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流鼻血未必是病,也可能是病解

 一得斋主人 2023-03-19 发布于山西

84 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吴谦注:“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谓伤寒表证仍在,当以麻黄汤发其汗也”。吴谦先生认为这是第54 条和55条描述的太阳伤寒麻黄汤证,不知道什么原因,患者一直没有治疗,伤寒表证仍在,还是要用麻黄汤发汗。这里强调八九日,是因为第12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发于阳,七日愈”,正常情况下,太阳病即使不治疗,七日也会痊愈。七日不愈无非三种情况,一、患者阳气重,西医说抵抗力强,病仍在太阳。二、病情传变,或是病转阳明、少阳,或是病转三阴。三、误治成坏病,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七日不愈,到八九日依然“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还是太阳病。“此当发其汗”是原则,别说八九日不解,就是八九年不解,也还是太阳病,还是用麻黄汤发汗。在伤寒论中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发汗一般指麻黄汤,解肌一般指桂枝汤。

“服药已,微除”,吴谦注:“服药已,微除者,谓已发汗,邪虽微除,犹未尽除也,仍当汗之”。服药后,“无汗发热,身疼痛”都有所缓解,但没有尽除。其中原因要看麻黄汤将息法:“右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服麻黄汤后“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就是盖上被子捂汗,取微汗,与桂枝汤将息法“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一样,只是不用啜热稀粥以助药力。“余如桂枝法将息”被很多人忽视,“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微除”说明没有达到“一服汗出病差”,需要“更服”或“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不知是没有再服药还是不等再服药就出现了发烦、目瞑、鼻衄。

“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吴谦注:“若因循失汗,则阳邪久郁营中,不得宣泄,致热并于阳而发烦,热郁于阴而目暝。剧者,谓热极也。热极于营,势必逼脉中之血妄行为衄,衄则热随血去而解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因循失汗”就是患者没有如法将息,汗没有发透,阳邪郁于营血之中,久久不能宣泄,扰心则发烦。肝藏血,肝开窍于目,影响营血还会出现目暝,就是眼花,看不清东西。《尚书》:“若药不瞑眩,厥疾弗廖”,发烦目瞑是瞑眩现象,不必视为疾病而治疗。剧是严重的意思,在这里就是热到极致,极热。热邪迫血妄行,不循脉道而出。《灵枢·经脉》:“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鼻根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太阳经与阳明经的阳气,汇聚于鼻根,阳热太盛,压力太大,鼻腔的毛细血管承受不住压力就会破裂,称为衄血。狭义的衄血就是鼻衄,流鼻血,广义的衄血包括肌衄、耳衄、眼衄、齿衄、舌衄。长春中医药大学的张弛老师,从太阳入手,用麻黄汤治疗紫癜或流鼻血、高热的小儿白血病,疗效极好。其实不只是衄血,尿血与衄血是同样的道理,太阳腑证,“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

“衄乃解”,热邪随衄血而泻,病情乃解。衄血又称红汗,流鼻血相当于汗解。血汗同源,异名而同类,衄解相当于汗解。小儿为纯阳之体,有些小朋友一上火就流鼻血,家长怕的不行,去医院反复检查无果。小儿为不漏不泄之身,女子七岁、男子八岁之前流鼻血是生理现象,相当于泄洪,不需要治疗。每天吃烧烤、炸鸡块、炸薯条等燥热食品的小儿衄血是病,不能视为生理现象。成年人为有漏之身,男子遗精,女子月经,漏泄精气,就很少出现生理性衄血了,成年人的衄血是病,需要治疗。只有阳气重的麻黄汤证,才有不治而愈的可能。

“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这是仲师自注,发烦、目瞑、衄血都是阳气重的缘故!患者素体阳盛,麻黄汤性热,服药后助热,阳气更重,故发烦、目瞑,乃至于衄血而愈。

“麻黄汤主之”,注家认为这句话当在“此当发其汗”下,“服药已,微除”,服的就是麻黄汤,这是有道理的,在临床上,经常可以见到流鼻血之后自愈的患者。下一条证实了这一点,“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但不等于都可以自衄而愈,也有不愈的,第86条就是自衄不解,还需服麻黄汤,“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