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姿百态的山乡老“模特”

 江海博览 2023-03-18 发布于浙江
娄依兴先生的《山里人家山里人》手机摄影作品展于3月9日至3月24日在台州书画院展出。闻讯,我在开幕式之后赶到了展厅。
娄老是台州市政协原常务副主席,退休后于2015年栖居天台县桐柏山的一个小自然村。

图片

天台是娄老十分熟悉且倾注全身心的地方。上世纪90年代初,他曾经在那里主政四年,足迹几乎遍布全县的大部分行政村。
“有一天,老人没了,村子就消亡了。”大山里的村民对这位老县委书记说。
“人多时,路不通;路通了,人少了。”山乡这个严酷的现实令娄老“心头足下两沉沉”。

图片

2016年9月开始,为了子孙后代的纪念和追溯,年近古稀的娄老把手机镜头对准大山中的同辈和长辈,聚焦山村真相,力图用影像展示和诠释现实中的山乡老人生活,留住山乡传统实体和文史痕迹,留住山民的过去和现在。

图片

山里角落头对他早已不再陌生。他轻车熟路、日出晚归,用脚步丈量和延续生命的意义。
他以“山里人家山里人”为题,在微信朋友圈日复一日地编发、推送九宫格图片。

图片

原住民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及器具的本来面貌,农耕和人文史料,这些丰富的山村元素影像,“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它记录了“路通民安村富”的发展变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现实。是城里人眼中的乡下,也是领导干部视野里的基层,更是当代中国底部数亿农民的生活缩影。它无言地诉说一个真实、变化着的中国,论证乡村振兴、共同富裕任务的艰巨和伟大。

图片

2018年8月、9月,我先后在《伦敦妈妈》《BISP英伦私校家长俱乐部》两个公众号上,发表“白云深处有人家”“霜叶红于二月花”散文,披露娄老依然情系山乡,余年不忘为老百姓献计出力的事迹。

图片

2019年10月20日,《解放日报》“特稿·蓝天下的至爱”,以《一个退休县委书记和他的1000张照片》为题,整版报道。《报刊文摘》《文摘报》予以转载,《钱江晚报》《联谊报》相继访谈,《中国摄影报》刊登他的作品。

图片

2020年5月,他精选了66张照片,并配上66首自题诗,自费编印成一本诗歌与影像互证的手机摄影作品集,命名为“山里人家山里人”。这是他隐入天台的第5年。

图片

作品集以“山里角落头”和“山里人家山里人”两个专题,呈现山旮旯里父老乡亲的常态化生活和传统习俗。随机的现场抓拍,留下了靠山吃山、辛苦耐劳、乐道安命的活态资料;也留下了作者的所见所思、所忧所喜、所叹所期。

图片

娄老的亲历亲为、独特眼光、慈悲情怀、深邃思考,使作品的资料性、艺术性、思想性融合一体,具有存史、资政、教育的多重意义。别出心裁的是,他把阅读对象定位在初中文化程度以上的读者,用通俗形象的白话诗反映镜头中人物的情趣,借助诗歌来表达镜头语言所不能透视的东西,营造影像与文字和合、互补的意境,巧妙地折射和解读山里人的内心,力求让读书不多的老人也能看懂明白。

图片

其夫子自道云:我希望这些照片和诗,不仅能够起到留存真实景象和人物,留存历史资料的作用,还能够起到表达我爱农村、爱农民的内心情感的作用,更希望这些照片和诗,能够成为一座心灵相通的桥梁。让我和那些淳朴善良、勤劳聪慧的父老乡亲找到一个心灵共鸣的载体,为所有热爱农村、热爱农民、热爱自然和热爱生活的人提供一个敞开胸怀,真诚沟通的通道。
名副其实、喜闻乐见的大众文艺哦。

图片

娄老近7年如一日,爬山涉水、走村串户,足迹遍布后岸、高迁、大同、东序、竹墩、东安隐、太监府、大竹园、田中央等数百个乡村,村村都有光影记录。至今,作品已累计2000多张,画面中的主角几乎全是老字辈的“模特”。

图片

其中有105岁的抗战老兵,有仍健在的102岁“中国远征军”战士,也有四世同堂的全家福。很多老人除了做身份证时拍过照,再没有其他照片。娄老所拍摄的就成了一些老人唯一纪念,个别老人留在世上的最后影像。
更为难得的是,娄老还把照片洗印好,装入相框,奉送给画中人。娄老此举,在浙江应是首创;在全国,该是第一

图片

本次展览图片在《山里人家山里人》作品集的基础上扩充至82幅,同时配套了一本精致的同名集子。
“前言”写道:娄依兴先生的专题摄影,是饱含对农民大爱情怀的真情之作,其作品展现了山村农民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面貌。他们的平和宁静、喜悦自在、善良纯朴,在无声的照片中“响亮”地传递给读者。

图片

娄老说,我“不是摄影师,我只是照相,实录山里人家山里人的当下生活。”同时表示,“会在有生之年继续坚持下去。
其实,娄老的摄影既本真,又艺术。镜头的前、中、后故事更是说来话长。以构图为例:有以正为胜,也有以快取胜,更有以奇制胜。

图片

就拿《暮归的老牛是我同伴》来说,横亘的远山、夕阳的光影、前行的老牛、结伴的夫妇,有机构成干净的画面,简洁的元素以斜角线构图,借独木成林破局……画面主角“老牛”,既是造化的恩赐、人类的帮手,又是山里人一辈子踏踏实实、任劳任怨的象征,更是天地之间顽强进取的精神。

图片

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的平凡小事常常深藏着闪光发亮的金子,需要慧眼去发现、挖掘、提炼。生活中的甜酸苦辣、磕磕碰碰、艰难困苦十分正常;即使不可叵测、无法预见的无常,也在自然规律之中。

图片

文艺作品的力量在于反映真实生活,引导人们正确看待和应对。只有直面生活,才能昭示改造、改变、改善。只有接地气,才有穿越时空的神奇,震撼人心的力量,鼓舞前行的效果。
唯此,内容才有不朽的灵魂,作品才能瞬间永恒。

图片

要说娄老手机摄影作品的思想和艺术价值,归根结底四个字:“三气三情”。即泥土气、烟火气、农耕气,三农情、人间情、文史情。

图片

这再一次证明:任何形式的文学艺术都必须面向生活。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作品的生命力在于深入生活、表现生活,同时又高于生活,引导生活。
有点遗憾的是,有些照片当初保存在微信朋友圈,像素不够高,放大后的图像不甚清晰。

图片

展厅里人头攒动。
娄老与千姿百态山乡老“模特”的无声故事,“三农”和老人的画外音, 欲说还休的摄影技巧,以及诗句点睛背后的民生问题对策,让观众赞叹和深思。

图片

一位观众朋友轻轻告诉我:照片中的山里人有生活,有性情,也有岁月。我期待着,每每看到都会兴起,画出一个罗汉来,而心里甚是亲近。
一位知名人士以书法相赠,赞扬娄老有李杜风范、霞客行为,心系人民,精诚、勤奋。

图片

一位知性优雅的女士深有感触地向同行者介绍:“娄主席是一个具有丰富人文情怀和悲悯之心的人。照片反映了他有味道的退休人生!”
台州老专员观看展览后留言:“山里人家山里人,人文情怀悟道真。”

图片

我在展厅盘桓了一个多小时。
在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研究结论中: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黏在土地上的。他们定居、终老乡土是必然的。
展图反映的山区老年群体的日常生活,以及所折射出的老人精神世界,尽管只是很少的一部分,但是作为个体生命的一种艺术链接,自然成为大众人生长河中的摆渡人。

图片

当代人喜欢给“破烂”和“过去”披一件华丽的外衣,且命名为“沧桑”。不过,瞥一眼弯弯的山路,空壳的建筑,层层的梯田,留守的老人,传统的劳作,只要你有敬畏心,偶尔还会发现历史的小精灵在乡间田野游荡。

图片

娄老镜头中的影像既是别人家的,也是他自己的;既是活生生的现实,也将是真实生动的历史;既是中国的,也必然是世界的。
它让我们再次思考:余年的意义,生命的意义,乡村的意义。如果提升一下,即新时代生活与传统文化如何和合,乡村振兴路径与老人安度余年如何对接。当然,这些尚有待执政者智慧施策,大家共同奋斗。

图片

这,或许是娄老镜头的言外之意,也是《山里人家山里人》展览留给观众的课题。
吴冠中先生云:“艺术只有两条路:小路,娱己娱人;大路,震撼人心。”娄老作品,大路也。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老县委书记又在云深不知处,跟他的山乡老“模特”们在唠嗑明天了……

图片

2023.3.13子夜初稿于禾睦山房,2805字。3.16晚上11时定稿,3019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