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方元素荣归纪念册》看明代嘉庆、万历年间徽州士商交游

 圆视阿域 2023-03-18 发布于天津

文稿作者: 施晔  图片整理:阿域

《方元素荣归纪念册》(下文简称《纪念册》)为荷兰汉学家高罗佩所藏之明代册页,该册页封面为青黑底、黄绿花锦绫,内页所裱宣纸以白色为主,间有蓝、绿、粉诸色,部分印有暗花。

《纪念册》以“左司马汪道昆跋”起首,共收录包括汪道昆、黎民表、吴国伦、潘之恒、王世懋、王穉登、朱多炡、田艺蘅等八十二人赠诗凡一百零四首,另有尺牍一份,书画清单一份。赠诗及尺牍之接受者均为方元素。该册页现存于荷兰莱顿大学东亚图书馆高罗佩特藏室。 

方元素何许人也?册页诸诗的创作因缘是什么?创作年代又为何时?高罗佩从何处觅得这一册页?针对这些有趣的问题,我们不妨开始一段文化探秘之旅。 

对于方元素的身世,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陈智超先生在出版于2001年之《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藏明代徽州方氏亲友手札七百通考》一书中已作了细致而又深入的考证。方元素,徽州歙县岩镇人,名用彬,“字元素,号黟江,国学生。生于嘉靖壬寅(1542年)八月廿六日丑时,卒于万历戊申(1608年)四月廿八日。娶汪氏、樊氏,合葬上荫山。”

除黟江外,尚有别号兰皋、莲池、思玄等。促使陈先生开展这一繁琐艰巨工作的起因是一批明代手扎——现收藏于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学社图书馆之《明诸名家尺牍》。

(1),这些尺牍实为方氏收藏之亲友手札名刺,与册页应同为十六世纪嘉靖、万历年间徽州歙县商人。

(2)方用彬之私人文书,这一点可据尺牍之“方元素识语”推断:余昔弱冠,志在四方,盖欲纵观山水,广结英俊。间有交游文酒会,每得翰墨,辄之,永以为好也。……余自少迄今,三十余载,所游南北京省,历览名胜而交诸文士大夫,结社题咏及往来书翰,不啻盈几箧矣。

久之,虑将湮没为蠹鱼残食,于是兴怀感事,遂检点分类校定。其柬牍诗词,凡字文俱妙者,装为数帙;其短刺手札,简约精绝者,亦裒成数帙;至夫礼请辞谢之贴,皆名公高士之讳,犹不可弃,亦编成集。因叹世之雅好文墨者鲜矣,余固珍袭,喜其华藻,故片楮不遗,非敢与张于堂而炫耀者相比。

何则?吾且贮之笥中,异时传诸后代,使之知余生平重交谊、宝翰墨之谆切也如此。宜深念之,当保惜之。万历庚子岁腊月余日,世儒生方思玄直叙书于竹林园之清音阁中。(钤印:“五石瓠”、“思玄生”、“方元素氏”、“清音阁印”)。

由此可知,方元素所编之文书应有三类:柬牍诗词、短刺手札、礼请辞谢之帖,“曾集诗文翰牍,汇成六册,以为家珍而贻后嗣。”而哈佛所藏材料经日本藏家重新编排,其中“日、月、金、木、水、火六册为柬牍,土册为短刺及礼请辞谢之贴,诗词部分已不存”,诗词部分并非陈先生所云之“不存”,而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确认莱顿大学发现之《方元素荣归纪念册》正是当初方氏所编文书中的诗词一类,只是怀疑此册页并非诗词类中的唯一一册,因为方元素亲友方弘静的《素园存稿》、黎民表的《瑶石山人稿》、胡应麟的《少室山房类稿》、李英的《历游集》、吴守淮的《吴虎臣诗集》等文集中多有赠方元素诗,然而有一部分未见于莱顿所藏之册页,故推测这并非方氏所编唯一一种诗集,应还有其他一册或诸册未知流落何处。 

《方元素荣归纪念册》中八十二位赠诗者除袁景休、吴邦达、释本暘和南、吴周成、汪淮、邬宪等人外,大多可见于哈佛所藏之尺牍。批诗文翰牍康熙年间仍为方氏后人保存,后尺牍手札流落到日本,为铃木氏收藏于“乐山堂文库”,又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为哈佛燕京图书馆购得。

而莱顿藏册页则在汪道昆跋右上侧盖有荷兰文“LEIDEN SINOLOGISCH INSTITUUT”(莱顿汉学研究院)的印章,这是上世纪七十年代莱顿大学东亚图书馆接收高罗佩藏书后所盖之印,又于第一页姜鸿绪赠诗右侧钤有“身无媚骨家有藏书”印一方,此应为方氏藏书印。而封底内页则钤有白文印章一枚,为“东宗一字曰正纯”,此印下方又有朱文印章一枚,曰“泽泻”。“泽泻”为中药名,明人有以中药名入印之爱好。这几枚印章说明该册页并未与尺牍一起为铃木氏所收藏,但高罗佩于何时、何地得到该册页,查阅高罗佩自建藏书目,未曾找到该册页的信息,因而有待进一步考证。 

册页被藏入莱顿东亚图书馆高罗佩特藏室后,因无人知晓方元素是何人以及这些诗作的来历,因而只在书卡上标注如下:“手稿。方元素友人在其致仕时所写之诗文集,前有汪道昆(1525—1593)跋。”并根据“九华山静虚道人”余道溢题签之《奉送京元兰皋方老先生荣归》诗,将册页命名为《方元素荣归纪念册》。

这张卡片中所含信息至少有两个错误:一,方元素一生并未出过仕,既无入仕谈何致仕?方元素只在青年时代入监为国学生,这一点从《方氏族谱》及汪道昆《太函集·赠方生序》中可以得到确证。因而关于方元素致仕(departure from his governmental service)之说是错误的。

事实上,余道溢本诗《奉送京元兰皋方老生重荣归》亦与致仕无关:我亦迹游穷,君何听子规。罗浮才驻足,郁水赋离诗。送别难分首,殷勤询会期。云横遮故国,月下有余思。 

从诗中提及之地名“罗浮”及“郁水”看,余道溢可能是在广东送方元素回乡。综合考察方元素的诗文翰牍,方元素至少南下广东两次,皆与黎民表有关。一次是师从黎民表学书法,有汪道昆《送方元素之岭南访黎阁老惟敬》、潘之恒《送元素之岭南谒黎中翰(中翰旧识元素都中)》、黎民表《送方元素还新安》等诗为证,又有元素族伯方弘静详述其事云:“在燕尝师事黎秘书,秘书归南海上,乃泝江湖,踰岭数千里从之。秘书为书陶诗,未毕而逝”;一次是凭吊黎氏墓,有朱多(火麗)《送元素丈之岭南吊黎秘书先生墓》、吴守淮《奉送方元素社长再游岭表二首》等诗为证。故可以肯定余道溢所云之荣归一定不是致仕而归,据其辞气,可能为首次访黎而归。 

二,检点册页内容,会发现标题“方元素荣归纪念册”名不副实,涵盖不了册页所收全部赠诗之内容。册页中的一百零四首诗大致可分四类: 

燕台骧首诗。研读此类赠诗,可以断定“燕台骧首”为一幅画,故为题画诗。“观其诗,知'燕台骧首’为一画卷,借燕昭王筑黄金台招贤及求千里马之故事,画一天马昴首于燕台之前以自喻。

由此可见方用彬青壮年时之抱负及求功名之心。用彬选择此题,尚有其特殊之原因,一为其目的地正为北京,一为其家乡岩镇西南,正有山名天马。”以胡应麟《燕台骧首为方元素题》为例: 

赤骥画桃花,长鸣逐暮笳。霜蹄穿大漠,电影涉流沙。 

伏枥心期壮,登台意气遐。秋风闲十二,早晩向天家。 

此诗清楚地点出“燕台骧首”为一幅赤骥画,作者借题发挥以表达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咏竹里馆诗。“竹里馆”似亦为一幅或一组画,元素舅郑柏在赠诗《竹里馆》识语中云:“山中羽仲示竹里图并道索诗之意,聊模写一首,媿薄恶不足厕诸詠也。呈上裁之。元素贤侄大雅。”“羽仲”指元素族叔方宇。另,方元素居所因多种竹可能亦名竹里馆,其友邬佐卿在手札中有“足下日坐竹里馆操觚染翰,詠荒柴于辋川,采芙蓉于芳渚,大愉快哉”云云。

另有朱多(火爯)“方生里中开别馆,垣墙四顾青玉满”、田艺蘅“遥寻竹里馆,径造此君轩”等诗句亦可为证。竹里馆中另有一楼名“清音阁”,这一点可由上文已引之方元素识语确证,识语题署为“万历庚子岁腊月余日,世儒生方思玄直叙书于竹林园之清音阁中”,万历庚子为1600年,此时方元素年近耳顺,估计对壮游之事已有心无力,便家居整理亲友墨翰编辑成札,于清幽之竹里馆与友人神游,尽享“芳园佳丽百花明,山拥春湖片玉清。多少亭台看不尽,偏从洞口听碁声”之乐。 

壮游赠别诗。方元素屡试落魄,无缘仕途,但为人豪侠,喜交名流,多有壮游。方弘静曾云:“余姪用彬好游,家故饶也,而以游贫。其游也,以成其名也,非若司马氏所谓熙熙攘攘者也。”元素一生曾造访过岭南、北京、豫章、南京、麻城、大梁、山阴等地,每次出游,亲友赋诗相送;每至一处,又遍访当地名人征诗,作文酒之会,因而多有赠别之诗。如方宇《送元素社姪之岭南谒黎秘书三绝句》、高维岳《方元素返宛上辱见访并贻以诗因次答之时元素将行》、曹昌先《秣陵逢元素云将游豫章谒参知黎公》、闵龄《奉送方思玄社兄入楚》、汪元功《送外兄元素词丈重游大梁》、汪乾贞《岁暮送方元素同君在之山阴》等,不胜枚举。 

亲友往来、庆贺酬答诗。如元素得子,其丰干社友程本中赠诗《喜元素举子》庆贺;元素患病,其友丘坦有诗《诗问元素病》;文友雅聚,吟诗唱和,遂有汪衡《同丘长孺、方元素集潘隐玄宅共得俱字》。万历庚辰(1580)方元素新楼落成,亲友前往观赏祝贺,遂有方尚赟《元素悬壶室落成同赋》及方大汶《登元素丈悬壶阁一首》。此外还有友人答谢元素惠赠或造访诗,如释本暘和南《谢太学方兰皋先生赠八分书》、王廷极《奉训方兰皋词长惠予佛面竹杖诗一章》、赵任《泊舟金陵上河方元素过访因以笔之》;更多的是寄托亲情、友情的赠诗,如闵龄《浮玉山房对雪寄方元素》、郑柏《客星查》等。 

尽管“方元素荣归纪念册”名不副实,但为讨论方便,本文权用此名指称该册页。那么《纪念册》诸诗写作于何时?通读册页,发现只有七首诗记有确切时间:一为汪乾利《对雪寄黟江渔父》落款“己巳暮冬日弟乾利具草黟江先生兄丈大雅”;二为杨一洲《燕台骧首诗二章黟江先生大雅求正》落款前标有“万历己卯九月十日”;三为署名“方壶山人”尚赟之《元素悬壶阁落成同赋》标有“万历八年庚辰正月”;四为署名“黄南山人大汶”《登元素丈悬壶阁一首》标有“万历庚辰孟冬既望”;五为朱多炡作于癸未仲秋晦日之赠别诗;六为元素密友闵龄《甲申春日江上寄怀 方元素时客岭南》;七为陆君弼赠别诗识语“戊子冬日白下别方元素先生”。由此可知,从己巳(1569)到戊子(1588),册页所收诗作的时间跨度至少有二十年,且按题材作了大致归类。 

高罗佩(Robert Hans van Gulik),字笑忘,号芝台,原名罗伯特·汉斯·范·古里克。1910年出生于荷兰扎特芬,1967年病逝于海牙。拥有职业外交官、汉学家、小说家、翻译家等多重身份,一生掌握希腊、拉丁、英、德、法、意、西班牙、印尼、马来、阿拉伯、汉、藏、梵、日等15种语言。

“高罗佩”这一汉名的来源,据巴克曼《大汉学家高罗佩传》:“这个中国名字是他从那个时候起开始使用的,此后成了他终生使用的名字,在华人世界里,他现在仍然以这个名字闻名于世。中文是由单音节词的汉字构成的,'高’代表'古里克’,而'罗佩’在发音上最接近'罗伯特’。此外,他后来还得到了一些中文的文人字号。”

扫码阅读或下载完整版《方元素荣归纪念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