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城区清凉寺 在宛东南约75里处,县志无载。经实地调查访问确定,寺庙原址位于官庄镇西十余里张毛羽村西南方向的一片高地(瓦店镇东南方向十余里冯庄村东土岗上)。距今,约有500至800年历史。截止2014年10月,该区域全部为张毛羽村耕地,只是比周边明显高出很多,张毛羽村民将该处地块叫名为“清凉寺”或“南窑上”。寺庙原有建筑数十间,僧众较多,香火旺盛,周边种植大片桑林。该庙现已不存。县志无记载,只有《南阳府志·山川》提及。遗址不存,原有碑刻,石刻建筑构件等铺架于冯庄东石桥上。据张毛羽村很多老人记述,一张姓村民(5年前去世)生前是该寺庙最后一波僧人之一,文革期间寺庙拆除后,该僧人就地还俗,在张毛羽村结婚生子,其后人目前仍生活在该村。当地居民清楚记得这座寺庙叫清凉寺,一些老人对当时寺庙的状况仍有记忆。该寺在文革期间被当地人民拆除破坏,后当地村委召集村民在原址设立民用砖窑一座,供附近村民烧砖建房所用,直到1990年前后被逐渐废弃,现已全部恢复为耕地,属张毛羽一张姓村民所有,种植小麦、玉米、大豆、花生、芝麻等农作物 [1] 。 栗河,在县东一十里。栗河,据《水经·淯水注》,在新野南入淯,为力口,当为棘口,即棘水也(详新野)。明以来为溧河,首受淯水于南阳东八里溧河桥北,名马渡堰。有新野陶鸿儒修堰计工碑。西南流,屈迳张井,又南迳玉皇庙东,左为钦赐田,明赐唐藩庄地也。又西南迳蓬莱府东,为明唐成王女蓬莱郡主故府。又南,右析为沙渠,泄水入淯。其干流南迳尤桥、辘轴堰,又南迳清凉寺西。又南入新野境,南至新甸铺入淯。自张井至新野,随地置闸,为陂堰,资潴泄。王庄、军民、屯田多籍其利(详堰陂)。清初废,故道尚存。民国十八年河南水利工程委员会测绘详图,上海济生会籍办工赈挑浚,首做假置石闸,所费颇巨,惜未竣工,以军事中止,尚不能资灌溉。 ──南阳《府志》第一册《山川》第68页 (焦玉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