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徽州古道75】梅花岭古道:这里曾是上海的飞地

 新用户2420aRkV 2023-03-19 发布于安徽
图片

题记

梅花岭古道北起黄山区谭家桥镇岭脚村,南至箬岭关,路宽1.52米,全长约7公里,全程石板路面保存良好,它与箬岭古道、色岭古道一起,组成古徽州北上的一处交通枢纽。三条古道以箬岭关(俗称“大关洞”)为中心,南接古徽州府治歙县,东连绩溪、旌德,北通太平、青阳,古称“徽青古道”。又因其肇建于隋朝末年,故有“隋唐古道”之称。(全文4800字)


古道评价指数
精彩指数★★ 危险指数☆☆☆☆
强度指数★☆☆ 完好指数98%

—1—
这几条古道我已走多次,且是在茅舍村(歙县)、白地村(旌德)、金坑村(绩溪)、岭脚村(太平)之间进行不同路径组合的。今天从南线茅舍出发,经箬岭关至岭脚,然后原路返回,这也是古徽州人北上进京的常规路径。
走在这样一条可以抵达唐朝的古道上,每块青石板都沉淀着历史的脚印,每次到达箬岭头,登上古老的关隘,看着层峦叠嶂的群山村舍,看着这些蜿蜒的路,从关隘的甬道里缓缓淌出,沿着山的肌体向森林深处流去,像一弯源自石隙的涧水,蜿蜿蜒蜒,奔向漫漫远方。山川和森林亘古不变,我站在高高的古关隘上,来自远古的风吹拂着,岁月留下的痕迹在这里凝固,我会想起箬岭古道《问路歌》中那句“过了关洞再问道”,眼前不由自主地浮出一幅长亭送别的画面。
这样的画面似乎与“梅花岭”有些格格不入。
每次行走,对于“梅花岭”这个地名,总会产生一种莫名的好奇,是这座山岭的形状像梅花,还是山林里有许多梅花呢?抑或是像黄山桃花峰那样,有一个美丽的“梅花姑娘”呢?
尽管梅花以耐寒著称,但这千米高山上,是鲜有梅花的。
在箬岭对面的黄山后海,曾有清僧雪庄,从云谷寺至皮篷,一路遍植梅花,古有“十里梅花”之称,如今已不见一株。明清时期,黄山文人居士云集,爱梅者绝非雪庄一人,但峰峦间(海拔1000米以上部分)却不见一株梅桩,是否可以判断,梅花并不适合在这高海拔地区生长呢?
图片
而巧合的是,这次行走让我解开了这个谜底。
过了“大关洞”,古道是沿着山的褶皱横穿蛇形的,转过两个山湾后,眼前突然出现一树黄花,一簇簇一丛丛,点缀在枯裸的山野林间。
这让我马上想到梅花——腊梅不就是这样的花色吗?
走近一看,我一眼就认出了,这确实是“梅花”,一种高海拔地区生长的梅花——金缕梅。
金缕梅是一句灵性的花语,是我在黄山工作时认识的,是山巅冰天雪地里唯一盛开的花。
金缕梅的每股细枝上都会长出三四枚花朵,每朵花上缀着四五条带状花瓣,好像直接围着细枝末端长出来似的,短小的花柄、花托和花萼似乎有意在衬托这些微微向内弯曲的金色丝带,就像它的名字,丝丝缕缕,飘逸婀娜。
金缕梅的花期特长,一直从腊月开到二月,在那冰寒而漫长的冬季里,是它们第一个冲破冰封进入春天的。它们的谢去之日,就是黄山冬季结束之时,紧接着,木兰花大气磅礴地揭开春天的序幕,杜鹃花跟着把春天推向高潮。
图片
“三十六峰看咫尺,欲从轩后问丹砂。”感谢这个季节,也庆幸我在这个季节里来到这里,才找到藏在这座山岭中的古老密码。
和金缕梅一样黄灿灿的还有木姜子开的花,质感的花瓣向内包裹着,透着晶莹的光,仿佛每朵花里都点着一盏明灯似的。木姜子我是再熟悉不过的了,它的果子可以酿制香油,是儿时在山村生活时,夏季一项不可忽略的收入。
野樱桃正是花开季,粉红的花儿有些妩媚。
山花和古道,让这个初春的行走充满生机和暖意。
图片图片
(金缕梅和野樱花)

—2—
和前几次行走相比,古道整洁了许多,一些塌陷倾斜的路面已被修整完好,路上的杉针枯叶以及路边的柴草、断枝和倒伏在路上的竹木也被清理得干干净净,且还新增了路标及古迹遗址介绍。
梅花岭古道沿途没有村庄,基本远离了现代生活的触角,其路面保存完好。与箬岭古道(茅舍-大关洞段)相比,所用石材有所不同,清乾嘉年间,歙人洪亮吉重修箬岭古道时,石材是从浙江运来的茶园石,青中泛红,材质坚固,而梅花岭是用当地的青石铺设的,数百年的风雨洗礼,它的表面已染上一层黑色,一层岁月的底色。
一条古道的历史沉淀,除了这些青石板外,更多的是途中一些建筑,以及与这些建筑有关的过往时光。
从大关洞下行,见到的第一处古建筑遗址是“乐得座庵”,其特别之处在于名字。
相传,古时有两位商贩自太平往歙县,一路登高至此,见一平地,一人欲席地而憩,另一人则说,此去歙县还有八九十里,均为平路或下坡,还是赶路为好。于是他们一人先走,另一人就地休息,不觉间打起了瞌睡。当他醒来时,已过去两个时辰,于是赶紧往前追赶。不承想,刚转过两道弯,就见地上一滩血水、一堆骨头、一个包袱和一地支离破碎的衣服碎片,正是同行者留下的遗物。
箬岭山高林密,常有虎狼出现,同行者果遭不幸,吓得商贩一路狂奔到箬岭下的茶坦村。
他与村民一起埋好同伴遗骸后,便决定在此捐资建造一座茶亭,常年为过往行人施茶,以积善缘。茶亭三间两进,因商贩在此一坐,幸运捡回一命,故取名“乐得坐庵”。
“乐得坐庵”何时圮毁已无可考,新中国成立之初,庵碑尚在,所记内容大致如上。
图片
(乐得坐庵遗址)
“乐得坐庵”距大关垌1.25公里,面积约1000平方米,遗址上的三棵法国梧桐树,在这片人工种植的杉木林里格外突兀,也见证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20世纪60年代,先后有近万名上海“知青”下放到谭家桥一带“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他们带着“农村大有作为”的伟大理想,来到这片莽莽大山,开荒种地,植树造林,把青春甚至生命播种在这片土地上。这里也因此成了上海的一处“飞地”——上海黄山茶林场,隶属于上海市农垦局。曾发生过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有人坐长途汽车从上海出发,路上睡着了,醒来一看,外面牌子上挂着“上海市静安区公安分局黄山茶林场派出所”,不禁责问驾驶员:“怎么回事?开了一天还在上海?”
“茶林场”总面积近十万亩,号称“一万知青、十万大山”,当时共分十几个“知青生产队”(也叫“连队”),“乐得坐庵”遗址是“四连彩云山突击排”的营地,先后有80位上海知青在此安营扎寨。他们手持锄头柴刀,披荆斩棘,挖山辟路,种树植茶,在这条青石古道上走过了那段特殊的人生旅程。
当年知青生产队的建筑早已消失在大自然的轮回之中,唯有这三棵梧桐树还兀立在梅花岭上,和古道边的那个废弃的石臼(古时舂米用)一起,守护着那段早已被时光遮蔽的历史。
图片
(乐得坐庵石塝)

—3—
过了“乐得坐庵”,古道开始下坡,前行1公里,为第一座路亭,俗称“十里亭”,即从岭脚至此,已有十里路(实际路程4.5公里)。
路亭倚山临路,三面石墙为古貌,顶盖是近年翻修的。内壁有佛龛,佛碑字迹模糊,中间“山神土地”字样尚可辨认。佛龛下部斜靠着一块石碑,据徽州古碑研究者陈琪先生辨认,这是一块捐建路亭的功德碑,捐资者为太平县望仙饶村(现耿城镇一带)信士、谭姓室人胡引英、傅昱贞,时间是大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六月。梅花岭古道由徽州的“太阳菩萨”汪华拓建于隋朝末年,即使这座小小的路亭,也已有500年的历史了。
徽州古道捐建者中,徽商的室人或遗孀不乏少数,她们芳年嫁作商人妇,十年九空房,古佛青灯望夫归,苦苦等来可能是丈夫在外重新纳娶的消息,甚至是安放在祖祠享堂里冰冷的“牌位”。她们用漫长的余生守着白花花的银子,或许只能换回一座座冰冷的石坊,于是她们不由自主地用手中的银子铺成一条条长长的路,砌成一座座遮风避雨的亭,为丈夫点亮一盏回家的灯。
图片
(十里亭)
距十里亭1.7公里的“八里岗”,有一条横穿古道的水泥公路。在“村村通”的今天,这样的盘山公路比比皆是,但在50年前,在大山腹地,当年的上海知青们,完全靠锄头钢钎挖出这样一条机耕路,堪比“逆天工程”。这条机耕路连接“8队”和“11队”,故名118公路,其间还有“八里岗”“万人坑”“阳排”“三道河”“一道河”“上坪”六个知青连队。公路于197210月开工,197711月全线贯通,每年投入施工人员达300500人。知青们编的一首“打油诗”,或许能够再现当年战天斗地的壮观场面:
糙米饭,咸菜汤,竹片油毡搭工房;
挥铁锤,钢钎响,血泡老茧满手掌。
挖黄土,砌石方,挥锤点炮都在行;
寒冬天,人大干,抓把彩云擦擦汗。
争先进,不怕难,挑灯夜战篝火燃;
你在先,我追赶,互帮互学争向前。
和“乐得坐庵”一样,“八里岗”在成为知青营地之前也是一座庵舍,为路人施茶,并提供食宿服务。关于“八里岗”的记载不多,民国《太平县志》记录了这样一个明代僧侣的故事:
箬岭八里岗庵僧文斋,时年六十余岁,寄居望仙(耿城)谭昌胤(主持)的庵舍内,与人交谈时,总是劝人行善,他说:“万法皆空,一善是实。”几年后的一天,他突然和谭昌胤说:“我明年八月十六日就可以归西了。”第二年六月,他便回到八里岗。临近八月,谭昌胤遣人前往八里岗看望他,见他谈笑自如,晚上,便问他(西去之事),他诵诗答道:“人法皆空心自休,也无欢喜也无愁。风平浪静云归去,月照寒潭一色秋。”次日早晨,他诵经拜佛后,即趺坐圆寂了。
能将生死如此看淡的绝非凡人。在岁月的坐标里,山石无言,草木一秋,人如朝露,118公路,八里岗,乐得坐庵,也都是时光留在这条千年古道上的一个小小标点,唯有善才是一束永恒的光,照耀着每个时代,指引着每个人前行的路。
图片
(八里岗)

—4—
八里岗之下,古道一直穿行在竹林中。
路还是那样宽,台阶一级一级地往下,天阴沉,竹海苍翠,鸟儿呢喃,一只果子狸突然窜到路边,穿越千年的青石板泛出古朴的光,组成一幅烟雨徽州的画面。
今天下午三点预报有雨,我们原先计划到八里岗后原路折返,但因还有一处“骑龙庵”遗址尚未找到,临时决定与群主龙哥二人继续下行,其他人先返回。
从八里岗到岭脚村共2.7公里,其中临近山脚1公里的茶园地路段最为陡巉。或下坡路好走的缘故,我们一直走完全程也未见遗址,幸好在岭脚村遇到一位知情的村民。村民告知,骑龙庵在八里岗下行两里左右的一个山矼上,有两棵大枫树,其中一棵已枯死。他还告诉我,骑龙庵是这条古道上最大的“庙”,以前香火很旺,古道起点处,就是以前骑龙庵的“脚庵”,还有一座“岭脚亭”。有点规模的山中寺庙,都会在山脚建一座“脚庵”,且会在附近购置一些田产,供僧侣们轮流耕种,或对外放租。“脚庵”便是寺庙的生产和补给基地,用于堆放耕种农具、粮食及未运送的佛物等,如在苦竹溪的“云谷寺脚庵”,在二龙桥的“松谷庵脚庵”等。
我们在返程上行1.8公里处,找到骑龙庵遗址,距八里岗0.9公里。
图片图片
(骑龙庵遗址)
骑龙庵原名“梅花庵”,俗称“七里庵”,民国《太平县志》载:“骑龙庵,在箬岭,煮茶济众。”
传说某年盛夏,太平久旱不雨,梅花庵小僧奉命到对面黄山九龙潭(现九龙瀑)取水求雨。不料惊动龙王,龙王命青龙追讨小和尚。青龙呼风唤雨,所到之处,雷鸣电闪,大雨倾盆,干旱之地因此得以浇灌。就在青龙即将追上小和尚之际,和尚飞身一跃,骑上龙背,青龙猛一回头,小和尚被重重地摔在九龙潭的石壁上,当即身亡。庵僧为纪念小和尚,遂改“梅花庵”为“骑龙庵”。据说在清嘉庆《太平县志》中有此记载,我未作考据。
骑龙庵遗址位于古道东面一处平地上,面积约600平方米,临近古道及靠山一面的石塝均保存完好,遗址内填满砖头瓦片,毛竹灌木成林,未见枫树。古道西面的石塝下有多座墓葬,墓碑等构件散落一地,其中两块墓碑文字尚可辨认:一块立于清乾隆三年(1738年)十一月,一块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四月,均为重修重立的合葬墓,前者三人合葬,后者两人同室,立碑人均为广闻禅师。
骑龙庵毁于何时已无从考据,据岭脚村民说,是老和尚下山化缘时,小和尚一人在庵舍里烧毁的。另一说法则是冬天刚烧的木炭堆在柴房里,因回火引起火灾而焚毁整座寺庙。从遗址上的砖瓦及树木看,寺庙圮毁应在百年以内,当然也不排除太平天国期间毁于兵燹,毕竟这条古道是太平军进入徽州府的要道。
图片
(骑龙庵墓葬遗址)
徽州古道,三里一亭,五里一庙,梅花岭古道上的路亭庙庵似乎多了些,除上述外,八里岗和十里亭之间还有一座“九里亭”,骑龙庵下行1公里处还有一座“五里亭”(遗址),耐人寻味的是距岭脚600米处的一座“懈愠亭”。
“懈愠亭”是一座四柱凉亭,近年重建的,其独特之处在于“懈愠”二字。“懈”通“解”,“解愠”出自《孔子家语·辩乐解》:“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意为:消除怨怒。以此为路亭命名,其中必有原委,只是我遍查史料,咨询当地村民,均未得解。这让我想起休婺回岭古道上的一副对联:
因甚的走忙忙,这等不乱心慌,毕竟负屈含冤,要往邑中伸曲直;
倒不如且坐坐,自然神收怒息,宁可情容理让,请回宅上讲调好。
与其说这是一副对联,倒不如说是一段劝和词,想必与“懈愠亭”有异曲同工之处吧?(2023年3月11日)
图片
(懈愠亭)
(箬岭关)

⬇【徽 州 古 道 精 彩 回 顾】⬇
关于徽州古道(全文)
歙县
黄连凹古道(下)(上)箬岭古道
连岭古道婆岭山古道昱岭关古道
文昌古道塔岭古道半岭古道
歙岭古道水岭古道光坑岭古道
峰高岭古道(上)、(中)(下)
贤源岭古道(上)、()
朱岗岭古道长陔岭古道(上)、(下)
长岭古道色岭古道槐棠岭古道
【休宁】
五龙岭古道(下)(上)马金岭古道
右龙岭古道白际岭古道
平鼻岭古道塔岭古道廻岭古道
高湖山古道浙岭古道思贤岭古道
觉岭古道大燕岭古道小燕岭古道
吊石岭古道(上)、(下)仰山古道(上)、()
大连岭古道新岭古道矶岭古道
木梨硔古道
【太平】
穰岭古道
【祁门】
陶家岭古大洪岭古道榉根关古道
秋风岭古道百倍岭古道举公岭古道
一心岭古道、胭脂岗古道
【黟县】
西武岭古道(下)、(中)(上)西宏古道
棠梨岭古道
【黄山】
松谷古道汤岭古道(1)、(2)、(3)、(4)
云谷古道(上)(下)白云溪古道
黄山皮蓬古道(上)、(下)天都老道
眉毛峰古道天海古道石笋谼古道
罗汉级古道
【婺源】
谭公岭古重龙山古道塔岭古道
芙蓉岭古道、对镜岭古道百丈冲岭古道
【绩溪】
竹岭古道逍遥岭古道(上)(下)
翚岭古道(上)(下)新岭古道丛山关古道
杨桃岭古道竦岭古道
图片
(我们的队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