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名人圣贤》解说词——辛弃疾(下)闵老师语文研究工作室 2023-02-06 07:00 发表于重庆 收录于合集 #作文素材58 #中国古代名人圣贤59 #文化常识65 一代词宗—辛弃疾(下) 唐五代以来,词作品中先后出现了三种主要类型的主人公形象,即唐五代的红粉佳人,北宋时的失意文士和南渡初年的苦闷志士。著名词人辛弃疾横刀跃马登上词坛后,又拓展出一类虎啸生风,气势豪迈的英雄形象。 在唐宋词史上,没有谁像辛弃疾这样钟情,崇拜英雄,抒写出英雄的精神个性。辛弃疾平生以英雄自许,渴望成就英雄的伟业,成为曹操、刘备那样的英雄。苏东坡也曾向往“雄姿英发”的周郎,但他在赤壁缅怀英雄时,想到的是“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那是文士所常有的伤感。而辛弃疾凭吊赤壁时,是“半夜一声长啸,悲天地,为予窄”,显示出英雄壮士的本色。 少年的辛弃疾,是沙场点兵的将帅,执戈横槊的英雄,气势豪迈,虎啸生风。进入中年后,经历了人世的危机和宦海沉浮,他已无法“点兵沙场,只能在落日楼头,摩挲抚剑,面对友人,弹铗悲歌”。当年叱咤风云的少年将帅,变成了“和泪看旌旗,试弹幽愤泪空垂”的失落英雄。 被迫隐退以后,他更是变为了手不离杯的醉翁,抱瓮灌园的村叟。到了暮年晚景,辛弃疾已是“头白齿牙缺,不知筋力量衰多少,但觉新来懒上楼”的衰翁。虽然他执着于功名事业,但已经逐渐失去了往日的狂傲与乐观,而此次陷入失望之中。他在词中写到,“功名妙手,壮也不如人,今老矣,尚何堪”。 公元1207年,68岁的辛弃疾带着满腔悲愤,含恨终老于江西铅山。临卒大喊杀贼数声,壮志未酬,令人扼腕。 辛弃疾在用武无地,报国无路,恢复无望的情况下,将其全部精力与才情用于填词,对词的艺术世界进行了多方面探索,成为南宋最杰出的词人。 据唐圭璋所辑《全送词》及孔凡礼《全宋词补辑》统计,辛弃疾存词629首,数量为宋人词之冠。就内容境界,表现方法和语言的丰富性、深刻性、创造性和开拓性而言,辛词都可以说空前绝后的。 辛弃疾独创出“稼轩体”,词的风格特点是雄浑豪放,在词坛上和苏轼并称,继承了苏轼豪放词的风格,确立了豪放一派,影响十分深远。 稼轩词展示的自我形象是唐宋词史上独一无二的个性鲜明的英雄形象。因此,稼轩词也被人们称为“英雄之词”。这些词主要表现了词人以英雄自许,以恢复中原为己任的壮志豪情。 辛弃疾词作品的另一方面是对农村田园生活和隐逸情趣的表现。辛弃疾在江西上饶铅山的农村先后住过二十多年,他熟悉也热爱这片土地。并对当地的村民和山水风景作了多角度的素描,给词世界增添了极富生活气息的一道清新自然的乡村风景。如夜行上饶县黄沙岭写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在飘泉居所写的“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 傲然独立的英雄,竟有如此亲切地关注那些乡村的父老儿童,体现出辛弃疾博大的胸怀和多元的艺术视野。在唐宋词史上,也只有辛弃疾展现过如此丰富多彩的乡村图景和平凡质朴的乡村人物。如《清平乐》中写的“春宵睡重”,就写得缠绵婉转,多情细腻。 辛弃疾的诗现保存有133首,内容和风格大体上类同与他的词。辛弃疾的文章现存有17篇,都为奏议启扎等应用文字,颇能见出辛弃疾的见解和谋略。 辛弃疾的词在宋代即已有多种版本,主要为4卷本和12卷本两种,4卷本名《稼轩词》,12卷本名《稼轩长短句》。 1962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出版了邓广铭编著的《稼轩词编年笺注》。1975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点校本《稼轩长短句》。 南宋民族英雄,杰出的词作家辛弃疾,生前力主兴兵抗金,不为朝廷所用,罢官闲居上饶20多年,死后葬于铅山县陈家寨阳原山。历经700多个春秋,就让这位彪炳千秋,流芳百世的一代人杰长眠于此,以寄托我们对古圣人的幽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