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葬礼时,载着孙中山遗像的马车。孙中山国事遗嘱灵枢置于中央公园社稷坛大殿期间,有众多团体和个人前往吊唁。图为北京中央公园门前,三彩牌楼一座,上缀“天下为公”四字,另有“人群进化,世界大同”一联。 灵枢安置社稷坛灵堂正中,上悬环绕花圈的孙中山遗像及“有志竟成”的横匾,两旁挂“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对联,棺上盖以青天白日旗,四周围以铜栏杆,灵堂内外摆满了各界送来的花圈、花篮。 移灵前孙中山亲属在社稷坛大殿灵堂合影留念,以示哀悼。右起:孔祥熙、宋子文、孙科、戴恩赛(孙中山之婿)、宋庆龄、孙治平(孙科长子)、孔令仪(孔祥熙长女)、孙治强(孙科次子)、宋美龄、宋蔼龄。 灵枢过西长安街时的场景,原先载灵枢的马车上放置了孙中山的大幅遗像,四周绕以政府赠送的花圈。
碧云寺成为了人们祭奠孙中山的重要场所,谒灵遂成为纪念孙中山的重要仪式。 装载灵枢的汽车抵达西山碧云寺金刚宝座塔前的场景,可见台阶上准备装载灵柩的木箱,箱之底端有铁轮四个,可用青绳拖运。 国民党内部不同派别利用谒灵仪式为各自的政治目的服务。为表示自己是真正的总理信徒,1928年7月6日,蒋、桂、阎、冯四系联合北伐奉系取得胜利后,决定在北平举行四总司令祭灵盛典,召集国民党军政要员、各集团军总司令、总指挥,都到北平参加盛典,祭告孙中山北伐成功,蒋介石为主祭。 孙中山与蒋介石在黄埔军校的合影1927年春,蒋介石在南京定都,国民政府,即由国民党中常委决定,在南京东郊紫金山(一名钟山)南麓动工营造中山陵,以为国民党故总理孙中山安葬之所。 1926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一周年纪念日,南京紫金山举行了孙中山陵墓奠基典礼,宋庆龄、孙科、邓泽如、杨杏佛等各界人士数千人参加了典礼。图为孙中山先生陵墓奠基碑。 1929年5月18日早上7点20分,宋庆龄在孙科夫人陈淑英的搀扶下,登上碧云寺最高处的金刚宝座塔,瞻仰孙中山先生暂厝碧云寺四年之久的灵柩。 ![]() 灵柩在30多万人的护送下,从香山抬往前门车站。灵柩每经过一地,民众均自动脱帽,俯首肃立,各工厂汽笛每10分钟长鸣一次致哀。为了纪念奉安迎榇活动,颐和园门口的树林里特意竖立起一座180厘米高的方柱型奉安纪念碑。途中两次鸣礼炮101响。 1929年,孙中山灵柩奉安大典。 下午3时15分,孙中山先生的灵柩被运上迎榇专列。下午5点整,灵车在全市工厂的汽笛声及礼炮声中徐徐开启。送灵的官员、各界代表立正默哀,向中华民国的缔造者告别。北平的奉安迎榇活动正式结束。孙中山就这样离开了北京。 在孙科、宋庆龄、吴铁城、林森等人的护送下,孙中山灵棕在1929年5月28日上午安抵浦口车站。图为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委员在浦口车站恭候灵车。 奉安大典时,被国民党党旗和宣传标语装饰的西山碧云寺。 孙中山的灵榜从北平西郊碧云寺启程,沿途经过北平、天津、河北、山东、安徽,到达江苏南京,行程达上千公里,沿途采用了不同的运输方式:第一路段是从北平西山的碧云寺至前门的火车站,采用人力抬。 奉安大典全程使用北京日升杠房的杠夫抬移灵核,在北京用64人大杠,南京另外派有42人抬移直至最后安葬。图为浦口车站,杠夫们开始抬移灵棕的场景,全体杠夫着装统一,穿印有国民党党徽的服装,带蓝布棉帽。 第二路段由北平前门火车站至长江北岸的浦口,采用火车。第三路段自浦口过长江,采用海军威胜军舰。第四路段自下关中山码头至中央党部,尔后再至中山陵,采用汽车奉移与迎亲过程中,党政官员及各界民众均齐集沿途所经各站,设祭致奠,规模宏大而隆重。各地民众都怀着崇敬和诚的心情迎接。 ![]() 从孙中山1925年病逝、1928年北京西山谒陵,到1929年南京奉安大典,孙中山逝世葬礼全部完成,而蒋介石在国民党内权力结构中也逐步走上权力的高峰,并对时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