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在这里 在创作这篇文章之前,我又回顾了一下最初版本的偷渡阴平部分,感觉当时在路线分析上有些思虑不周之处,因此在这篇加以修改。应该比原版逻辑更准确,内容更丰富。请大家多多指正。西晋帝国(九)偷渡阴平当邓艾得知姜维赶在钟会之前进入剑阁后,或许之前未能将姜维歼灭在阴平桥头的遗憾被冲淡了许多。风水轮流转,这回直面姜维的已经不是他了。 现在轮到钟会发愁了,虽然自开战以来进展迅速,但终究还是慢了一步,被姜维堵在了成都平原之外。 尽管全取汉中已经是大功一件,但未能克竟全功终究是一大憾事。 他已经用尽了所有办法,不仅强攻不下,用攻心之计写檄文劝降也不成,而以密信私下拉拢姜维对方却根本不予回复。 由于十几万大军已经深入金牛道,距离后方越来越远,补给线也拉得越来越长,粮草供应日益紧张,钟会不得不产生了撤军的念头。 而这便是邓艾等待已久的机会,他立刻向朝廷上书,提出了自己的战略构想。 在邓艾的计划里,他将走小路经过汉德阳亭抵达涪县,避开剑阁天险迂回至姜维身后,从而直插成都平原。届时剑阁守军得知后院起火必然出兵救援涪县,那钟会所部便可趁势进军;若剑阁守军按兵不动,涪县则必然防守空虚,一样是必败无疑。 ![]() 按照邓艾的原话,他将“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从战术角度来看这确实是上策。 然而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邓艾选择的是一条艰险无比的道路。 不过邓艾的计策还是打动了钟会,因为即使作战失败承担责任的也是邓艾,而他不需要担负额外风险却可能得到好处,这样的好事去哪里找? 为了万无一失,钟会派将军田章随邓艾一起行动,名义上是助战,但如果邓艾的计划真能成功,他很可能就要跳出来分战功了。 出征之前,邓艾又和诸葛绪进行了一次会晤,虽然此人能力平平,被姜维耍得团团转,但他手下毕竟有三万军队,这是邓艾所需要的,于是便邀请诸葛绪和他一起行动。 可诸葛绪对此完全不感兴趣,他还有大好的前途,完全没理由冒此奇险,他根本没有邓艾那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胆识。 于是诸葛绪表示自己的任务只是在阴平桥头阻击姜维,没有朝廷诏令不能擅自行动,于是便不理会邓艾,沿着白龙江一路东进抵达白水县,和钟会的主力部队汇合了。 诸葛绪是邓艾的竞争对手,同时也是钟会的竞争对手,毕竟他这个雍州刺史名义上管辖范围比钟会这个关中都督还大,心胸狭隘的钟会怎么可能容得下他呢? 最终还得靠实力说话,钟会手下兵力四倍于诸葛绪,因此完全掌握了军中的话语权,他即将对诸葛绪动手了。 灭蜀之战的三名主角钟会、邓艾和姜维都是当时一等一的豪杰, 这是一场天下最高端的棋局,诸葛绪这等平庸之人自然是没有资格登场的,很快他就被钟会以畏战为由夺了兵权,并押送回洛阳治罪。 ![]() 其实这对于诸葛绪来说反而是一件好事,因为他至少保住了自己的性命。以他这种级别的选手,在和顶级高手的较量之中只会落得粉身碎骨,他没有能力也不该卷入这场纷争。 不过诸葛绪虽然提前出局,但他反而得以善终,他的后人也做到九卿的高位,不得不说福祸难料。 告别了诸葛绪后,邓艾便独自踏上了征程,景元四年(263年)十月,一场古代军事史上的奇迹即将开始了。 望着陇蜀大地上巍峨的群山,邓艾不禁陷入了沉思,他回想起自己的青年时代。 由于有口吃的毛病,邓艾一直得不到重用,而被分配去做一名负责军屯的小吏,但他始终没有向命运屈服,每当见到高山大泽,他便指手画脚,在自己的想象中安营扎寨,如同将军一般。 旁人纷纷讥笑邓艾,难道你还想当将军吗? 没错,一个放牛娃出身的卑微小吏,又不善言辞,不为长官所喜,这样的人有什么前途可言呢? ![]() 然而上天会给每个人机会,邓艾就是一个为战争而生的人,属于他的机遇很快就将到来。 没过多久,邓艾机缘巧合之下见到了恩主司马懿,从而得到赏识。他就这样一步一步踏踏实实地向前迈进,在淮南和陇西先后证明了自己,迈入了一流名将的行列。 如今他已经六十六岁了,人生七十古来稀,他不会再有多少机会了。从一个放牛娃做到大都督,对于普通人来说虽已经贵不可言,但对于邓艾这样为战争而生的绝世名将来说,为自己的军事生涯做一个完美的收官比什么都重要。 已经到了这个年纪还有什么可怕的?在自己的人生终战里兵行险着殊死一搏,成则流芳百世,即使败了也不留下遗憾。 虽然前路艰辛,但机遇与危险并存,此去未必不能建功立业。想到这里,邓艾更坚定了自己的决心。 邓艾选择的这条道路便是历史上著名的阴平小道,这条路线虽被称为道,但其实所经过之地多为无人区,因此根本算不上是正经的道路。 接下来便让我们尝试着还原一下邓艾当年的行军路线,随着他的脚步踏上这次传奇的远征。 在传统观点中阴平古道起于阴平郡治所阴平城,虽有翻越青川县境的摩天岭,经唐家河、阴平山、马转关,最后到达江油关。 ![]() 但是这条路只有最多四百里,与史书中七百余里的记载不同,这是一个矛盾的地方。 另一方面,邓艾军队是否有经过摩天岭这一点也尚存疑虑,因为并没有可靠的史料提到过这一点,而仅仅是出现在各种传闻中。 摩天岭便是阴平南梓潼北的山脉,其最高峰超过海拔三千米,而这一带山区直到今天都罕有人迹,也没有可以通行的道路,很难想象在一千八百年前一支三万人的大部队可通过这样的绝地。 邓艾和他的士兵都是普通人,虽然出其不意,但也无法超越常人的范畴,因此他们更有可能选择相对更好走的路线。 根据《三国志》姜维传的记载,“邓艾自阴平由景谷道傍入”。 这个景谷道是哪呢?根据元代史学家胡三省的考证,景谷道便是从阴平通往汉德阳亭的小路。这条路线的前半段与阴平通往白水县的道路重合,后半段则折而向西南,抵达剑阁西百里左右的汉德阳亭。 而邓艾大概率就是在这个岔路和诸葛绪分开的,邓艾走景谷道,而诸葛绪则继续向东前往白水县。 只有如此推断,才能与当时诸葛绪所说的“西行非本诏”吻合,若邓艾在阴平桥头乃至阴平县城就南下去翻越摩天岭的话,那应该是南行而非西行。 到达汉德阳亭后,他们将面临整个路途中最为艰险的一段,胡三省在资治通鉴注中写道“今隆庆府阴平县北六十里有马阁山,峻嶒,极為艰险。邓艾军行至此,路不得通,乃悬车东马,造作栈阁,始通江油,因名马阁”。这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当年邓艾军队所遇到的困境。 元代的阴平县和三国时期不同,在今江油市马角坝一带,此地以北六十里左右,正好在从汉德阳亭到古江油关的路线上。 这条路有多艰险呢?按照胡三省的描述,“自北而南者,右肩不得易所负,谓之左担路”。 由北向南行走的旅人必须要将担子放在左肩(朝外),而不能放在右肩(朝里),否则就会碰到岩壁阻碍物,故名左担路,也叫左儋道,由此可见道路的崎岖狭窄。 ![]() 这真是地狱一般的行军,邓艾军队所面临的困难超乎想象,途中尽是高山深谷,稍不留神就会坠入万丈深渊尸骨无存。 而更大的危机也即将袭来,那就是断粮。邓艾军队在进入景谷道后就无法得到补给了,从此地出发到江油关大约也有四五百里的路程,一路行军至少也要十几天的时间。再加上山路艰险,难以携带太多辎重,士卒所遭受的饥寒之苦可想而知,他们“频於危殆”,距离全军覆没只有一步之遥。 邓艾这支孤军历尽千辛万苦,穿梭于崇山峻岭之间,就连邓艾本人也不免“以毡自裹,推转而下”。 据《晋书》段灼传记载,邓艾“步乘不满二万”,可见他的三万军队已经损失近半,为了最终的胜利,一万多名勇士长眠在阴平道之旁。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承受了巨大的损失后,他们终于来到终点江油关,这一路正好七百余里。 其实从汉德阳亭沿着清江河谷向东南方行进,便可抵达剑阁之南,对姜维形成两面夹击之势。可为何邓艾却舍易取难呢? 这种不合常理的选择很可能便是邓艾与钟会分歧的一个体现,他们二人的博弈贯穿了这场伐蜀之战的始终。 邓艾清楚钟会将田章安插在自己手下的目的,因此他也在算计钟会。如果前往剑阁配合钟会作战,即使能歼灭姜维,他也只能给钟会做绿叶,邓艾岂能做这费力不讨好的事呢?而单独行动的话,他将独揽大功,只要突破江油关,成都平原就近在眼前了。 到时蜀汉只能向邓艾投降,而钟会则完全分不到功劳,这才是邓艾的最终目的。 而在江油关之战中,邓艾特意命田章为先锋冲锋陷阵,或许就有消耗其实力的心理。 不过田章却勇猛异常,先是击溃了蜀军守将马邈布置在关外的伏兵,随后一举攻破江油关,立下了先登大功,这倒是邓艾未曾想到的。 马邈见大势已去只好投降,至此邓艾偷渡阴平的军事行动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之前镇守南中的霍弋提出前往成都协防,但刘禅完全没有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未能答应他的请求。这下听闻邓艾神兵天降,刘禅才慌了神,于是连忙调镇守永安的阎宇回防,但依旧远水不解近渴。 立国四十三年的蜀汉政权,终于迎来了它的末日。 百年东吴系列在这里 建安的尾声系列在这里 三国名将系列在这里 淮南三叛系列在这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