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拖拉机一响就知毛病在哪,还能改造发明新机器!襄阳盲人兄弟漆黑里摸出光明路

 大白兔ai胡萝卜 2023-03-19 发布于湖北

极目新闻记者 周萍英

通讯员 周阳 彭德根

双眼看不见,却能自己做饭干家务,甚至还能修车。不仅能修农民用坏了的农机设备,还能改造发明新机器。

在湖北襄阳市襄州区古驿镇,有一对这样的盲人兄弟,29年来不仅修理农机数万台,培养了三十多个徒弟,还开办修理厂、维修站,成立农机专业合作社,带领乡亲们走上了致富路。

文章图片1

襄阳盲人兄弟

哥哥失明弟弟当眼睛

1月13日,襄州古驿镇S217省道边,襄州区佳富天宇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大院子,一听到当地宣传委员和极目新闻记者说话的声音,周成喜立马从钻铣机边起身打起了招呼。

搓了搓满是老茧、被铁锈弄脏的手,周成喜指着眼前的农机报废拆解车间和农机维修加工车间说,眼下腊月活不多,哥哥回二三十里外的老家种豌豆去了,晚点再过来。

他是孪生兄弟中的弟弟,叫周成喜,哥哥叫周付喜,1968年出生。古驿镇地多人少,8万多人口却有25万余亩地,广袤的平原适合大规模种植和使用农机,被称为“湖北农机第一镇”。

两兄弟学修理缘于父亲。今年80多岁的老父亲,早年曾是乡里唯一的拖拉机手,农忙时节给乡亲们帮忙,遇到机器故障就自己解决。

两兄弟从小就常常满身是油地在各种胶轮机、拖拉机上玩耍,耳濡目染掌握了不少技能。

文章图片2

兄(右)弟两人配合默契

两人动手能力强,还在小学三年级,就可以给大队钉锅、帮老师修理教室门锁。1979年,兄弟俩开始骑着自行车走村串户,给乡亲们修理农机设备。

不幸首先降临在哥哥身上。一天,周付喜在田里干活,突然感觉眼睛难受看不清东西,家人慌忙把他送到医院,被诊断为视网膜脱落。因家庭条件差,周付喜错失最佳治疗时机,导致双眼失明。

生性不服输的周付喜并没有一蹶不振。“就算看不见了,我还是能继续修!”周付喜让弟弟骑上自行车带着自己继续走村串户,哪儿有农机坏了就去哪儿修。弟弟当他的“眼睛”帮忙查看农机的故障,做他的助手帮忙递工具,兄弟俩配合默契。

周付喜逐渐练就了听、摸、修的绝活,不论是小型手扶拖拉机,还是大型农用车,有毛病他都能解决。

文章图片3

兄弟二人(左一和左四)教授徒弟

为了不再东奔西走,1994年,兄弟俩开了家修理店。兄弟二人的修车技术远近闻名,慕名前来修车的人络绎不绝。

难兄难弟炼成修车高手

2009年1月,厄运再次降临,周成喜同样因为视网膜脱落而失明。

周成喜的妻子王久香告诉极目新闻记者,当时小儿子还没成家,突如其来的变故让周成喜很不适应,整天坐在家里郁郁寡欢。“她当时宽慰我说,顶多在家里看大门,什么都不干。”妻子的体贴,让周成喜振作起来。

他跟着哥哥打下手。一开始,也有很多不适应,别人要钻孔,看不见对不准。他就让人自己标记做什么尺寸,然后根据标记摸索。

文章图片4

弟弟周成喜在修大拖拉机

“向内转20圈是8公分,往里推10圈是10公分。”他向极目新闻记者演示起钻铣打孔,随着机器嗞嗞声响起,金属屑四溅,看着捏一把汗,而周成喜却轻车熟路。

经过短暂的适应期,周成喜学会了摸黑缠电机,给机器打孔、钻孔,修理秸秆还田机、旋耕播种机。周成喜的儿子周万虎说:“我爸装播种机传种器的手速,比正常人都快。”

为了更好发展,就在这一年,兄弟二人来到现在的古驿镇吕镇村,置办了四间门面房,办了营业执照,带着周成喜的两个儿子,又请来两个工人,新的修理店开张了。

刚来到吕镇村时,兄弟二人在路边修车,晚上也不开灯,还曾被人误当成小偷。

当地楼板厂老板郑文青说,第一次见到这对盲人兄弟时特惊讶,不管是用水瓶倒水,甚至做饭等生活琐事,还是修理设备、给厂房装线路这样具备技术含量的工作,他们都自己干,看上去与常人无异。

以前没手机的时候,为了不麻烦家人,兄弟二人靠脑子背下了两百多个电话号码。如今,弟弟老人机里存了500多个电话号码。当着记者的面,周成喜存下了记者的名字和电话号码。

当地一位老人说,他曾对兄弟俩的修理技术产生怀疑,后来他的东方红1104拖拉机老是“咯吱咯吱”响,找人检查后只说是变速箱有问题,但说不出具体问题在哪里。找到盲人兄弟后,他们一听就知道是轴承坏了,当场换了一个轴承就解决了问题。老人佩服不已。

两兄弟的手艺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有人问兄弟二人有什么修理绝活,他们总是回答:“哪有什么绝活,做多了就有经验了。”

办修理厂收了30多个徒弟

靠近合作社的马路边,有一栋4层新楼,那是两兄弟一大家子居住的房子。周成喜的儿子孙子,加上哥哥周付喜,一家十口人长期生活在一起。

王久香说,他们两口子结婚三十多年,从没红过脸吵过架。大伯子周付喜一直没成家,挣的钱都放一起,两兄弟干活,她负责后勤,从没什么矛盾。

在镇上扎稳脚跟后,兄弟俩还收了徒弟,十多年来先后收了三十多个徒弟,如今古驿镇上不少修车行都是他们的徒弟开的。问起不怕徒弟抢饭碗,兄弟俩异口同声:“怕啥,生意做不完的。”

极目新闻记者看到,一些机器上用磁铁粘着各种钻头等工具,周成喜说,这些都是自己亲自收拾的。厂房一面墙是货架,7层高的货架上堆满了各种工具,屋子三面墙上也挂着零件,周成喜说,徒弟们找不到的东西都要打电话问他在哪里。

文章图片5

弟弟周成喜

手艺好,修理量就大。修理厂忙时一天要修十来辆车,每年维修收割机1400余台、拖拉机1700余台、其他机具1500余台。一年到头难得休息。

遇到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兄弟俩就慢慢思考琢磨,实在不行,就让家人买来书念给他们听,从中学习摸索。

凭借辛勤的付出、敢想敢干的勇气,以及高超的手艺,兄弟二人的修理生意越做越大,门面从一开始的四间变成了八间,后来修理店又变成了修理厂。

成立合作社带95名社员种几万亩庄稼

不仅会修,他们还开始改造机器。2010年,有乡亲从河南买回一台可以一边播种一边施肥的机器,没想到一回来发现几个腿容易弯,而且播种的后厢太高,导致撒种子不精准。两人想法改好后发现,有市场!于是自己设计,委托周边汽车厂生产他们需要的零配件自己做起了农机。

质量好又实用,还比外地的便宜,后来乡亲们再买农机都到他们这来买,甚至宜城、丹江口等地的商贩还主动找来给兄弟俩自产的机器做代理。

周付喜设计、改造了玉米、花生、高粱精播机,调整了农具的播种距离,实现了粮食增收;利用网上购买的鼓风机,进行设计、修改,实现了高粱一次一颗的精准播种,不仅提高了粮食产量,还降低了动力消耗,减少了播种成本。

以前,人工撒化肥,一天只能撒三五亩地。后来,周付喜设计了撒化肥的机器,在拖拉机的带动下一天可以撒一千亩。

抱团才能致富。2016年,兄弟俩把周边农场的农用车、拖拉机集中在一起成立合作社。占地3200平方米的合作社厂房也是周付喜设计的。与设计车厢一样,需要什么尺寸的材料、多少门窗、多少柱子,怎么搭建,周付喜心里全规划好了,并参与材料的切割。合作社所有的水管、电线则是周成喜负责安装的。

合作社主要从事农机作业、农机维修、农机配件加工等业务,服务范围覆盖襄阳、十堰和河南等地40多个乡镇。合作社流转了200多亩土地,带领95个社员包种包收几万亩地,年收入可达40多万元。

文章图片6

襄阳盲人兄弟

在黑暗的世界里,周付喜和周成喜兄弟自力更生,勤劳致富,还带领大家共同致富。近年来,他们先后获得“襄阳楷模”年度人物、“襄州楷模”年度人物、“残疾人自强模范”等荣誉,并在“湖北工匠杯”第三届全省农机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得“特别奋进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