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陶瓷的革命

 点滴斋书房 2023-03-18 发布于河北

陶瓷的革命

陶瓷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文明的标志之一。陶器也是中华文明从旧石器到新石器时期的分界线,为此,专家称“陶器的出现,是人类在向自然界斗争中的一项划时代的发明创造。”

陶与瓷的历程

说到陶瓷,实际上涉及到陶与瓷的两个问题。在陶与瓷发展进化过程中,人们首先认识了陶器的价值和作用。大约在新石器时期,先民就学会了制陶技术,先民用粘土成型的坯体,通过干燥后,再放入陶窑内经过火的加热至高温,从而促成永久改变的反应,包括增加强度、硬化及固定形状。

在此后的发展中,人们对陶器表面施上釉色,用天然矿物质颜料绘画出各种图案,形成了釉陶,从新石器到商周、汉代及之后的陶器大致制作工艺基本上如此。

大约在夏代时期,已经出现了原始瓷。

原始瓷,是是指用瓷土烧成的器皿。这种用瓷土烧成的器物胎质细腻而坚硬,表面呈青黄色或青绿色,是因为这些器物是以高岭土作胎,在1000多度的还原焰中烧成的,烧结后的器物胎质十分坚硬且吸水性很弱,其制作工艺较为原始,古发现者称之为原始瓷或者原始青瓷。

在河北南部发现的葛家庄先商遗址发掘中,出土发现了河北最早的原始瓷器。

从陶器到瓷器,实际上是一种技术进化的革命,并且相伴相生同步发展至今,构成了中国的陶瓷发展史。

从最早的原始瓷到青瓷,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陶器和瓷器的制作技术越来越成熟。

青瓷是我国著名的传统瓷器的一种,早期的青瓷胎体呈灰白色或淡灰色,我国的南北方烧制的青瓷各有特色。南方的青瓷一般胎质坚硬细腻呈淡灰色,釉色晶莹纯净,到两晋至隋唐时期,青瓷的制作技术逐渐形成以南方为优的局面,以至于后人称赞南方青瓷,常用“类冰似玉”来形容。北方的青瓷,胎体较为厚重,釉面玻璃质感强,流动性大,并在釉面上有细密的开片,其釉色青中略而泛黄。

北方早期的白瓷

在青瓷的发展过程中,于北方地区又出现了一个新的瓷种,这就是白瓷。

早期的白瓷出现于东汉时期,最早发现于湖南长沙的东汉墓葬中,后来,有学者对其胎釉的分析,对其中的铁含量低于同时期的青瓷,故认为在东汉时期,湖南地区在生产成熟青瓷的同时,也可以能烧造出具有白瓷特征“早期白瓷”。但也有人认为:湖南东汉“早期白瓷”铅含量高于50%,当应属于白釉陶范畴,其为“早期白瓷”的观点有待于商榷。

真正的“早期白瓷”发现于北方地区。

1971年3月,在进行农田基本建设时,当地群众在河南省安阳县洪河屯村发现一单室土穴墓。从出土的一盒墓志记载中,考古工作者确定这座墓的墓主为北齐高级将领范粹(548—575年),在葬墓中出土随葬器物77件,以瓷器最为丰富,根据考古简报的介绍,墓葬共出土瓷器14件,分别是:白釉绿彩三系瓷罐2件,长颈瓷瓶3件,白釉四系瓷罐2件,白釉瓷壶1件,白釉瓷碗2件。其他为青瓷。10件白瓷,有白釉、酱釉、彩釉等品种。这对于研究我国瓷器发展史,特别是对探讨北方白瓷的起源、发展以及工艺技术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此后在考古工作中不断发现有白瓷的出土。

1975年,河北磁县发掘的北齐左丞相文昭王高润墓,并出土了两件瓷碗,经过考古工作者的对瓷器的观察,其口部均露出化妆土,实证表明北方地区在北齐时期已经开始使用化妆土。化妆土经技术的提纯、淘洗及陈腐后,有效去除了铁、钛等呈色物质,所以在烧造瓷器时对其化妆土的施加,不仅改善胎体的粗糙表面,还改善了瓷器釉色的呈色效果。

1978年,在河北磁县大冢营村发掘了东魏高欢第九子高湛妻子、柔然(茹茹)可汗阿那瓌孙女邻和公主闾氏之墓。墓葬发现有壁画,还出土了大批珍贵文物器物,据统计完整及可修复的器物达1000多件,其中陶俑1064件。其出土的瓷器有1件青釉仰覆莲带盖瓷罐与后来的赵明度墓青釉覆莲四系罐十分相近。

1978年,在河北磁县西南发现北齐元良墓,出土瓷器8件,有盘、罐、碗、虎子等。

除此还有张盛墓、尧峻墓等等墓葬亦出土了很多的标本和瓷器。

2008年,河南省文物部门在南水北调工程安阳第九标段发现一座完整的东魏时期大型砖室墓。出土的墓志铭记载,墓主人为东魏宁远将军、太常博士、领鼓吹丞、博陵太守赵明度。墓葬中的随葬器物组合完整,包括墓志、青瓷罐、青瓷碗等珍贵文物20余件。墓葬出土的瓷器中,有青釉覆莲四系罐,瓷质为白胎、青绿釉、施化妆土,瓷罐和瓷碗均为白胎。这些瓷器的出土,不仅代表着北朝瓷器的制作工艺水平,而且对研究这个时期白瓷发展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同年,河南省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安阳县安丰乡北里村东,发现了一座北齐时期的洞室墓葬。经过发掘墓主为北齐时期的车骑将军、雕阳王郎中令贾进。墓中出土了瓷器、陶器、石器等90余件。其中瓷器有青釉、豆青釉、绿釉瓷和白瓷等,类型有碗、瓶、罐、高足盘、陶器有红陶灰陶等。

除墓葬出土的瓷器外,在北方地区还发现了北朝时期的许多窑址,如邢台西坚固窑、安阳相州窑、巩县白河窑、临漳曹村窑、磁县贾壁窑、山东淄博寨里窑等等。这些发现说明在北方地区除烧制青瓷外,还开始烧造白瓷。

邢州白瓷的发现

关于邢白瓷的发现,应客观的去评述。笔者认为,邢白瓷的认识与研究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实际上无论邢白瓷发现于何时,历史上的邢白瓷都在那里,只是如同大道遗珠一样无人认识而已。

首先应该肯定的是翁振军、杨文山二位先生对邢州白瓷的发现和研究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翁振军先生,祖籍浙江温州,早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后在五十年代于邢台进行劳动改造,恢复工作后从事历史文化与地名研究工作。在此同时他注意邢台历史文化的整理和研究,“在对有关文献、志书的研读中,我们感悟到邢台历史文化之悠久深邃,在中华文明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区域文化当时在很多人中没有概念,翁振军先生为了推动邢台区域文化研究,争得有关领导的支持下,在市政府大院举办了一次邢文化讲座。这次讲座的主讲人就是杨文山先生。

杨文山先生,河北无极人,长期在邢台从事教育工作,后调入河北师大历史系。1989年他与翁振军先生共同发起邢台历史文化研究,并邀请相关国内专家召开了“全国邢台历史文化研讨会”,会议成果编辑出版了《邢台历史文化论丛》一书。后又续集出版《邢台历史经济论丛》,续集中收录了大量的邢白瓷研究文章和论述,这也是国内第一次较为集中论述邢台白瓷文化的书籍。

在杨文山先生的研究范畴内,主要集中在邢台历史文化、邢州白瓷、邢台地理历史以及中国白酒文化(邢台酒文化)等方面。

杨文山先生的邢白瓷研究,可以说功劳巨大,不可抹杀。

在1970年代之前,一些古陶瓷专家一直为邢白瓷的问题所困扰,后来陈万里、傅振伦、冯先铭、叶喆民、杨文山等学者,先后深入邢台区域,以邢台、内丘、临城等区域为中心对邢州白瓷的文化遗迹进行过调研。杨文山先生是最早进行邢窑遗址的调查和研究工作的。他首先在临城祁村发现了唐代窑址和细白瓷标本。与专家们在临城县召开了国内各大媒体参加的“邢窑与邢窑艺术鉴赏会”,发布了《临城探寻到新的唐代瓷器窑址——出土的白瓷器物就是著名的唐代邢瓷》《“邢窑之谜”的解开》的新闻,这也是国内首次对邢白瓷窑址的报道。

由于认识上的误区,导致大家认为唐代邢窑白瓷的中心不在内丘而在临城。这次报道之后,特别是通过标本的认识和讨论,以及相关专家的研究成果,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了邢白瓷。据当事人回忆说:“原来这就是邢白瓷,这些东西在我们那里太常见了,都放在厕所的墙头上。”

临城唐代邢白瓷窑址的发现,推动了全国对邢窑及白瓷的研究工作并带入纵深发展。

此后,考古工作者在内丘县东起白家庄,西到西邱,北到瓷窑沟,南到冯唐,约12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发现窑址13处。

1990年,翁振军、刘顺超在原邢台县西南部的西坚固村西、大沙河北岸一级台地上发现北朝至隋窑址。1989年由国家外交部、国家文物局共同发起大型系列纪录片《中国陶瓷》拍摄,河北电视台国际部承担了邢窑、定窑等窑址的拍摄工作。1991年,河北电视台国际部专程对西坚固窑址进行实地考察和拍摄工作。

1997年,在邢台市顺德路发现隋代邢窑遗址,扩展了研究者对邢窑的认识。

2003年,在内丘县礼堂步行街建设工地发现邢窑遗址,考古工作者对此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出土10座窑炉、作坊类遗迹、灰坑、窑穴、墓葬等重要遗迹,发现细白瓷、唐三彩、佛龛、菩萨像等器物,尤其是“盈”“大盈”“官”字款等邢窑贡品器物残件的出土,堪称本次考古重要发现。

十年之后,在这块遗址西侧再次发现大面积邢窑遗址,通过考古发掘取得了重大学术成果,此次考古成果列入“全国十大考古发现”,并在此基础上兴建了邢白瓷三馆。

白瓷的历史价值

经过几十年的对邢窑文化及历史的探索工作和研究,目前已经基本上摸清邢白瓷的分布范围及文化,理清自北朝至宋金间的邢窑发展历程及文化演变序列。

从考古成果看,邢窑遗址主要分布在太行山东麓山前台的邢台市、内丘及临城县一带。邢窑以烧造白瓷著名,并与南方的越窑青瓷形成了“南青北白“瓷文化格局。人们通过邢窑认识白瓷,使其在工作中于全国各地不断发现新的白瓷生产窑址和品种,如井陉窑、巩县窑、古相州窑以及四川的大邑窑等等,拓展白瓷文化视野。

而邢白瓷其价值“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促进了经济市场的流通,以使巴蜀地域有诗句称“夏风盈凉扇,蜀茗半邢瓯。”

邢白瓷其造型之美,让诗人惊叹唱出“轻如云魄起,圆如月魂坠”诗句,其洁白“类银类雪”可与“类冰类玉”的越窑对称;其朴实无华而高贵典雅邢白瓷深受不同阶层人们的喜爱,“邢人与特别重要的是,白瓷,在当今看似很简单的技术工艺,在那个历史、那个年代、那个文化背景下,竟然对后世陶瓷文化和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影响,邢白瓷,这朵惊艳世界的“中国白”瓷器之花,不仅类银类雪,还呈现出大唐盛世邢五彩,邢贴花,邢印模,其仿银、其仿玉,都在千年炉火的窑变中烧出多彩不朽的釉痕。

茶圣以茶品瓷,用历史的眼光看待新生的白瓷,在当时虽不如越,但邢窑生产的瓷器以“白”而著称,却奠定了此后中国陶瓷的“五彩缤纷”的发展趋势,所以说:邢白瓷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次彻底的革命,这不仅是一次技术的革命,而是一次改变中国陶瓷历史的革命,以致专家说,没有白瓷,就没有后来的青花和五彩,邢窑,从青瓷变革到白瓷,完成了至简至美的古代陶瓷史上的“中国白”历史使命。

最后,想说一句话,你不要不服气,历史就是这样的。



















期待你的

分享

点赞

在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