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京城旧事:掏粪记事

 jkjkjk55 2023-03-18 发布于河北
北京龙潭湖公园里的时传祥雕塑(网络)

作者:胡西林 朗读:荷静

1983年,中国邮政为刘少奇同志诞生八十五周年,发行了一套纪念邮票,其中一枚是刘少奇接见劳动模范时传祥的照片。这张照片是1959年10月26日在全国群英会在北京开幕时照的。

刘少奇主席接见时传祥图案的邮票

来自全国的6500余名劳动先进集体代表汇聚人民大会堂。党和国家领导人刘少奇主席、朱德委员长、周恩来总理等人在湖南厅接见了大会主席团成员。

刘少奇一眼就看到了一位面目和善、个头魁梧的光头代表,微笑着径直走了过去。“你就是时传祥吧?”刘少奇用夹杂着湖南乡音的普通话问道。时传祥是北京市崇文区清洁队一位普通的掏粪工人,时传祥见到刘少奇跟自己说话,显得有些不知所措,慌忙回答道:“我是时传祥,我是时传祥。”

刘少奇伸出手来,紧紧握住时传祥的双手,说了那段著名的话:“老时啊,你当掏粪工人是人民的勤务员,我当国家主席也是人民的勤务员。这只是革命分工不同,都是革命事业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都要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好好的为人民服务。”

记者们围拢过来,伴着镁光灯的闪烁,国家主席跟掏粪工人热情握手、亲切交谈的场景,定格为一张经典的合影。此后不久,《人民日报》刊登了这张合影,这对全国从事清洁工作的劳动者都是巨大的鼓舞。时传祥说: "我已经干了30年的掏粪工,只要党需要,我还要再干它30年、60年!党需要我干到什么时候,我就干到什么时候"

从此,时传祥成为载誉全国的著名劳动模范。《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新闻单位都对他的事迹作了报道。他更加努力,更加热爱本职工作。1964年,北京环卫局分配部分青年学生作掏粪工。时传祥为转变部分青工怕脏怕丑的思想,脏活累活抢在前,对青年工人言传身教,以"工作无贵贱,行业无尊卑;宁愿一人脏,换来万人净"的职业道德观,教育影响青年一代安心本行业工作。

掏粪工时传祥(网络)

时担任北京市副市长的万里、崔月犁,也曾背起粪桶,跟着时传祥学习背粪,给环卫工人鼓气,一时间在北京城内传为佳话。清华大学的一些学生也曾拜时传祥为师,主要是学习他身上那种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宁肯一人脏,换来万家净"的崇高思想境界。

时传祥是在中国新旧社会交替的时代涌现出来的典型人物。受尽苦难与翻身解放的巨大反差,更加坚定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新中国建立了,但人们的思想意识还没有能马上转变。轻视体力劳动、轻视环卫工作还是大有人在。

时传祥却认为,再脏再累的活也得有人去干,能以一人脏,换来万家净,这是十分光荣的。当年,有些青年人不安心清洁工作,嫌掏粪工丢人,总想转到工厂去。时传祥开导他们:"北京城如果一个月没有人去掏粪,粪便就会流得满大街都是。你也愿意上重工业,我也愿意上重工业,不行啊,总得有人清理粪便呀!”

那时候,社会上提倡的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勤劳朴实、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爱岗敬业、吃苦耐劳的奉献精神。为此我们上高三时班上就组织同学参加义务掏粪劳动,那时要约好去环卫队劳动还不容易呢,后来终于联系上了东城区的环卫队,订好了时间。

我们来劳动之前,班里的班委、团支部就组织了大家学习了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和时传祥的事迹,大家都为时传祥“脏了我一人,幸福千万家”的精神所感动,作了不怕苦、不怕累的思想准备。我们也特意穿上了旧衣裳,带上了擦手纸。

可能也是有上面的精神,环卫队也把带领我们参加劳动当做一个任务。环卫队的队长简单地交代了一些注意事项,就由各位师傅各带了一组同学分头去进行劳作。

跟随老师傅去掏粪(网络)

去的同学多,清洁队里也没有那么多多余的粪桶,所以每组同学也就分到了一个粪桶,谁能先揹上粪桶还是一个荣誉呢。倒是有的同学也并不着急去抢着揹,尽管粪桶已经洗刷干净,那味道还是很大的。

粪桶大约有一米高,用木板铁圈箍制的,有一个藤制的把手,可以揹在肩膀上。空桶不算沉,要是装满粪水就不轻了。另一件工具就是粪勺,一根长长的杆子,头里有一个铁皮的深勺子,可以挖取粪坑里的粪便。

我们随着师傅挨家挨户走进各个院子,师傅们对院子里的厕所位置都很清楚,看来是经常来光顾的,轻车熟路。走到厕所前都要喊一声:“有人没有,掏厕所的!”如果没人应答,就进去作业;如果有人在内,就要稍等一会儿。

参加了这样的掏粪劳动,才知道北京的茅厕有多花哨、有多落后!条件好点的,厕所就占一间正规房,有门有窗,但也是院子内最破旧的房子;一般的就是在院子一角的一个棚子,透光漏风的,门都关不严;地方大的还分一个男厕女厕,地方小的就是一个坑位,谁去谁插门,甚至连门也没有,外边摆一个扫帚,就表明里面有人。

茅坑也是千奇百怪,那时北京的平房很少有具备抽水马桶的。当然需要掏的都是旱厕。有的就是是用砖头水泥砌的池子,为了防渗漏,多是用陶瓷盆或陶制的水管子剖半做的坑底,也有埋上一口大缸,上面架上木板的。甚至还有更简陋的,就是一个土坑,旁边两块砖头。

坑底平滑的比较好淘,连汤带水的。有的不好掏,犄角旮旯掏不着。掏粪时卸下粪桶,桶口斜着,将粪坑里的粪水淘尽后再把粪桶揹走。如果有遗撒在外的粪汁,还要用废布擦干净。

我们就比照着师傅的动作来操作,使用粪勺不熟练,往往就撒汤漏水,师傅也不多说,每掏完一户,都是师傅来收拾。那味道一开始还真难闻,横下心掏多了也就能忍受了。

走了半条胡同,粪桶里的粪水就多半桶了。轮到我揹粪桶时,只听得粪水在桶里逛荡,越是小心还越是逛荡。师傅嘱咐要碎步慢走,那哪里掌握得好,粪汁还是越过桶沿,洒在头顶上、灌进后脖子里。溅到头顶上时,心里是一激灵,一伸手摸了一手屎汤子。当着同学的面,还不好意思擦,就这么坚持到了下一家,卸下桶找个旮旯用灰蹭了蹭手,才算释然。不过就此想到反正也是脏了,干起活来也就更坦然了,脏不脏随它去了。

粪桶快装满时,就要把桶送到附近的粪车上,倒干净再接着作业。我们干了有两三个小时吧,队长喊叫收了工。我们回来赶紧去洗澡、换衣服、洗衣服,像是走了一趟炼狱。

这一次劳动锻炼印象还是特别深刻的。第一次接触这样的劳作,对我们的触动还是挺大的。在街上、在人家院里,也有人指指点点“看这是学生……戴眼镜的……”我们倒是挺起胸:劳动光荣,作掏粪工人也光荣!

其实我们与师傅们比起来还差的远,师傅们日复一日、以苦为乐,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坚守着,这才真是不怕苦、不怕脏。我亲眼看见:干的粪便卡在砖缝里,用粪勺掏不出来,师傅就下手抓起来扔进粪桶里。有一个同学揹的粪桶过门时,桶上的污物蹭到了门框上,师傅见到,撩起衣服就把它擦干净了。

我们虽然有着不怕苦、不怕脏的想法,但是干起活来还是小心翼翼,生怕弄脏了衣服、弄脏了鞋。我们还是没有作普通劳动者、作艰苦革命工作的准备啊。离“作革命事业的接班人”还远着呢!那时候年轻人是多么单纯、多么向往“革命化”啊!

我当时写的作文<在掏粪的时候>

随着首都建设的发展,市政府下大力气整治卫生环境,修建了大批的公共厕所,有了冲水装置和化粪池,实现了机械化抽粪作业。各家各户的旱厕基本上都取消了。尤其是大量住宅楼的涌现,人们如厕已经十分方便。那出门入户、穿庭过院的掏粪工人也就消失了。

在如今的现代化的大都市中,掏粪工是个已经消失了的行业,但只要存在着社会分工,行业之间就必然存在着差异,也仍然会存在着苦、累、脏的工作,这些工作同样要有人去从事。因此,时传祥"一人脏换来万家净" 的精神对于今天来说,也仍然没有过时。

朗诵者 荷静退休后开启了一生最快乐的时光:旅游、书法、游泳、养花……,不断开拓生命的外延。近年又习练朗诵,开启主播修炼之路。在声音的世界里,做一个心中有光的人 ,温暖自己,照亮别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