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如何感知外界环境并做出适应性调节,是认识植物生命现象的科学前沿问题,对于科学育种、农业实践以及确保双碳目标的实现均具有重要理论指导意义。我国在农业生产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存在地下水位下降、化肥农药施用强度上升等较高强度的资源环境消耗,如何充分挖掘植物适应性、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对于推动中国与全球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北京大学植物生物学与现代农学研究人员围绕上述领域取得重大突破,2023年3月16日联袂在《Cell》和《Naure》发表两篇重要研究论文。1.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钟上威领衔的研究组,发现植物通过光和温度受体光敏色素B(phyB)参与的“光-钙调控环路”触发胞质钙浓度升高,快速激活两个钙依赖性蛋白激酶,进而催化phyB特定位点的磷酸化,控制phyB进入细胞核以发挥功能。这项研究不仅改变了植物学领域长期对光信号通路的认知,而且提出了“环境信号受体-钙信号-环境信号受体”调控环路机制,为深入认识钙信号的特异性解码在植物适应其他环境刺激中的功能奠定了基础。这项题为“Sensory circuitry controls cytosolic calcium-mediated phytochrome B phototransduction”的成果于2023年3月16日发表在《Cell》。【Cell】钙信号无处不在!植物植物通过“光-钙调控环路控制phyB入核2. 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北京大学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心解伟领衔的研究组,基于植物环境适应性和在最适宜地区生产最适宜农产品的原则,开发了大型农业生产布局优化模型,模拟了不同层次的管理部门合作模式下农业生产布局减排潜力和优化方向,为兼顾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情景下,如何布局农业生产以实现增产增收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模型。这项题为“Crop switching can enhance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and farmer incomes in China”的成果于2023年3月16日以article形式发表在《Nature》。(详细见今天iPlants的第三条推文)通讯作者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