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784李唯佳:名校生经验贴为何受追捧

 高教课堂研讨 2023-03-19 发布于江苏

      名校生经验贴在社交媒体上广泛流行,值得分析“火爆”的形成机制。下文从“平台”“作者”“读者”“社会”和“风险”五个方面,具体阐释名校生经验贴为何受追捧。

平台炒作:推送的大力出奇迹

      现在的新媒体平台非常多,如抖音,微博,小红书等等,每个平台也各有特色,其中小红书的一大特点就是,有许多xxx学长学姐教你xxx这类的标签。在我看来,小红书似乎快要成为成功人士的聚集地了,一刷就能刷出一堆北大学姐,清华学长,或是一堆世界名校的学长学姐教你5个学习方法,6个成长技能,总之是一些看似有用实际非常碎片的的建议,可能只是他们从自己更复杂、完整的人生系统里剥离出的一些碎屑,结合流量偏好,包装成向下兼容的内容,而这样的内容总会有极高的点击率和关注。所以,名校生经验贴受到追捧,是平台炒作的结果,反映出推送机制的“大力出奇迹”。

作者投机:流量的标题党法宝

      名校生经验贴泛滥,反映出新媒体人和新媒体平台对流量的追捧。在小红书这样的平台上,这些来自清北等名校的学子已不仅只是学生,新媒体人的身份先于了他们的学生身份,在这样的角色认知下,“清北”标签是显而易见的流量密码,这样的标签可以让你在茫茫人海中迅速被受众辨认。只要挂上名校背景,就会天然拥有大批崇拜者和点击量,甚至不用哼哧哼哧在某个领域里钻研和创造,成为领域性人才,只要成为”指点人生的学长学姐“就可以获得巨大的流量。因此,他们会选择贴上“清北”学长学姐的标签也就不足为怪了。

读者慕强:名校光环效应满溢

      名校生经验贴受追捧,反映出当今中国对名校学子的盲目推崇与信任,是普通学子慕强心理的体现。在小红书里,受众看不到整个体系,也看不到复杂内容的一切,但只要是看到了名校的名头,就会感觉自己充满了获得感。在中国,似乎没有什么标签比“清华北大“这类的名校更吸引人了。大部分人寒窗苦读,卖命刷题,只是为了取得一个看似不错的标签,名头,文凭。甚至我们还在读幼儿园时,我们就会被问是想上清华还是北大,这变成了中国人一生的梦。因此,只要我们看到内容的发布者来自清北等名校,就会自动认为其是精英,忍不住想点开看看他们说了什么,试图窥见他们智慧的一角,对其所提供的建议视若珍宝。带有清北等名校标签的内容自然也会有极高的点赞率了。

社会浮躁:成功的直球式复制

      名校生经验贴受追捧也是社会浮躁风气的一种结果,人们希望复制成功,甚至是“直球式”的复制,不带任何弯弯绕绕。当下社会盛行单一的评价标准,对“何为成功”进行最简单粗暴的规训。虽然我们总宣传教育是要培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但由于现实的种种压力和阻碍,人们还是倾向于将教育窄化,仅用成绩和学校评价一个人,评价一个人的教育成果。因此,人们为了考取好学校,取得好成绩以获得社会认可,会希望得到已经站在自己理想位置上的人的指导,听取他们的经验之谈,希望顺着他们的路,踩在他们的步伐上实现自己的目标,获得较好的社会认可。因此,人们总是偏向于点开带有名校标签的内容。

风险预警:短平快的欲速不达

      以上三点仅是对于名校学子喜欢给自己的内容贴上名校标签以及这样的内容拥有高点击率的分析。至于这样的标签是否该贴在本文不做分析。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内容的标签仅仅应该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真正重要的还是内容的质量,和内容创作者自身的实力。毕竟清北等名校之所以是名校,靠的绝不是流量,而是一代代学子勤学躬耕的积累。希望这些在自媒体平台上活跃的名校学长学姐们可以认识到这一点,努力提高自己的内容质量和自身创作水平,而不只是利用名校的噱头追求流量。无论是平台、作者、读者还是民众,在这场“消费狂欢”中都应该有一种风险意识,那就是“短平快”很可能产生“欲速则不达”,真正的成功很难“复制粘贴”。

高教课堂研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