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篇“论战”的小日常

 佳丽世界 2023-03-18 发布于浙江

朗读者:赵朋

放学回来,儿子说起《曹刿论战》。“课上已经学到这篇文章了?”我有些惊讶,感觉早点儿。

“没有,也是老师偶尔提到。”“来,老妈给你讲讲。”手边没有《左传》,我找出一本《古文观止》说道。

佳丽姐曾让我写篇评介《古文观止》的文章,“选集有啥好写?百度一搜就晓得了。”虽然拒绝,但一直认为,如果喜欢古代散文,那这本书确实可以起到“导夫先路”的作用,毕竟一书在手,经典不能说全有,却能省去很多查找和收集的功夫。

《古文观止》收录自东周至明代的文章二百多篇,先秦时期的选文很多出自《左传》,篇数大致占到全书的六分之一,足见其在古文中的“重量”。而《左转·郑伯克段于鄢》作为开篇,其情节之丰富曲折、人物之立体饱满、语言之生动简洁,堪称历史散文中的“战斗机”。学习古代汉语课程时,王力先生教材的起首也是这篇,而且是全文背诵篇目,让人印象十分深刻,“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不义不暱,厚将崩”“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等语句,至今记忆如初。

而作为《左传》中的经典篇目,《曹刿论战》自然少不了入册《古文观止》。

“就像读'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需要了解《诗经》与风雅颂、赋比兴;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必须知道孔子和《论语》,”沿用一给儿子讲国学就“起兴”的习惯,我打开话匣子,“要讲军事理论家曹刿如何论断这场长勺之战,咱们还要从《春秋》谈起。”

从鲁国史官编撰的史书,到言简意深的春秋笔法,到注释微言大义的春秋三传,层层推进;从《左传》的编年体,到《国策》的国别体,到《史记》的纪传体,举例比较……择其相关,不多赘述;择其重点,点到为止。

期间,儿子不时地提问与附和:“除了左传,春秋三传还有哪些?”“我知道战国策,是记叙不同国家的史书”“我们历史课学过司马迁,以人物分类记录历史事件”……夜色已深,儿子却兴致高昂。

“然后咱们再来读读《曹刿论战》,看看这么一篇短文,有啥特别之处。”打开《古文观止》,母子逐句细读——

“'肉食者鄙’,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打仗前,曹刿要问那么多'何以战’?”

“'牺牲’词义和现代不一样呀,是祭祀的用品。”

“'公将鼓之’,这里的'鼓’是名词用作动词。”

读至两军交战,儿子忍不住发问:为什么“公将鼓之”,曹刿“未可”;“公将驰之”,曹刿还是“未可”?

“关键地方留个扣儿,是不是有种迫不及待想知道的感觉?”我笑道,“别急,谜底马上揭晓。”

“原来是一鼓作气、防止诈降啊!”随着战后鲁庄公被解开疑问,儿子也豁然开朗,“《三国演义》中也有很多兵不厌诈、以少胜多的故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确实很有必要呀。”

“短视频时代,碎片化的阅读虽然可以提高信息量,但系统性地读书学习才能点面结合、触类旁通,对吧?”一文读完,儿子意犹未尽,我提议:“咱们明天读《郑伯克段于鄢》?”

“好!”

插画:鼎然

上一篇:红泥火炉绿蚁酒

佳丽陪你一起看细水长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