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危险的产时发热,临床处理“3步曲”:评估 判断 分析

 宁静致远qhb3iv 2023-03-19 发布于湖北

无论是感染性还是非感染性,产时发热对母胎、新生儿都有影响。

对母亲而言,产时发热可增加产后出血、难产、阴道助产和剖宫产发生率。

● 对胎儿而言,产时发热增加胎儿窘迫、胎儿宫内感染、胎死宫内的发生率。同时,产时发热还增加新生儿呼吸道发病率、败血症、脑病和围产期死亡率。

不论病因如何,产前发热对胎儿都有深远的影响,即使没有感染,母体核心温度的升高也可能导致不利的新生儿结局。

一项纳入1218名阴道分娩产妇的JAMA研究显示,相对于非发热产妇,产时发热产妇的新生儿不良临床结局危险性增加,包括抽搐率、低肌张力率、需给养率、1分钟Apgar评分<7、意外脑瘫危险因素显著增高。

产时发热、持续性枕后位、产时不良事件是导致新生儿脑病的三大高危因素,该研究发现,相较于无产时发热产妇,产时发热使新生儿脑病危险因素明显升高,此外,新生儿早发性败血症发生率为1‰,而母亲发热增加了新生儿败血症排查比例,增加的新生儿抗生素使用率。因此,应当加强对产时发热胎儿、新生儿的重视。

图片

评估产程

产时发热临床处理思路的第一步就是评估产程。

对于已临产患者出现发热,首先做内诊评估产程在哪个阶段,是临产早期?潜伏期?活跃期?还是第二产程?

然后根据评估的产程阶段预估距离分娩的时长,时长越短预后越好,时长越长预后相关风险越高。

图片

区分感染性、非感染

产时发热临床处理思路的第二步就是判断发热的原因,区分感染性、非感染性,这将对临床处理措施产生影响。下面分享两个病例,从中可以看到,对于产程中产妇发热,有无感染的临床管理是不同的。

(一)非感染性发热

1、非感染性产时发热的原因

包括硬膜外麻醉镇痛、前列腺素制剂使用、脱水、甲亢、环境热量过剩、妊娠本身的特点。

2、非感染性产时发热的特点

多为低热、分娩结束体温即恢复正常、产妇无明显感染征象和不良预后。

3、分娩镇痛与产时发热

随着分娩镇痛逐步普及,导致产时发热率明显增加。目前将硬膜外相关性发热归属为孤立性产时发热,这也是产房医护人员经常面临的临床问题,临床定义为体温在38℃-38.9℃之间,没有其他羊膜腔内感染的临床征象。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因为很少有临床循证依据作指导,但孤立性产时发热无论是否源于感染,均与新生儿近期和远期不良结局有关联,所以临床医生往往选择按羊膜腔感染处理,这种做法是可取的。

(二)感染性发热

1、感染性发热的原因

感染性产时发热一般由生殖道、呼吸道、泌尿道感染引起,绒毛膜羊膜炎是最常见的原因,感染是产时发热中最需要关注的。致病菌包括支原体(65%)、GBS(15%)、大肠杆菌(8%)。

2、诊断感染的敏感指标

白细胞计数妊娠期增高,以中性粒细胞增多为主,特异性差。

C-反应蛋白特异性不高,波动较大,受孕周和产程长短的影响。

血清降钙素原(PCT):比CRP、WBC计数和中性粒细胞特异性更好,升高更早且更明显。

血培养指征:体温≥39℃、寒战、体温过低、白细胞增多伴左移、中性粒细胞减少。

筛查尿路感染指征:有临床症状或体温≥39℃,尿培养确认。

图片

分析和处理

产时发热临床处理思路第三步是分析发热原因,做出最终决定——继续待产?自然产程?缩短产程?立即终止妊娠?

(一)分析

分娩镇痛相关的产时发热归属为孤立性发热,但临床上还要分析是单纯性的分娩镇痛后发热,还是合并了感染?

目前的一些临床依据并不赞成这类发热为单纯分娩镇痛导致的发热,具体理由包括:

①阴道分娩椎管内镇痛发热只发生在15%-25%产妇,其他的不发热;

②择期剖宫产麻醉没有这个发热现象;

③如果是药物性,但似乎与是否使用阿片类药物、使用哪种局麻药、在什么时候开始使用等都没有太大的关系。

由此可见,仅用分娩镇痛来解释产时发热的原因和机制并不太充分。

因此就有学者提出,这是与炎症相关的分娩镇痛后发热,具体理由包括:

  • 有些分娩镇痛产时发热似乎并非感染性,却与胎盘炎症性有关,伴随细胞因子IL-6的增加;

  • 还有些产妇使用和不使用分娩镇痛都会产时发热;因此就有了这样的假设——硬膜外镇痛相关性发热仅发生于存在胎盘炎症性因子情况下,而不是镇痛本身。

无论何种原因,一旦发生产时发热都应该进一步去做鉴别诊断,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分娩镇痛前是否就有潜在的感染,分娩镇痛后导致的产程延长是否给予及时处理,产程延长增加的各种处理措施增加了感染的机会,此期间是否及时检测感染相关指标并给予预防感染相关处理,等等。

因此,硬膜外镇痛相关性产时发热归属为孤立性产时发热,但并非绝对,需要鉴别诊断。

(二)处理

1、产时感染性发热

绒毛膜羊膜炎是最常见的原因,抗感染及同时积极对症处理发热非常重要。2017年8月美国妇产科医师学会(ACOG)发表第712号专家委员会意见,对宫内感染提出以下建议:

图片

2、宫内感染的监测

急性临床绒毛膜羊膜炎的主要表现包括:

①孕妇体温升高(体温≥37.8℃)

②脉搏增快(≥100/min)

③胎心率增快(≥160/min)

④宫底压痛

⑤阴道分泌物异味

⑥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升高(≥15×10^9/L或核左移)

体温升高+伴有上述2个或以上的症状或体征=诊断临床绒毛膜羊膜炎,但上述任何单项表现或指标异常都不能诊断,单纯一项指标异常应进行相应的鉴别诊断,并密切观察和监测。尤其在引产过程中的观察、监测措施包括:

①每4~8小时监测孕妇的体温、脉搏

②个体化行血常规+CRP

③胎心率监测及胎儿电子监护

④严密观察羊水性状

⑤子宫有无压痛

诊断绒毛膜羊膜炎或可疑绒毛膜羊膜炎时,应及时应用广谱抗生素,诊断后应尽快终止妊娠,不能短时间内阴道分娩者应选择剖宫产术。

产后诊断非常重要,尤其对新生儿,包括新生儿耳拭子、宫腔分泌物培养、胎盘胎膜病理检查,有典型临床感染症状者,即使无病理支持也不能否认宫内感染的诊断,其新生儿按高危儿处理。

3、降温处理的建议

降温应与抗感染同时进行,且同样重要。降温处理包括物理和药物。

(1)物理降温降低环境温度,增加热散发。增加对流:流通室内空气,不直接对吹产妇。增加传导:额头、腋窝、颈部、腹股沟处湿毛巾冷敷;避免酒精擦浴,降温太快,容易引起寒战,蒸发的酒精也可能有害。直接中和热量:喝水/静脉输液。不捂热,穿轻薄的衣服。

(2)药物降温口服泰诺(1g),有效安全。产程中使用糖皮质激素预防或治疗产时发热的安全性还没有定论,不建议常规使用。非甾类抗炎药也因会减弱宫缩不常规使用。

4、与新生儿科沟通

无论孤立性母体发热、疑似或确诊宫内感染者,在其新生儿出生时,均需要及时与新生儿科医护人员沟通。沟通的内容包括孕周、胎膜破裂时间、产妇分娩时的最高体温、是否合并B族链球菌感染、以及产时抗生素应用的类型和应用时间等,这些对于新生儿后续的监测及治疗均有很重要的意义。

图片

总结

图片

总之,产时发热是一种临床表现,早发现早预防事关重要。

对产科医生而言,要加强产程管理,掌握阴道操作指征,严格无菌操作,预防感染性产时发热发生,同时避免产时发热相关因素的叠加,预防非感染性发热的发生。还要综合分析产时发热原因,动态监测各项指标,仔细鉴别,采取适宜的产程处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