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下)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这是郭沫若先生,对清代杰出文学家蒲松龄的评价。 蒲松龄用一毕生的精力完成《聊斋志异》八卷491篇约40余万字,内容丰富多彩。故事多采自民间传说和野史轶闻,将花妖狐魅和幽冥世界的事物人格化,社会化,充分表达了作者的爱憎感情和美好理想,情节曲折离奇,跌宕多变,是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 《聊斋志异》是一部神奇的小说,它不仅是中国文学的骄傲,它还是世界文学当中非常有影响的作品,它经常让研究中国文学的汉学家感到惊奇。 蒲松龄74岁时妻子刘氏因病去世,他悲痛欲绝,倍感人生苦短,就这样过了两年,蒲翁也于康熙五十四年,即公元1715年正月22日,在故居聊斋与世长辞,一代文学大师走完了他坎坷的人生。但是他为后人留下的财富却是永不磨灭的。 蒲松龄聪慧勤奋,学识渊博,不但对于经史哲理文学素有研究,而且涉猎天文、农桑、医药等等科学技术。他虽然念念不忘功名,但实际的生活却使他更接近劳动人民。他认识到社会的不平等以及官僚制度、科举制度的黑暗和腐败,他把满腔热情倾注在文学创作中,主要著作除誉满中外的《聊斋志异》外,还有文集13卷400多篇,诗集8卷1000多篇,词一卷100多阕,以及俚曲14种,戏本3出,杂著5种,总近200万字,它们基本收集在1962年由中华书局出版,路大荒整理的《蒲松龄集》中。此后,又有遗稿相继被发现,收入蒲松龄纪念馆编著的《聊斋佚文辑注》。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南麓的蒲家庄,就是蒲松龄的故里,穿过村口青砖高跺的券门,沿着东西大街前行,可见一株数人合抱的古槐树,荫翳掩映之下有一幢青砖灰瓦古朴典雅的农家小院,这便是蒲松龄上下几代人居住过的宅院。 蒲松龄故居坐北朝南,有正房三间和东西两厢,是北方农村典型的四合院。院内青砖铺地,夯土为墙,十分简朴。山石水池,豆棚瓜架,石榴竹丛,腊梅秋菊,错落有致地点缀在院内,颇有一番园林情趣。 穿过八角门便是蒲家正房,客堂正中高悬着著名学者路大荒先生手书的“聊斋”匾额,字体古拙苍劲力透纸背,仿佛倾注了路先生对这位文学巨匠的无限崇敬与一往深情。 聊斋匾额下方挂着一幅蒲松龄74岁时身穿着公服,手捻银须的画像,这是清代江南著名画师朱湘麟的佳作。画在,蒲松龄脸庞清瘦神采飘逸,但眉宇间却掩盖不住一股愤世嫉俗的精神。蒲松龄亲笔在画像上端撰写了两道题跋,这是他内心世界的流露,也仿佛是在为自己的一生作总结。其一云:“尔貌则寝,尔驱则修,行年七十有四,此两万五千余日。所成何事,而忽已白头,奕业对尔子孙,亦孔之差。”其二云:“癸已九月,筠瞩江南朱湘麟为余肖此像,着世俗装,实非本意,恐为百世后人所怪笑,松龄又志。”令蒲老夫子在天之灵值得安慰的是,后人对他的一生十分崇敬,评价很高。 画像两旁挂着当代文学大师郭沫若先生手书的对联:“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聊斋的正房内,成列着蒲松龄在西铺村设馆时用过的桌、椅、床、几等家具,及两方端砚,各种石景。成列着几百种不同版本的聊斋,其中有半部《聊斋志异》手稿,是由蒲松龄的长子历经战乱而保存下来的,弥足珍贵。 蒲松龄的著作早在100多年前,就已流传海外。这里有1880年,英国希·阿·格里斯的英文译本,日本大正十五年的日文译本等20多种外文版的《聊斋志异》。 近年来,由蒲学专家收集整理出版的《蒲松龄集》,各种传抄本的诗词、俚曲、杂著等,以及大量以聊斋为题材的通俗读物,连环画,戏曲脚本等也都成列在这里。 聊斋后院的六间展室为近年所拓建,展出了许多后人研究蒲松龄的学术论文和专著,以及当代名人为蒲松龄故居所作的书画和题词。 蒲家庄东门外的蒲氏墓园,是“柳泉居士”的长眠之地。蒲松龄墓四周古柏凝翠,洪山远立如屏。墓前立有清代雍正三年同乡后学张元所撰的《柳泉蒲先生墓表》碑。 新中国成立之后,墓园几经修葺,并由文化部长沈雁冰重书了新的墓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