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随笔】乾州蕞娃:​漫步凤翔东湖,遥想西湖苏堤

 W行走在人世间 2023-03-17 发布于陕西

【前言】苏轼是我崇拜的古代文人之一,最喜欢那一句“满肚子的不合时宜”。这次下定决心要去宝鸡,看凤翔东湖,就是想在书本之外,文字之外,近距离感触苏轼。漫步东湖,遥想苏堤的不能往,一时竟有些惆怅。驾车回归的途中,看着车窗外的柳丝如烟,回想着此行所见所闻,想着《世说新语》中王子猷“乘兴而行兴尽而返”,自己去东湖的目的已经达到,为何要再陷入“贪嗔痴”的困境中,自寻烦恼,便也释然兴尽而归了。

漫步凤翔东湖,遥想西湖苏堤

乾州蕞娃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这个角度来说,我有点瞧不起自己,既没有读过万卷书,也没有行过万里路。

我的足迹从来没有离开过陕西,活动范围仅局限于陕西咸阳、宝鸡、西安、商洛四地的部分县区。所乘坐过的交通工具也只是各种类型的汽车(卡车、长途班车、小轿车、城市公交等),偶尔乘坐过一两次城市地铁。

苏轼是我崇拜的古代文人之一,这不仅仅源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儿女情长,也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大气磅礴无关,只是那一句子“满肚子的不合时宜”就足以让我唏嘘不已。

这次下定决心要去宝鸡,看凤翔东湖,就是想在书本之外,文字之外,近距离感触苏轼。周五刚和朋友约好周末前往宝鸡凤翔,谁知单位通知周六学习,加之周五晚上狂风大作,气温骤降,让我对是否能如期赴宝鸡之约心生怀疑。谁知周六晚上一夜狂风之后,第二天早上天气放晴,我大喜过望。洗漱过后,立即驱车前往宝鸡凤翔,没有一丝一毫的拖泥带水。

东湖,在凤翔县县城东部,渭河支流湋河上游。有内外二湖,内湖为苏轼任凤翔府判官时疏浚,外湖是清光绪年间开凿,统称东湖。
嘉佑二年(1057),20岁的苏轼赴京赶考,他的旷世才华震惊了考官欧阳修,最终以第二名的成绩高中进士。考完试后,苏轼回到家乡守丧三年。宋仁宗嘉祐六年底(1061),被任命为凤翔府判官。判官,唐宋时辅助地方长官处理公事的人员。凤翔府隶属于秦凤路,管辖范围大致相当于今天陕西省的宝鸡市。凤翔府判官相当于宝鸡市常务副市长。那一年,苏轼年仅24岁,正是风华正茂,春风得意。
饮凤池,位于今天的凤翔县东南角。相传周文王时,有凤凰曾在此池饮水,故名饮凤池。政务之余的苏轼,带领民众疏浚改造城东饮凤池,改名为“东湖”,引来县城西北角的凤凰泉水充盈池水,在湖里栽荷,湖边植柳,建亭修桥,让古池焕发新姿,从此“东湖”便成为凤翔城中一处清秀怡人之所。

​       历经宋以后历代修葺,东湖亭台、阁楼相继增多,湖体随之扩大,成为陕西省十大名胜园林和西部一个独具特色的旅游区。东湖景区可以分为南区和北区两大板块。北区特色景点包括:苏轼文化休闲广场、东湖北门、牌坊、饮凤池、函陨石、断桥亭、君子亭、宛在亭、春风亭、鸳鸯亭、会景堂、一览亭、沧浪桥、望苏亭、喜雨亭、凌虚台、苏公祠、聚贤厅等。南广场是近年为创建4A级景区而实施的项目,历时三年,打造了入口广场、文化长廊、生态停车场、南大门中心广场、休闲公园等五大功能区,建成了凤仪门、东湖颂、诗书长廊、东坡雕像、思治楼、贤良楼、中心广场、南大门、宝云桥音乐喷泉、图腾柱、树阵、景观灯柱、照壁、唤鱼亭、苏子亭、荷塘、玲珑台、礼乐台、亲水台、梅园、兰园、竹园、菊园,阳光草坪、凌波桥等景观建筑。东湖南广场项目的建成,与老东湖景区连为一体,景区规模大了将近一倍。

      东湖门创修已久,建国初期只余牌坊一座。1985年县人民政府决议恢复修建东湖北大门。门上悬挂的匾额为苏轼手写“东湖”二字。之所以要重点记载北大门,是因为门上楹联是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陕西巡抚毕沅所题,上联是:百顷汇泉源偕周鼓秦碑共数八观雄右辅千秋留宦绩比颖川杭郡还应两地配西湖。毕沅在陕西任职长达十四年,为近代陕西文物保护做了大量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在陕西的名胜古迹之中,影响最大价值最高的就是周秦汉隋唐的帝王陵墓。这其中,大部分的帝王陵前都会有这样一通石碑,立碑者都是清代陕西巡抚毕沅,因此又被称为“毕沅碑”。

在东湖,有两座风格不同的苏轼雕塑。在南门广场,有一基座高3米,主体10.62米的汉白玉雕像(人像高10.62米,寓意苏轼1062年疏浚东湖,基台高3米,意为苏轼在凤翔为官三年),苏轼头戴宋代官帽,身着官服,目光如炬,气宇轩昂,高大威武。而在北门广场中央的大型雕塑苏轼的“酹江月”,采用蒙太奇的艺术手法,雕塑取意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雕塑的主体人物苏轼依靠在青山翠绿之中沐浴着日月的光辉,胡须与浪花相融一体,放眼大江东去,一幅胸怀古今、心系苍生、若有所思的神态。

这两组不同风格的雕塑充分展示了古代读书人的两种精神状态,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也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让我们对苏轼有了更全面深刻的认识。虽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但是能豁达的面对人生的困境,尤其是仕途的升迁贬谪,能做到“宠辱不惊”的人却不是很多。

1071年,苏轼因为上书朝廷,指出变法存在的弊病,遭到御史的弹劾。苏轼感到朝廷不是久留之地,便主动申请调离京城。当年,苏轼被外放为杭州通判。通判掌管粮运、家田、水利、诉讼等事项,对州府长官负有监察责任,类似于现在的纪委书记。看似仍然光鲜,但在那时贬谪的意蕴却更浓一些。

也许是因为“宠辱偕忘”,也许是因为“满肚子的不合时宜”,苏轼在此期间,仍然不忘“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据古柏《苏东坡年谱》记载,元祐五年(1090)苏东坡任杭州刺史时,五月五日作《申三省起请开西湖六条状》,筹划田,积于湖中,作南北相通的长堤”。也就是说,在修凤翔东湖20年后,苏轼又在杭州修建了西湖。两湖南北遥望,因而东湖与西湖被称为“姊妹湖”。有诗曰:“东湖暂让西湖美,西湖却知东湖先。”

漫步东湖,遥想苏堤的不能往,一时竟有些惆怅。驾车回归的途中,看着车窗外的柳丝如烟,回想着此行所见所闻,想着《世说新语》中王子猷“乘兴而行兴尽而返”,自己去东湖的目的已经达到,何必再陷入“贪嗔痴”的困境中,自寻烦恼,这样想来竟有些释然了,终于兴尽而归。

附:毕沅简介

毕沅,清代官员、学者。字纕蘅,亦字秋帆,因从沈德潜学于灵岩山,自号灵岩山人。江苏镇洋(今江苏太仓)人。他完成了《关中胜迹图志》和《关中金石记》两部著作。
《关中胜迹图志》成书于乾隆四十一年,是其在陕主政期间,对陕西的古物遗迹进行的系统整理,是在经过大量勘察、调研、论证后,组织编撰的有关陕西历史地理及文物古迹的书籍,其内容涉及陕西地区的地理、名山、大川、宫阙、寺观、祠宇、郊邑、宅第等各个方面,是了解关中古迹全貌和脉络的重要文献。《关中胜迹图志》被编入《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书以郡县为经,以地理、名山、大川、古迹四目为纬,而以诸图列于前,援据考证,各附本条,具有始末。”
《关中金石记》更是部价值颇高的中国古代金石著作,记述了陕西从秦汉到金元止的碑石资料,按照朝代的时序收集了自秦汉至金元七百九十七通古碑石刻。并加了自己的考证和见解,足见匠心所到,是研究周秦汉唐史迹的重要文献。这部金石著作,至今仍是研究、整理关中古碑石刻的重要参考资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