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发表于 2022-1-16 01:54 | 只看该作者
这个电路应该这么考虑: 1、首先,Q4的集电极电流Ic4是由R3来设置的,但Ic4到底设置为多大,却是要根据经验来确定。 一般原则是,先计算在最大设计输出功率条件下Q3所需的基极驱动电流Ib3max,然后,Ic4选择为1.2~3倍的Ib3max,一般建议尽可能选偏大一点。但Ic4越大Q4的发热会越严重,所以说需要根据实际调试经验来最终确定。 调整R3就可以改变Ic4的电流。一般为方便测量,往往需要在Q4发射机串入一个10欧左右的小电阻,用万用表的毫伏档测量电阻两端的电压,就可以推算出Q4的射极电流Ie4,如果Ic4不是太小(至少几mA)的话,可以近似认为Ic4与Ie4相等。 在调R3之前,R5应按照公式 R5 = 11.3 / Ic4 来选定合适的电阻值。比如,如果期望Ic4为3mA,那么R5 = 11.3 / 3 = 3.76K,可以选择3.9K的标准电阻,在调R3时尽量使Ic4略微偏小一点点;R5也可以选择3.6K的标准电阻,而实际的Ic4则需要调得略偏高一点点。 这里纠正你一个认识上的误区,那就是Q1的集电极电流Ic1并非预先确定的,而是根据上述原则确定Ic4后,通过选择Q4的HFE来进行抉择的。比如,按图中参数,R4用33K电阻,那么Q1的集电极电流应该大约为:Ic1 = 6 / 33 = 0.18mA,此时如果确定Ic4为3mA的话,Q4的HFE值选择在80~120之间的最为合适,此时R3的阻值应该在3.9K左右。如果你选的Q4的HFE在60~100之间,那么Q1的集电极电流会略低于0.18mA,此时R3的阻值大约是4.9K左右。
2、这个电路是双电压供电的,所以,确定R5的原则其实就是按照所谓的中点电压法则,即让Q4集电极电压等于0.7V,也就是要让R5两端电压等于11.3V。
3、先确定R5,再根据要求来调整Ic4,这个先后顺序必须搞清楚。在调Ic4时,先不要接入Q3和Q5(一般是先不焊这两个管子,并且R12这个模拟喇叭负载的电阻必须接上)。当Ic4调整合适以后,D1、D2之间连线处的电压应该就非常接近0V,如若不然,则说明R5的阻值没算对。
你说一改R5中点电压就变,这就是这个电路的特点,所以我强调了,R5必须先确定下来。如果你想尝试让Q4换不同的静态工作点(也就是试试不同的Ic4的效果),那么每次也得先根据你想要修改的Ic4计算出R5的阻值,然后再来调R3使Ic4达到预期的值。这样的话,你把Ic4调到差不多接近期望值时,D1、D2之间处的电位应该就比较接近0V了,最后需要做的就是细调R3使该点电位尽量调为0V即可。
最后,根据这个电路的特点给一点调试建议:R3和R5都用10K精密多圈电位器,按照图中采用双12V供电的话,我认为Q4的集电极电流Ic4设置为2~5mA比较合适,Ic4越大整个电路你调起来越轻松,但Q4的发热会是最关键的制约因素,因为一旦Q4发热严重的话,温漂问题就会比较突出,整个电路的稳定性就不好了。
如果对我的讲解有疑问,你可以仿真试一下,我可以肯定,你按我说的步骤调整,应该很轻松成功。记住,仿真时你是体会不到Q4的发热问题的。 最后对这个电路提两点改进措施: 1、根据R3的调试结果,在Q2集电极串一个同样阻值的电阻,会提高输入级Q1和Q2的匹配度,对于提高电路抗共模噪声、减小温度漂移是非常有益的。 2、在Q4的发射极串入一个10~47欧的电阻,不仅有利于调试时监测Q4的集电极电流,还可以改善调整R3时的灵敏度,调Q4集电极电流更为轻松容易。 3、如果你想尝试改善交越失真问题,可以尝试在D1、D2之间多串一个相同的二极管。不串二极管串一个电阻也可以,阻值略大于R7就可以了,阻值越大对交越失真的改善越有利,但注意不要超过220欧。串电阻的不利方面是,输出特性会变得偏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