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36年,鲁迅先生去世不到一个月,他的一位学生发表了4000字

 铁血老枪 2023-03-19 发布于上海
1936年,鲁迅先生去世不到一个月,他的一位学生发表了4000字长文,大骂鲁迅是“衣冠败类,奸恶小人”……

这位学生便是民国才女苏雪林,让人意外的是,苏雪林曾经极其崇拜鲁迅。


她的第一部小说《绿天》出版时,她还自称为鲁迅的“学生”,双手将新书送给鲁迅,并在书里扉页上写到:'鲁迅先生校正学生苏雪林谨赠七、四、一九二八'。

苏雪林还在公开场合夸赞鲁迅说:'鲁迅是中国最早、最成功的乡土文艺家,能与世界名著分庭抗礼。'


由此可见,初期苏雪林对鲁迅崇拜之情溢于言表,可转眼,1936年鲁迅死后不到一个月,苏雪林却发表4000字长文骂鲁迅。

说他'褊狭阴险,多疑善妒','色厉内荏,无廉无耻','玷辱士林之衣冠败类,二十四史儒林传所无之奸恶小人'……

究竟为何她的态度180度大转弯?

有人说,苏雪林与鲁迅的恩怨来自一场文人聚会。

那时候,苏雪林刚发表《绿天》、《棘心》,在文坛引起巨大轰动,无论是同辈新作者、还是大有来头的前辈都对她高看一眼,就连不轻易许人的林语堂都对她赞誉有加。

可唯独鲁迅先生对她态度冷淡,不仅没有同她握手,连正式的招呼也没有,只是点头示意。


苏雪林的内心不仅生疑,鲁迅先生到底因为什么不喜欢自己?分析来分析去,又把旁的人牵扯进来,比如自己喜欢的胡适、杨荫榆都是鲁迅攻击对象。

这样一来,更加笃定鲁迅是个心胸狭窄、睚眦必报的人,认定他不过是一个高坐厅堂的虚伪的权威者。

只是碍于鲁迅当时的地位,打笔仗又打不过,只得偃旗息鼓、暂时忍耐,但怨恨必是结下了。

还有一种猜测。
说得是苏雪林曾经将鲁迅的崇拜之情演变成了爱慕之心,只不过还没来得及袒露心声,便让许广平捷足先登了。

加之那次文人聚会,鲁迅在大庭广众之下薄了她的面子,恼羞成怒,从此便因爱生恨。

如果真是如此,苏雪林未免也太心胸狭窄了,不过,这都只是一种猜测,真实性有待考证。

其实,我觉得苏雪林对鲁迅态度的转变,极有可能是她的那桩别扭的婚姻所致。

苏雪林14岁的时候,家里人就给她说了门亲事,可是新思想以及国外留学经历使她眼界大开,她反对包办婚姻,可又无力反抗家族长辈,最终不得不被迫嫁人。


她素未谋面的丈夫其实是个高材生,家境富裕,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后留美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

这样的条件对于苏雪林而言应该是不错的选择,可是婚后二人性格不合,一个是追求浪漫的文艺女青年,一个是不解风情的理工直男,婚姻生活十分不协调。

没过多久,二人便长期分居,1949年,苏雪林去了台 湾,将丈夫一个人留在了上海,二人早已没有夫妻之实,却宁愿做陌生人也不离婚。

这是不是有点像鲁迅和朱安?没错!

鲁迅在留学期间,母亲为他择了小脚女人朱安来做老婆,可是反感包办婚姻的鲁迅,同样也无力改变现实,新婚之夜,他哭花了脸,接着几天都睡在母亲的房里。

没过多久,就又去日本求学,他对友人无奈地说:“她(朱安)只是母亲送给的一个礼物,我只有好好供养,爱情是我所没有的。”


他们的婚姻太相似了,苏雪林甚至有点模仿鲁迅的意思,让工作填满自己的生活。本来是同类人,可偏偏鲁迅冲破道德底线,公开与许广平同居,而她却孤独地坚守底线。

她后来回忆说:“我总觉得,离婚二字,对于一个女人而言,总是不雅,况那时我已有薄名。”

人总是乐于批评和自己不一样的人,在情感上,她感觉遭到“队友”的巨大背叛,所以对鲁迅的怨恨由此产生。

1967年,骂了鲁迅近半个世纪的苏雪林,突然不骂了…:“半生的反鲁事业,以后我不高兴再理会了……”

难道这纯属一个女人的善变吗?显然不是。之所以如此,是她知晓了一件事。

1961年,丈夫去世,苏雪林虽有所触动,但却轻松地表示,以后再无牵绊,可以全心全意搞事业了。

只是多年以后,丈夫的侄媳妇告诉了她一件小事。

当年,丈夫张宝龄病重,侄媳妇想给他织一件毛衣,可是线不够,于是准备将他箱子里的一条围巾拆了。

张宝龄知道后,不顾病体连忙阻止,他说:“这是你二婶(苏雪林)的东西,只剩这点念想了。”

或许是睹物思人,苏雪林的丈夫看到她的围巾,独自哭泣,一边哭一边喃喃自语:“我过去对她太过分了,现在后悔都来不及了……”

纵使心中有千般怨恨,听到这一切,苏雪林释然了,她也放下了,与此同时,还有她转嫁给鲁迅的怨恨,也一同放下了。

当然,这一切都是一种猜测,毕竟人性是复杂的。#历史开讲# #情感点评大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