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耕地酸化的原因 (一)大量使用酸性和生理酸性肥料。我们施用的过磷酸钙、氯化铵、氯化钾、硫酸钾、硫酸铵均为酸性或生理酸性肥料,除化学合成的外,多数亦由酸性、生理酸性肥料复配。研究发现,长期大量施用硫酸钾、硫酸铵、尿素、硝酸钾和氯化钾等化肥都会使土壤的酸度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主要是这些化肥中的阳离子可以交换出氢、铝离子,从而增大土壤的酸度。 (二)有机肥用量低土壤缓冲能力弱。化肥的大量施用、农家肥的缺失,特别是一些大田作物施用有机肥非常有限,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不高,缓冲能力不强。秸杆还田过程中直接粉碎还田的多,堆沤腐熟后还田的少,形成土壤有机质缓慢。 (三)耕种方式发生变化耕层变浅。大面积的耕地连年铁茬和旋耕交替种植,导致耕地耕层变浅、犁底层逐年加厚变硬,亚耕层板结严重,通透性差。这些因素严重阻碍了耕地土壤中酸性物质下渗,致使大量酸离子集聚在耕层土壤中,也是土壤酸化的重要原因。 ![]() 二、耕地酸化的危害 (一)抑制农作物生长发育。土壤酸化可加重土壤板结,使农作物根系伸展困难,发根力弱,缓苗困难,容易形成老小苗、老僵苗,根系发育不良吸收功能降低,长势弱,产量降低。 (二)土壤养分利用率降低。土壤当中的养分一般是pH中性时吸收率达到最大值,当酸碱度升高或者降低时,一些营养元素易被固定,形成无效营养元素,养分的吸收率就会下降,农作物缺素严重。 (三)农作物营养不良病害加剧。土壤酸化会导致农作物的根系吸收水分和营养的能力变差,农作物长势弱,容易受病菌侵蚀,病害频发,严重的会造成大面积死苗,导致农作物产量降低、农产品品质降低。 三、酸化耕地治理措施 (一)化学改良。对于pH值4.5以上的耕地,亩施石灰100公斤左右;pH值4.5以下的耕地,亩施石灰150公斤左右。播种前3天以前均匀将石灰撒施在耕地土壤表面,然后进行翻耕,使其与耕地土壤混合均匀,翻耕深度要大于15厘米。施用石灰进行土壤酸性调节,根据治理效果,可每3年进行一次,避免因施用频率过高导致土壤板结和影响作物根系生长。也可以购买pH值大于10的土壤调理剂按照说明进行治理。 (二)生物改良。亩施农家肥1000公斤或商品有机肥200公斤,部分替代化肥;秸杆还田要科学,推广利用秸杆饲喂牲畜后变成粪尿的过腹还田、将秸杆堆沤成农家肥的堆沤还田等方式,避免秸杆简单粉碎后旋耕还田。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强土壤对酸性的缓冲能力。 (三)科学施肥。要购买碱性或中性化肥,根据地力水平、产量等要求合理控制施肥量;也可以通过对土壤进行检测,科学制定肥料配方,按照配方生产施用配方肥,精准营养元素,缺什么补什么、缺多少补多少,减少不合理施肥对土壤的伤害。 (四)合理深耕轮作。使用大型农机具至少保持3年一次深耕深松25-30 厘米,加深耕层,改善土壤通透性,促进有机质分解,综合提升土壤 pH值。改连作为轮作,即在同一地块上轮换种植不同的农作物,改变连作致使土壤养分失衡的情况,调节土壤养分,抑制土壤酸化。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