么南唐有很大概率能将势力延伸至中原大地,彻底改写历史。

结果,李璟这一犹豫,在他隔岸观火的间隙河东的刘知远就下山摘了桃子。

说这么多只想证明一个事实:五代十国的乱世看似诸侯遍地,实际上有能力书写历史的只有两家,南唐和中原王朝

而南唐正是脱胎于杨行密建立的吴国。

唐乾宁四年(897)正月,朱温在暂时将河东的李克用打服之后正式向江东的杨行密亮剑。

朱温和杨行密内心其实都明白,这是一场足以改写历史改变天下格局的战争,朱温的目标是将势力伸进江东,向一统江山的目标大步前进,但对于杨行密来说,这是他的生存之战,只有先活下来,才能有以后的各种可能。

所以,双方都会拼尽全力。

对,和当年的赤壁之战一样,曹操的目标是一统天下,而孙权却仅仅为了生存

朱温以庞师古为将率领七万人南下清口(今江苏清江),大将葛从周率军攻寿州,朱温本人坐镇宿州亲自督战。

是的,和当年的曹操一样,朱温此次也是水陆并进,号称雄兵八十三万。

理论上来说,实力强悍的朱温取胜的可能性将会很大,但有时事情坏就坏在这种盲目的自信上面。

和当年的孙吴一样,杨行密虽然整体实力不如朱温,但他是怀着必胜的信心果断接招。

而事实又是,坚定的决战意志本来也是“实力”的一部分,杨行密已经在精神层面弥补了自身实力欠缺的短板。

结果是,庞师古极其自信地将大营扎在了水势低洼又是淮河要冲的清口,根本就没考虑这是兵家大忌,很容易被对方借淮河之水来做文章。

这也就罢了,庞师古不仅没有将精力用在排兵布阵上反而一门心思下起了棋,那叫一个专注。

历史已经无数次证明,越是轻敌的人越容易遭到傲慢的反噬,庞师古也用自己的生命给这句话做了注脚。

庞师古的大营先是被强势渡过淮河的朱瑾给抄了,接着就是淮南军引淮河之水水淹汴梁军的剧情。趁着汴梁军秩序大乱的时机,杨行密果断出手,一举斩杀对方主将庞师古。

淮河之水、主将阵亡、团队死伤惨重,留给汴军的路只有一条:

另一路的葛从周也被杨行密的小舅子朱延寿是一通暴打,根本就没走到攻打寿州城这一步。

加上气候的作用,汴梁军被冻死了数万人,朱温的南征行动彻底失败。

事实证明,无知和弱小从来就不是生存障碍,傲慢才是。正是庞师古的轻敌让淮南军在对手强大的躯体上强势撕开了一个口子,彻底改写了自身命运。

同时,折戟沉沙的朱温也消沉到了极点,他明白,自己已经走到了事业的边界,有生之年他再也不可能将江东收入囊中了。因为,江东有杨行密。

不久的将来,他在遭遇柏乡之战(911年)的失败之后面对河东的李存勖时还得一声长叹。这是后话。

是的,此时的朱温和当年的曹操一样落寞,事业型的人最怕的就是现实突然在他们前进的道路上裂变出一道幽深的峡谷,直接让他们止步

▲曹操的雄心止步于赤壁之战

图源/剧照

但曹操和朱温又是无比幸运的,因为他们毕竟还有北方的基本盘,依然是那种傲视群雄的存在。

而杨行密也和当年的孙权一样,可算松了一口气。

实事求是地说,如果朱温这次打败了杨行密,肯定会改写历史。因为,这不仅意味着朱温将手伸到了江东,同时还可以利用实力、地缘优势进一步剪灭南方群雄,一统天下的愿景只会从模糊到逐渐清晰的状态。

可惜,历史不能假设。

说说杨行密的创业史吧——

和五代的大部分军阀一样,杨行密也是从泥土中挣扎着走出来的,为了生存也曾经干过小偷小摸的勾当,最后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走上了军人这条路。

成为一名军人,杨行密天生具有优势,他不仅身材魁梧,是个大力士,而且还有健步如飞日行三百里的“特异功能”。

这种人,如果不能在军人这条赛道上成龙成凤的话那显然也是一件极不符合逻辑的事。准确地说,杨行密拔尖只是时间问题

对,就是说,这条路他走对了。

虽然在走入军营之后他也曾长时间郁郁不得志穿越了一条黝黑狭长的隧道,但在唐中和三年(883)三月,杨行密还是迎来了自己事业的春天。

庐州刺史郎幼因为惧怕已经扯旗单干自称八营都知兵马使的杨行密主动要求上司淮南节度使高骈给自己挪窝,将庐州让给杨行密。

为了将个人素质极佳的杨行密拉入自己的阵营,高骈就主动上奏朝廷将“庐州刺史”这顶帽子给了杨行密。

这是杨行密事业的第一个拐点。这一年,他三十二岁,和许多同时期的军阀不一样,杨行密庐州的基地就跟白捡的一样。

没办法,运气这个事吧,谁也说不清。

但此后的杨行密却简直是在刀尖上行走,走的是步步惊心,一不小心就有可能掉入万丈深渊被摔得粉身碎骨的危险。

唐光启三年(887)十月,杨行密虽然击败了杀掉高骈并占据扬州的毕师铎将扬州这一战略要地掌控在了自己手里,但紧接着,他就得面对对淮南同样眼红的秦宗权。

这绝对是一个无比强悍的对手,看看秦宗权派来争夺淮南的人就知道了:孙儒、刘建峰、马殷,这些都是当时军事领域的精英,而且是兵强马壮。

也就是说,如果杨行密不想缴械的话他就必须得再次穿越一条更加黑暗狭长的隧道

但杨行密的字典里从来就没有“怂”这个字,他果断放弃扬州以退为进先对扬州的外围进行整合,以期对孙儒形成压倒之势。

但他还是低估了孙儒“土团白条军”的彪悍,失败是接踵而来——

888年,趁着杨行密攻打宣州(今安徽宣城)的机会,孙儒直接就端了杨行密的老巢庐州(今安徽合肥);
889年,杨行密刚拿下常州仅一个月就被孙儒强势赶了出来;

891年,孙儒集中所有力量直捣杨行密的大本营宣州,杨行密差点阵亡;

没办法,杨行密只能“连吴抗曹”,与浙江的钱镠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才暂时稳住了阵脚。

唐景福元年(892)五月,双方正式在宣州城外展开决战。孙儒大军号称五十万,蝗虫一般,杨行密如果正面死磕,很可能又会重蹈惨败的覆辙。

那就在自己能够左右的事情上用力,杨行密分别打出了三张牌——

运输粮食到扬州,分发给城里的百姓以瓦解孙儒阵营中扬州籍将士的心;
劫了孙儒大军的粮草,让饥饿进一步瓦解孙儒阵营的斗志;

将军队拉出城外并关掉城门以示破釜沉舟的决心;

一套组合拳打出去之后,杨行密其实已经有了必胜的把握,因为,孙儒大军不仅失去了民心,同时还一盘散沙根本没有什么战斗力。

此时,又一个变数出现了,孙儒闹肚子了,特别厉害的那种。

老天都在帮助自己,那还废什么话,杨行密直接就冲入了对方的人海中,伴随他表演的还有暴雨和闪电,杨行密越挫越勇。

怎么说呢,目标坚定的人从不找借口,他只会在绝境中创造机会,尽最大努力扭转牌局。杨行密就是这样的人。

雨过天晴,胜负也见分晓,杨行密大胜,孙儒直接在阵中被斩杀。

没错,这一仗是杨行密前进道路上最大的坎,当他跌跌撞撞越过之后,马上就是雨过天晴的感觉,爽极了。

是的,杨行密活了下来,还有了进一步将蛋糕做大的机会。唐昭宗李晔也加封杨行密为同平章事兼淮南节度使。杨行密事实上已经站在了顶级军阀的队列中。

从这就可以看出,杨行密创业的过程就是放在整个大历史中,难度指数也是极高的

在占领了扬州这座淮南的中枢城市之后,杨行密继续出牌,逐鹿淮南,他先是出兵拿下了南控长江,北襟淮河战略地位仅次于扬州的军事重镇庐州,接着,又将歙州(今安徽歙县)、舒州(今安徽舒城)、濠州(今安徽凤阳)等地方收入了自己囊中。

唐天复二年(902)三月,唐昭宗李晔封杨行密为吴王,正式确认了杨行密在江东的统治。

905年,杨行密又派大将刘存攻下了战略重镇鄂州(今湖北武汉),不仅巩固了吴国西线的防御,同时,鄂州北近中原,南襟湘赣,杨行密获得了极大的战略主动权。

但杨行密的事业也止步于此了,因为,南方还有一位实力和能力并不次于他的对手,吴越王钱镠。898年九月,吴越军从杨行密手中夺下苏州就已经证明了钱镠这位对手的强悍。

同时,杨行密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在拿下鄂州的当年十一月(905),杨行密病逝,享年五十四岁。

假使上天能再多给杨行密一些时间,吴国其实还是有机会逐步剪灭南方诸侯具备叫板中原王朝的实力的。就像后来的朱元璋一样,先整合长江流域,然后再图谋北方。

▲朱元璋给历史提供了一套北伐的模板

图源/剧照

但是吧,这种可能性其实也很小,因为,中原王朝不会坐视南方的统一,同时,南方的钱镠、马殷等人也是当代枭雄,不好搞定。

杨行密已经到达了自己事业的天花板,除非有意外的变数发生。

而在他身后,他一手打下的江山还被自己的心腹徐温给彻底控制,徐温的养子徐知诰(李昪)后来更是以吴国为基本盘,建立了南唐国,将杨行密开创的吴国彻底送入了历史。

吴国是五代十国所有诸侯中在唐朝灭亡之前就丢失了对自己基本盘控制权的诸侯,一点存在感也没有。

但杨行密波澜壮阔的人生以及彪悍的创业史本就是一个传奇,也够了。

最后再说说杨行密的个人素质——

杨行密之所以能成为五代十国的顶级诸侯,肯定是得益于其强悍的个人素质的支撑。

首先,杨行密是有一定野心的。他曾准备趁着高骈无心工作的机会图谋扬州就是最好的说明,只是被毕师铎抢先下手了。

其次,杨行密这人特别会来事。毕师铎在杀掉高骈之后,杨行密马上就三军戴孝,冲着扬州城哭了三天三夜,就像刘邦当年给义帝(楚怀王熊心)发丧一样,赚足了人心。在与孙儒决战时,他更是给扬州城的百姓及时送去了粮食,以换取扬州百姓对自己的支持,同时也瓦解了孙儒军中扬州籍将士的心。

▲杨行密特会打造个人品牌

图源/网络

还有,杨行密此人特别有度量。控制庐州的蔡俦刨了杨行密在庐州的祖坟,杨行密在攻克庐州之后却并没有复制蔡俦的行为。此举,直接让他的个人形象在江湖中进一步被放大。

当然了,对于战略的制定和对内管理才是最重要的,这一点,杨行密同样做得很棒。在创业的过程中,杨行密成功避免了黄巢那种流动式作战的错误,先后以庐州、宣州、扬州为自己的基本盘,逐步向四周辐射。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在面对孙儒这种强大的对手时能够主动放弃扬州,采取从外围向扬州靠拢的战略。这一点,一般人也是做不到的,守住自己的既得利益是大多数人的做法。

在占领扬州之后,杨行密也迅速打出了一套组合拳,对经济、农业、军队等各领域都作出了一系列积极的改革措施,迅速提振了淮南经济。

杨行密明白,只有将自己的日子过好了,兜里有钱了,才能将事业进一步做强做大

至于杨行密事业的夭折,其实也正常,五代的历史,儿子弄丢老爸打下的江山的案例比比皆是,朱友贞、刘承祐都是典型。

没办法,在那个藩镇叫板朝廷已经形成惯性的时代,如果没有一个强有力的人当家,是很难守住手中的蛋糕的。

很遗憾,杨行密的儿子们素质普遍偏低,还好作,被颠覆掉简直太正常了。

只能说,杨行密最终是败给了那个时代的惯性,还有,淮南偏安的格局也注定吴国的蛋糕做大的可能性不大。

但你不得不承认杨行密是一代枭雄的事实。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和“在看”。谢谢!
/
推荐阅读:
五代十国的历史全都在这里了
/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