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鲁敏:我时常对经典抱有感激涕零、大恩无以为报般的感情 | 名作欣赏

 陈巽之的图书馆 2023-03-18 发布于陕西

致少年的你:关于阅读

文/ 鲁敏

图片

1.谈阅读,听上去是很老掉牙的话题啊!但是,仍然要请你耐心听我如同社戏里的老生一般、咿咿呀呀地唱上这一回。我是认真唱的,带着这么些年来对阅读的感情,这是像大海一样深不见底的黑糊糊的感情。
我特别想告诉少年的你,整个人生,不管我们表面的物质构成、友情往来、社会角色如何热闹,生命在本质上都是孤独的,你会面对许多麻绳一般枯燥漫长的独处时光——如同清点微小财产的穷苦人,我时常试图清点我前面生活中曾经拥有的好时光,我有些惊讶地发现,真正感到幸福时光像喜马拉雅山顶上的空气那样稀薄,但同时,我又恍然一笑地发现,这稀薄幸福中的氧气部分,实际上都是来自阅读。
阅读是最安全、最高效且最令人愉快的社交途径。“我们阅读不是因为我们不能认识够多的人,而是因为友谊是如此脆弱,如此容易缩减或消失,容易受时间、空间、不完美的同情和家庭生活及感情生活种种不如意事情的打击”——我喜欢布鲁姆先生的这句话。也许在你们现在这个年纪,对这句话并无感触,但是,时间会在未来的某一天让你完全同意其内在含意。
毫无疑问,我所指的能够带来幸福感的那些阅读对象当然是经典。
我时常对经典抱有感激涕零、大恩无以为报般的感情,试着想想吧,如果没有这些伟大的作品,如果没有对它们的阅读,如果没有在阅读中那些复杂的感慨万千,那无声的智性交流所带来的恐慌、细腻与汗毛竖立,人生将多么可怜、单薄,令人瑟瑟发抖!我宁可死去,或宁可成为一棵树、木椅子或野狗。
2.但经典同样也会构成某种不幸——如果你是一个对写作抱有浪漫热情与远大理想的追梦人。
对经典的崇拜、爱慕以及随之而来的制造它、占有它的向往,像是深入骨髓的强迫症,只要想到、提起,心情一下子就会变得肃默,并且觉得害臊、苦涩,感到终身被灵感所奴役的悲剧性。从这个角度而言,任何一个具有野心与狂妄想法的写作者,都会被这种无穷无尽的痴心妄望所笼罩;他不可能拥有真正的宁静与幸福,整个写作生涯,就是一场无期的苦役;他几乎每时每刻都被焦渴与躁动所镣铐,时刻经受着对平庸的警惕与惧怕、对才华的自我打击与否定;他迈出的每一步,不管是坏的或是不那么坏的,都像是走在无情的刀尖上——没有一丝的怜悯。
我有时羞于承认这种无望的热望,我千方百计地假装轻松、享乐、满足,实际上,我从来无法获得真正的满足、轻松与享乐。经典在拥抱我的时候,也同时往我血液里注入了动荡不安、嗜血难眠的毒素。
退一步地想、自我劝说地想,这可能正是写作这一行当所必须配备的羞耻感,这是一种胆汁上的装备,是长期安放在马背上那沉重的鞍。这具鞍,会让纵马者不会太过放荡、轻浮和自以为是。
作为一个正在行进中的写作者,我想提前告诉少年的你,如果你热爱文学与写作,你同样要准备好热爱这无药可治并将伴你终身的焦虑。
3.在阅读中,窥看众多的经典作家,其命运往往大起大落,似乎那正是孕育经典的重要曲线:曹雪芹,海明威,舒尔茨,凡·高,奥康纳,萧红,川端康成……这个名单可以源源不断地写下去,他们惨烈的人生具有那样高的审美性,好像他们心照不宣地在进行一场炫耀般的苦难史与神经质的比赛,同时也便于后人在观看时施以深长的叹息和感慨。
不免想到艺术生命与俗世生命之间的乖张敌意——寿终正寝的安稳人生,与灵感奇崛的艺术,莫非是不兼容、不调和的?这样一想,便会不能正视自己这肥白的、室内的无风雨的生活,可是一个人,怎么敢先验性地去责备命运所配给的苦难份额?并以此为借口去开脱灵感的欠丰以及与经典之间的无限距离?
现在谈论这个艰涩的话题,对少年的你可能为时过早,你甚至觉得话不投机、不知所云。但是在将来的某一天,如果捉弄人的命运在你面前布下这样的迷局,漫长曲折、荆棘丛生,你不必退缩或哀叹,你把这样的苦难要当做最稀有的礼物一样庄重地接收下来——暴风雨过后,拿起笔,你会发现,你的健壮与雄阔无人能及。
4.顺便还要说一句,在我的阅读经验中,除了那些早已被戴上永不褪色的大红花、被人们夸赞得起了老茧并成了电脑输入法固定词组的传统经典,还有更多被忽略的“小个子”,他们还没有成为经典,并且或许永远也戴不上经典这顶大帽子,他们也只被小部分的人视若珍宝,并且他们的价值也有些忽上忽下、摇摇摆摆,他们在海洋般的阅读中沉浮不定,这样的书目与作家我也同样可以列出一长串,《死》《遛鸟女》《三个六月》《身着狮皮》《中性》……多少次,我替他们栏杆拍遍,感叹他们相对冷僻的命运……
可是,看着这些面目模糊、在偶然阅读中发现的杰出作品,我们至少可以想到——第一,我们现在所读到的所有经典,在诞生之初,一定都饱受折磨、满身的血水与泥泞,甚至命悬一线。第二,多少出色的令人悸动的作品,所得到的也只是暗淡的小簇光线,或者说,在通往经典化的路上,他们只是两侧的林荫大道,但他们所贡献的那种姿态与养分,某种意义上,更为尊贵,饱含文学经典之路的沧桑与世故。
我想要告诉你的正是:在写作的漫漫长路,你算不上最好,但一定不是最糟,就算最糟又怎么样,因为所有那些最好的,一定都是从最糟的路上走过来的。
图片
作 者:鲁敏,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著名作家,曾获鲁迅文学奖、人民文学奖、冯牧文学奖等重要文学奖项。来 源:《名作欣赏》2013年第2期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