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卷二十八沔水10

 水经注探究系列 2023-03-18 发布于山西

A12

沔水又迳鄀县故城南,古鄀子之国也,秦、楚之间,自商、密迁此,为楚附庸,楚灭之以为邑。县南临沔津,津南有石山,上有古烽火台。县北有大城,楚昭王为吴所迫,自纪郢徙都之,即所谓鄢、鄀、卢、罗之地也,秦以为县。沔水又东,敖水注之。水出新市县东北,又西南迳大阳山,西南流径新市县北,又西南而右合枝水,水出大洪山而西南流,迳襄阳鄀县界西南,迳湫城东南,左注敖水。敖水又西南流注于沔,是曰敖口。

鄀县故城按方位比对文物地图综合考量颇疑此处所谓的“县北有大城”的大城很可能与小胡岗遗址有关联,该遗址位于郑集镇红星村小胡岗,系战国遗存,面积约1.8平方公里,文化层厚0.5~1.5米。暴露出灰坑。采集陶片以泥质灰陶为主,有少量夹砂红陶,纹饰有绳纹、瓦楞纹,器形有鼎、高、豆、罐、盆及板瓦等。(见《江汉考古》1980年第2期)

新市县东汉初置南新市县,属江夏郡。以别于中山国的新市县,故名。治今湖北京山县东北。南朝宋改名新市,西魏改名富水。

敖水《清一统志·安陆府》:敖水“在钟祥县北。今名直河。……《县志》:敖水源出县东北仙洞山,西流径县北十五里,直注于汉,故名直河。又名池河”。

大阳山,即今湖北京山县北许家寨。《宋书·柳元景传》:元景自副沈庆之征郧山,“进克大阳”。即此。《清一统志·安陆府》:大阳山“在京山县北九十里,富水出焉。群峰际空,上多猿鹿,其西北有青崖”。

大洪山一名溳山。在今湖北随州市西南一百二十里,接钟祥市京山县界。《水经·溳水注》:溳水出大洪山,“山在随之西南、竟陵东北,盘基所跨,广圆一百余里,峰曰悬钩,处平众阜之中,为诸岭之。山下有石门,夹鄣层峻,岩高皆数百仞”。

湫城古湫城,位于今湖北钟祥市洋梓镇,东有敖水,经湫城南,流注于汉水,是曰敖口。今洋梓镇尚有敖河村、敖河咀村。《左传·庄公十九年》:“败黄师于踖陵,还及湫。”杜预注:“南郡鄀县东南有湫城。”《清一统志》载:庄公十九年楚子伐黄还及湫,南郡鄀县东南有湫城。(左传及杜注)枝水西南流经湫城东南(水经注)。

沔水又南迳石城西,城因山为固,晋太傅羊祜镇荆州,立。晋惠帝元康九年,分江夏西部,置竟陵郡,治此。沔水又东南与臼水合,水出竟陵县东北聊屈山,一名卢屈山,西流注于沔。鲁定公四年,吴师入郢,昭王奔随,济于成臼。谓是水者也。

石城即今湖北竟陵县。西晋元康九年(299)置竟陵郡治此

竟陵县秦置,属南郡按郦注所述方位治所在今在今钟祥县西北九十里丰乐镇附近。西汉元狩二年 (前121) 改属江夏郡西晋竟陵郡南齐竟陵治。南朝梁废。

臼水在今湖北钟祥市东南。《左传》:定公五年(前505),吴伐楚,“(楚)王之奔随也,将涉于成臼”。注:“江夏竟陵县有臼水,出聊屈山,西南入汉。”《水经·沔水注》:臼水“出竟陵县东北聊屈山, 一名卢屈山,西流, 注于沔”。

聊屈山卢屈山,在今湖北钟祥市东。《水经·沔水注》:臼水 “出竟陵东北聊屈山。一名卢屈山”。《方舆纪要》 卷77安陆府钟祥县:聊屈山 “在府东五十里,接京山县界,山势突起,绵亘数十里。上有白鹿池”。

△又东过荆城东。

沔水自荆城东南流,迳当阳县之章山东。山上有故城,太尉陶侃伐杜曾所筑也。《禹贡》所谓内方至于大别者也。既滨带沔流,实会《尚书》之文矣。

荆城即今湖北钟祥市西南四十四里石牌镇。《三国志·魏书·文聘传》:“又攻 (关) 羽辎重于汉津,烧其船于荆城。”

章山即内方山。在今湖北钟祥市南,邻接天门市界。《汉书·地理志》 江夏郡竟陵县:“章山在东北,古文以为内方山。”

沔水又东,右会权口。水出章山,东南流迳权城北,古之权国也。《春秋.鲁庄公十八年》,楚武王克权,权叛,围而杀之,迁权于那处是也。东南有那口城。权水又东入于沔。沔水又东南与阳口合,水上承江陵县赤湖。江陵西北有纪南城,楚文王自丹阳徙此,平王城之。班固言:楚之郢都也。城西南有赤坂冈,冈下有渎水,东北流入城,名曰子胥渎,盖吴师入郢所开也,谓之西赤湖。又东北出城西南,注于龙陂,陂,古天井水也,广圆二百馀步,在灵溪东,江堤内。水至渊深,有龙见于其中,故曰龙陂。陂北有楚庄王钓台,高三丈四尺,南北六丈,东西九丈。陂水又迳郢城南,东北流谓之杨水。又东北,路白湖水注之。湖在大港北,港南曰中湖,南堤下曰昬官湖,三湖合为一水。东通荒谷,荒谷东岸有冶父城,《春秋传》曰:莫敖缢于荒谷,群帅囚于冶父,谓此处也。春夏水盛,则南通大江,否则南迄江堤,北迳方城西。方城即南蛮府也。又北与三湖会。故盛弘之曰:南蛮府东有三湖,源同一水,盖徙治西府也。宋元嘉中,通路白湖,下注杨水,以广连漕。杨水又东历天井北,井在方城北里馀,广圆二里,其深不测。井有潜室,见辄兵。西岸有天井台,因基旧堤,临际水湄,游憩之佳处也。杨水又东北流,得东赤湖水口,湖周五十里,城下陂池,皆来会同。湖东北有大暑台,高六丈馀,纵广八丈,一名清暑台,秀宇层明,通望周博,游者登之,以畅远情。

水,在今湖北荆门市东南。

权国“古城”遗址在建阳驿南二0七国道和荆沙铁路交汇处。

那口城在今湖北荆门市东南。《水经·沔水注》:权水“出章山,东南流经权城北, ……东南有那口城”。

纪南城,春秋战国楚都城。因在纪山之南,故习称之。即今湖北荆州西北纪南城。楚文王定都于此。昭王时曾迁都鄀,惠王初又曾迁都,不久皆迁回。楚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为秦将白起所破,地入秦。因楚文王之后所都皆可称郢,而此都地处纪山之南,故亦称纪郢;又因位于楚国南境,亦称南郢。

楚纪南故城位于湖北荆州西北纪南镇南,系东周遗存,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亦称“郢”,是东周楚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址平面呈不规则方形,东西长4.5公里,南北宽3.5公里。夯筑城垣底宽30~40米,顶宽10~20米,残高6米左右。城垣上有七处城门遗迹。城外有护城河遗迹。城址内保存有大量灰坑、冶铸遗址、建筑遗迹,分布有400余口水井、成排的窑址。城址内历年出土的陶、铜、铁质等各类遗物数以万计,以建筑材料和生活用具居多。城址周围曾发现“郢再”金版、蚁鼻钱等楚国货币和1套25件彩绘石编磬。城外北郊和西郊为大中型墓区,东郊为小型基区。(见《文物参考资料》1954年第3期,《文物》1980年第10期,《考古学报》1982年第3、4期,《江汉考古》1987年第3期、1991年第4期)

赤坂冈,在今湖北荆沙市荆州区(故江陵县)西北。《水经·沔水注》:“江陵西北有纪南城,城西南有赤坂冈,冈下有渎水,东北流入城,名曰子胥渎。”

赤湖在今湖北荆沙市荆州区(故江陵县)西北。《水经·沔水注》:“扬水又东北流,得东赤湖水口,湖周五十里。城下陂池皆来会同。”《方舆纪要》卷78江陵县:赤湖在“府西北十五里。《荆州记》:昭王十年,吴通漳水灌纪南,入赤湖,进灌郢城,遂破楚”。

龙陂,又名龙泉、龙洲。在今湖北荆沙市荆州区(江陵县故城)北纪南城西南。《水经·沔水注》:“(龙)陂古天井水也,广圆二百余步,在灵溪东江堤内,水至渊深, 有龙现于其中, 故曰龙陂。”《晋书·武帝纪》:泰始四年(268),“吴将施绩入江夏,万郁寇襄阳,遣太尉义阳王望屯龙陂”,即此。

楚庄王钓台,位于荆州城北8公里处纪南城内东北隅。《水经注》载:台"高三丈四尺,南北六丈,东西九丈"。现高6米,东西长30米,南北宽20米。楚庄王公元前613年至前590年在位,是楚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君主,春秋五霸之一。公元前597年,晋楚之战,楚获大胜,威震九州,庄王为安抚列国君主,建筑高台,邀请列国君主来此聚会,众诸侯推庄王为盟主。此后"远者来朝,近者入宾",庄王威望日重,楚国国势日强。后人因而谓此台为钓诸侯台,故又名"钓台"。

冶父城,古邑名。春秋楚邑。在今湖北省荆州市沙市区东。《左传》桓公十三年(前699年):楚屈瑕伐罗,为罗与卢戎两军所败,“莫敖缢于荒谷(今江陵县东),群帅囚于冶父以听刑”,即此。

方城一名长城。在今湖北荆沙市荆州区(故江陵县城)西北四十二里万城乡。《水经·沮水注》:“沮水又东南径长城东。”《方舆纪要》卷78江陵县:方城在“府西北六十里。或云吴所筑,取故方城之名。……宋末,荆南制置使赵方子葵方城,避父讳改曰万城”。《清一统志·荆门州》:方城“在当阳县东南一百二十里。相传唐郭子仪筑。旁有秣马山。明初尝移县治此”。

大暑台(清暑台《太平寰宇记》:“清暑台,一名大暑台,在江陵县东北二十一里。”

杨水又东入华容县,有灵溪水,西通赤湖水口,已下多湖,周五十里,城下陂池,皆来会同。又有子胥渎,盖入郢所开也。水东入离湖,湖在县东七十五里,《国语》所谓楚灵王阙为石郭陂汉,以象帝舜者也。湖侧有章华台,台高十丈,基广十五丈。左丘明曰:楚筑台于章华之上。韦昭以为:章华亦地名也。王与伍举登之。举曰:台高不过望国之氛祥,大不过容宴之俎豆。盖识其奢而谏其失也。言此渎,灵王立台之日漕运所由也。

杨水,周宏伟推测所谓杨水,可能就是楚国时代的乾溪,今已基本淤塞无存[0]

子胥渎,应为古代“江汉运河”的一部分,“江汉运河”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据传为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运河。楚庄王(前613~前591)时,激沮水作渠,引江水循入古汉水支流水,东北流湖北潜江西北注入汉水,沟通江汉,楚灵王(前540~前529)时,又自章华台(今湖北监利北)开渎北通水以利漕运。楚昭王(前515~前489)时,伍子胥率吴师伐楚,疏浚此运道以入,故称“子胥渎”。

离湖在今潜江市荒湖管理区毫口镇。相传,屈原被流放后,沿着夏水(即县境内荆河)南行,来到一个大湖旁,屈原边走边看,悲愤满腔,思绪难平。不觉来到湖边小墩毫口,饥饿劳累,精疲力竭,瘫软在一渔家的门前,被户主老大娘扶进了草堂。老大娘得知是深受敬仰的屈原大夫时,用家中上好的食材,做出香喷喷的甜饼给屈原吃。屈原吃了,连声称好。后来人们称此饼为“屈原饼”。屈原在老大娘家住了一段时间,天天披发行吟泽畔,写出了千古传颂的长篇抒情诗一一《离骚》。后来,人们把屈原居住过的小墩毫口所在的湖泊称为离湖。清同治《监利县志.方舆志.古迹》记载:“离湖,在县北七十五里”。[1]

章华台,又称章华宫,是楚灵王六年(公元前535年)修建的离宫,后毁于兵乱。这座“举国营之,数年乃成”的宏大建筑,被誉为当时的“天下第一台”。史载章华台“台高10丈,基广15丈”,曲栏拾级而上,中途得休息三次才能到达顶点,故又称“三休台”;又因楚灵王特别喜欢细腰女子在宫内轻歌漫舞,不少宫女为求媚于王,少食忍饿,以求细腰,故亦称“细腰宫”。这在先秦古籍《左传》、《国语》、《韩非子》和《史记》、《汉书》、《后汉书》以及《水经注》等文献中均有记载。章华台位于湖北潜江龙湾镇。遗址平面呈长方形 ,南北宽1000米 ,东西长2000米 。东南部发现有十余座宫殿基址 。其中以放鹰台为最大 ,长约300米 ,宽约100米 。高约5米 ,由4个相连的夯土台基组成 。其中1号台基为双层台基,下层是夯土的,上层是砖坯的,基址上部分布着东西侧门、贝壳路、砖坯墙等遗迹,出土有瓦当 、板瓦、铜门环等遗物。谭其骧考证后认为其即章华台遗址。龙湾遗址是我国迄今发现的保存最为完整、时代最早的楚国离宫别院遗址群落,2000 年,楚章华台被列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